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运城市
坚持党建引领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实施“千万工程”
芮城县
以和美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
优化村庄布局规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磑镇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升级、文化铸魂的科学路径,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向更高水平发展。
乡村“强身美颜”
镇党委落实“户集、村收、镇转”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全镇9个行政村垃圾转运全覆盖。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不断提升村庄“颜值”,打造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旁的现代农村样板,全域呈现出“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县域互通、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大美格局。
▲村民们在新粉刷的白墙旁栽种树苗
▲村民齐心协力整治环境卫生
产业“壮骨升值”
因地制宜,建立“小城镇+中心村+一般村”联动发展模式,壮大富民特色产业。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中药材基地”模式,山底村流转土地240余亩,种植中药材,实现“集体分红得股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反租倒包得管理金”的“一地生四金”;高金联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干部多次考察学习,大力推进100亩草莓大棚项目,现已建设16座,并全部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
▲山底村油葵产业
▲高金联村草莓大棚项目
▲高金联村草莓产品
民生“加分增福”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全镇建成日间照料中心5个;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完成9个村便民服务站“三化”改造提升,让村民生活办事“就近能享、就近能办”;聚焦“德”文化,探索“以德治社”新途径,以高文毓事迹为引领,选树12名身边榜样人物,制作宣传展板,在乡镇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共创乡风文明。
▲南磑镇村干部走访看望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了解基本情况
东垆乡坚持党建引领,将“宅改”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环境优美、集体增效、村民增收”的“宅改”之路。
试点先行,吹响农村“宅改”冲锋号
东垆乡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以白窝村为试点开展“宅改”工作。乡党委成立“宅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整治工作。白窝村“宅改”试点初具成效后,组织各行政村支部书记进行现场观摩,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全面开花的原则,迅速在全乡掀起“宅改”整治高潮。截至目前,已拆除闲置农房48栋、附属房42栋,封闭庭院2850平方米,腾退宅基地177亩。
▲东垆乡三十里铺村召开“宅改”专题会议
整治环境,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宅改”工作和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村内危房的拆除以及道路拓宽,厕所革命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精细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道路硬化2800米、拓宽800米,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排污管道6公里。
▲东垆乡各村清理门前“四堆”
▲东垆乡“宅改”后的整洁村庄
盘活资源,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
深挖资源,做足“宅改+”文章。以“村集体+农户”模式盘活“两闲”资产,整治土地优先满足农民新增宅基地需求,剩余对外发包种小麦、玉米。空闲宅基地种连翘等经济作物,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收益归集体,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13个行政村借鉴白窝村经验,对平整土地复垦复绿、硬化建设。农户通过出租、合作等流转农房及宅基地使用权实现增收。目前,已盘活400平方米农房,5720平方米宅基地。
▲东垆乡白窝村利用整治宅基地种植连翘
▲东垆乡许八坡村利用整治土地建设粮食烘干塔
激活党建引领“红色引擎”
推进“千万工程”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