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据南方都市报消息报道,强生中国正实施一项涉及多条产品线的裁员计划,知情人透露,此次裁员规模高达20%,主要涉及外科部门。
网传的赔偿方案为:入职3年以下赔偿N+1,3年至6年赔偿N+2,6年以上赔偿N+3,多数员工在谈完赔偿后都表示满意。
就在该消息披露前一周,强生内部邮件宣布了外科事业部的组织构架调整以及各版块高层领导班底变动的消息。
消息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外科事业部由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伤口闭合事业部、生物外科事业部、外科全产品拓展事业部(即广域市场事业部)、战略市场部、机器人与数字化六大部门组成。
其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外科MONARCH事业部高级总监陈晓明已决定离职,伤口闭合事业部、生物外科事业部以及机器人与数字化部门的负责人职位目前尚待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从体量来看,此次动刀的外科业务(原名:爱惜康)是强生医疗的第一大业务板块。
爱惜康以缝线起家,于1915年成立,前期专注于生产外科缝合线和伤口闭合装置。凭借自身产品技术优势和战争年代对伤口护理产品的亟需,爱惜康队伍在短期迅速壮大。
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惜康在全球外科缝合线的市场份额从 15% 飙升至 70%,在美国市场份额一度逼近80%,成为世界上品种最齐全的缝线制造商,其薇乔缝线也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
对比往日的辉煌起势,如今在强生集团重点布局心血管电生理领域的战略背景下,外科业务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与重塑。
今年2月,强生外科业务全球老大兼强生集团董事长宣布离职。
裁员、抛售、重组,
强生医疗“以简图强”
需要关注的是,近两年来,强生曾多次传出裁员消息。
今年5月,强生新公司Kenvue宣布在全球裁员4%,影响约920名员工,去年3月,强生被爆裁员至少1000人,波及全公司各大板块业务。
溯源起来,在每一次裁员背后,几乎都伴随着产线与业务架构的调整。
今年上半年,Kenvue全球裁员消息官宣一周后,强生宣布出售其在Kenvue的全部剩余股份(超1.893亿股,约占总股的9.5%),彻底退出消费者健康业务,至此,其137年历史上最大的重组画上句点。
去年7月,强生宣布以1.065亿美元(约合7.7亿人民币)的价格将其 Blink 整条产品线卖给了对手博士伦。
Blink主营非处方眼药水和隐形眼镜滴眼液产品,隶属于强生医疗麾下的强生全视(Johnson & Johnson Vision)。
去年10月,强生医疗高管在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正在重组其DePuy Synthes骨科业务,重组预计将于 2025 年底完成。
强生首席财务官 Joe Wolk 表示,重组成本为7亿至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亿至58亿元),意在使骨科部门脱离“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以提高该部门的长线盈利能力。
去年12月,强生宣布将以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的价格将其旗下Acclarent耳鼻喉子公司出售给神经调节龙头Integra LifeSciences。
Acclarent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球囊鼻窦扩张提供商之一,也是强生医疗主要业务分支之一,现今隶属于强生外科部门。
从拆分消费者健康部门独立上市,到将Blink 整条产品线卖给对手博士伦,再到重组DePuy Synthes 骨科业务、抛售外科产线。
系列举措一一印证了强生集团新CEO杜安卿上任时所阐释的“加速和简化医疗保健业务”之大方向,此次中国区外科业务的整顿也是集团整体架构调整的战略延续。
业务维度之外,本次裁员所在的区域维度仍需具体分析。
近两年来,医械巨头中国业务收益下滑屡见不鲜,强生也在其中之列。
上月,强生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医疗器械板块上,美国本土业务仍是营收主要来源。
上季度电话会议上,中国市场的业绩成为了重点探讨对象。
面对集采与反腐环境下竞争挑战和市场份额的损失,强生医疗全球主席Tim Schmid认为这两项挑战视为短期压力,从长线上看强生仍将从中获益。
延续多年的本土化布局,继是强生高层方面保持乐观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应对新风险的必要手段。
近日,美国总统大选结束,特朗普的强势回归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公开表态,全力为高关税辩护,并一度提及要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
如今伴随大选结果的尘埃落定,关税变量已成为各界亟需正视与应对的现实问题。
在集采承压和潜在的关税变量,想保有中国市场,势必全方位加快本土化布局。
产品环节上,强生目前在苏州设有工厂,涉及外科和骨科等多个业务产品。
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加快创新和技术升级、深化其不可替代性,才能拥有更多的“议价权”,即便在同样的价格里,亦能占据上风。
毕竟不管市场政策如何调整,高价值的产品技术始终是赢得患者青睐的不二法门。
流通环节对本土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去年第六届进博会上,据“强生中国”官方媒体消息公示,强生医疗同九州通、国药器械和华润医药三大流通巨头达成了总额达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的医疗器械采购合作。
同其他行业一样,在医疗器械行业流通领域中,中间商越多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毛利被分走。而流通巨头在本土化各方面资源已相对成熟,在硬件成本、时间成本、运营成本上都可为跨国企业提供很大的助力。
总的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强生中国的下半场并非坦途。加速本土化布局、创新和优化产品线、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需要齐头并进。
一番裁员与架构的大整顿后,期待强生中国的新篇章。
#2023年中国MRI报告
#2023年中国CT报告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
#中国医院信息状况调查2021-2022
#医用超声#内窥镜#监护#心脏电生理#康复#生殖健康#口腔#医美#家用医疗设备领域报告......
后台回复关键词“8888”,即可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