瑞安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名冠瑞邑的“最神秘”茶叶,如今已消失绝迹……

政务   2024-12-29 14:01   浙江  

提示点击上方关注"瑞安发布"右上角设为星标

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浙江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地,瑞安为浙东重要产茶区之一,四季温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据《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时,浙产茶10州55县,其中就有安固(今瑞安)。
今年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周年,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瑞安的茶历史吧。

△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茶正式被纳入“人类非遗”。


瓯窑青瓷托盏——

印证瑞安人于南朝时已饮茶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据说最早可追溯至先秦。

南朝时,南方已有饮茶之风。1989年,瑞安塘下凤山在修公路时,发现一座南朝梁天监九年(510)的砖墓,虽已被盗,但幸有11件瓯窑劫后余生,其中一只为青瓷托盏,茶器,形状应是为防止烫手而设计的。

△瑞安出土的连体青瓷托盏

现藏于瑞安博物馆

茶叶开始融入人们生活,是在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大唐时期。此时瑞安已是浙江的主要产茶区之一。
瑞安出产什么茶?北宋瑞安著名学者许景衡(1072—1128)给出了答案:他在《寄仙岩元上人》一诗中写有“龙穴梅潭抱岭斜,忆曾同试雨前茶”之句,这里提到了雨前茶,即谷雨前采摘的茶叶,应为仙岩所产,是瑞安早期的主要茶叶品种之一。
北宋中期,瑞安县衙一带发展为本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衙东西两侧,形成了一段东起虞池河、西至小沙堤的街市,称县前街(今解放中路),沿街有茶叶、漆器、渔行等商铺100余家。这一时期,饮茶已不仅流行于文人雅士间,更融入了百姓的日常餐食。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好几处茶坊、茶肆。

南宋迁都杭州后,温州茶叶迎来了发展契机,瑞安等地的产茶量被朝廷记录研究。据徐松《宋会要辑稿》转录:“绍兴三十二年(1162),温州(永嘉、乐清、平阳、瑞安)产茶数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一斤。”另据《乾道会要》(为1165—1173年间的朝廷要事)记载:“浙东路温州永嘉、瑞安、平阳、乐清产茶四万七千八百五十斤。”这两个数字,意味着当时温州的茶产量居全国数一数二。


贡品清明早——

孙衣言赞其“味逾龙井”


温州茶不仅高产,品质也很出众,宋代已入贡。

据宋人沈括记载:“本朝淳化二年(991)……睦、湖、杭、衢、温、婺、台、明等州岁纳片、 散茶共四十二万五千伍佰九十斤 。”
这里所说的片茶、散茶均为宋代主要茶叶形态。散茶,就是蒸青后不揉不压,由芽茶炒制或烘干而成。片茶的制作工艺相对更复杂,需经过蒸、揭、拍、焙、穿、封等系列程序,加工成膏饼状的茶产品(即茶饼),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茶产品。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等。片茶是宋代斗茶的主要原料。图为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宋代皇帝中,宋徽宗赵佶尤其钟情温州入贡的茶。他于茶叶专著《大观茶论》的开篇即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自宋入贡后,温州茶叶持续走红,明朝亦为贡品。这一期间,温州“推介”给皇帝的是一旗一枪(一芽一叶)的明前、雨前茶,其中包括瑞安清明早。

△瑞安清明早色泽翠绿,茶汤色明亮、滋味鲜爽、香气持久。

瑞安清明早为罕见的特早茶叶品种,比杭州茶提前20余天上市,清明前即可采摘,故称为“明前茶”,1954年正式改名“清明早茶”,明永乐年间已入贡。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茶,五县俱有之,惟乐清县雁山者最佳……而瑞安湖岭、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当时瑞安湖岭所产的就是这种早茶。
清康熙《瑞安县志》对其亦有介绍:“茶,瑞安湖岭者佳,近梓岙,大罗山亦产善茶,香味经久不变。”可见到了清代,瑞安除湖岭外,梓岙、大罗山也开始种植清明早,并有了一定名气。据说清代学者孙衣言曾点评它“味逾龙井”,这可以说是很高的赞誉了。


消失的凤山茶——

洪炳文笔下的“瑞邑第一”


除入贡外,茶叶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在清初,因朝廷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温州茶叶外运不畅,生产发展一度阻滞。到了清光绪二年(1876),温州港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大大刺激了瑞安等地茶叶的生产和出口。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安洪炳文在上海《农学报》上发表《瓯越茶述》:“温州之茶,以平阳南北港为大宗,乐清、永嘉、瑞安次之,泰顺又次之……瑞安之集云山、圣井山、外桐,乐清之大荆、雁荡,泰顺之牙洋、泗溪,俱有之。色味以平阳之南港、乐清之雁荡、瑞安之集云山、泰顺之牙洋为佳……店主皆烘青,洋庄皆炒青,红茶皆烘青,绿茶皆炒青。”这说明温州在晚清已生产绿茶和红茶等,并大量出口。

△洪炳文《瑞安乡土史谭》书影,文中提到瑞安茶品以“河乡凤山为第一”。

随着产业发展,瑞安产茶区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变化。民国元年(1912),洪炳文于《瑞安乡土史谭》中记录:“茶之类,以廿五都(今桐浦一带)山中所出为最多,每岁商人入山设馆,运至郡,出口至申,售与洋人,价值每年不同。”他指出,这时的廿五都已经取代湖岭等区域,成为瑞安茶叶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
洪炳文还提到了当时名冠全县的“茶中魁首”凤山茶:“吾邑茶品以河乡凤山为第一,出产不多,价值亦贵,不能多得,从未有出贩于外者。”意思是此茶量少价高,本地人自己喝都不够了,所以从不出口。
民国《瑞安县志稿·山川门》亦有记载:凤山,俗名赤岩山,去城东三十五里……山中土质佳良,多已开垦,除种番薯、豆、麦外,并有茶数百株,茶品最佳,高出雁山之上,俗名凤山茶。
此外,瑞安凤山茶见诸史籍的并不多,甚至有些神秘,具体为哪类茶也不清楚,但从洪炳文的描述来看,此茶十分浓郁,因为“汤泡四五次,色、香、味不甚减也”。让人惋惜的是,因社会变迁等缘故,凤山茶现已湮灭于历史洪流中,徒留传奇之名。


多茶类发展——

让瑞邑茶名更甚,茶香更浓


民国期间,随着制茶技术的更新发展,瑞安所产茶类已十分丰富。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其时瑞安种茶2650亩,品类有红茶、绿茶、旗枪、黄汤、炒青、箱茶凡六种。并记有具体制法,其中提到用脚踩茶,进行揉捻:

红茶,采后经晒一时,令叶柔软,以足践出汁,盛之箩,复坚践历时发酵,出而晒干,售与茶栈,再烘之,运输外地;绿茶,采后入锅炒柔,出晒略干,置匾中,用足践出汁,复入锅炒干或晒干。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品“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画有工人脚踩揉捻茶叶的内容。

这些茶叶由茶商到产区收购,或由茶农送到温州茶栈销售,除本县交易外,还销往外省、外国。据浙江省地方银行瑞安办事处的报告,上海是瑞安茶叶的主要市场之一。民国25年(1936),瑞安销往上海的茶叶为2000担,计10万公斤,价值8万元,换算可得,当时每公斤茶叶价格大概是大米的八倍多。
新中国成立后,瑞安茶叶陆续改由采购局、供销社收购。在一系列政策推出和技术革新的影响下,农民种茶积极性提高,全县茶园的面积和产量从1949年的4100亩、194吨提高到1960年的1.3万亩和304吨。
其中,清明早无疑是瑞安最负盛名的当家茶品。据《浙江省茶叶志》介绍,建国后,全省名茶188种,温州占18种,瑞安清明早上榜。不仅如此,瑞安清明早还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和省农业气象中心的“优”级气候品质认证。
近年来,瑞安茶园面积不断扩大,2023年已达到1.7万亩,高楼、桐浦、陶山和林川等地成为主要产茶区,品种除清明早、黄叶早外,还陆续引进乌牛早、龙井43号等。不仅如此,瑞安还通过成立瑞安市茶文化研究会,打造“高楼早茶节”文旅品牌,创建非遗茶空间等一些系列举措,持续推进瑞安茶产业建设,让瑞安茶名更甚,茶香更浓。





参考资料:

《瑞安茶叶史话》俞光

《浙江温州茶叶的发展与传承》孙淑娟 黄向永 董占波 盛小宽

《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叶丽琴

《宋韵温州》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大家都在看

农界第一人 国家士无双——纪念近代著名教育家、农学家许璇教授

她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也是瑞安人的女儿

宋代孤老堂,清代育婴堂,瑞安社会福利机构的历史原来如此悠久……

豪气!同乡会馆里竟然诞生私立中学,两任校长都是瑞安人


更多>>点击导航栏“我爱瑞安”—“玉海文史”☟

“玉海文史”征稿启事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玉海文史》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玉海文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电子邮箱:286248742@qq.com

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

编辑:倪 曲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终审:陈锦海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瑞安发布
瑞安市政务公开和新闻信息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2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