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字专治孩子“摆臭脸”,全网父母:学到了,我现在强的可怕……

教育   2024-11-21 13:18   北京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跟大家预告件事儿,马上元旦了,现在正是订2025全年杂志的时候。下周一我特意准备了杂志专场直播,适合大人和孩子看的各类杂志特别全,一定要来看看。


这段时间,也有很多姐妹问英语怎样拔高,以及怎样准备KET、PET考试的事儿。下周四和周五,咱们分2场直播跟大家细聊英语拿高分、高效备考KET、PET的方法。


这周给大家准备了免费赠书,只要扫码入群,就可以参加抽奖(已经在群里的姐妹不用重复添加)持续参与,中奖率更高哈








姐妹们有没有遇到孩子无缘无故甩脸子、发脾气的时候?


看上去一切正常,问起来也什么都不愿意说,但就是软硬不吃,显得特别“能作”?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记录下的真实生活片段,还挺典型的。


她和老公一起带女儿去旅行,但女儿全程都在摆脸色,拍照不配合,旅游也不开心,无论到哪里都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对大部分父母来说,肯定觉得孩子不懂事:


我都辛辛苦苦带你出来玩了,你还摆张臭脸。


可这位妈妈很有耐心,妈妈关切问女儿,“感觉你今天情绪特别差,刚才拍照不开心,一直到现在还是不开心,要不要跟我说说怎么了?”


女儿回应依然冷淡,表示说想回去再说,可妈妈却很坚持:


“今天才刚开始,我怕回去说你会难受一整天,如果你和我聊一聊,起码你心情会好一点。”


看女儿陷入沉默,妈妈就主动打破僵局,猜测女儿可能不开心的几个原因:


“我觉得有3点,不知道对不对。第一个是你没有拿成耳环,第二个是没穿成你的马面裙,还有一个是早上爸爸批评了你,你觉得是哪个原因呢?”


女儿说这三个原因都有。


妈妈看女儿态度有松动,就继续顺着话茬,尽量猜测女儿的感受:“本来你很期待的是戴耳环,但这三天一直没有戴成,你就挺不开心。”


女儿补充道,“还有爸爸早上撕创可贴时,我叫了一声,说了句好烦,然后爸爸就骂了我。”


妈妈再次表示非常理解女儿的心情,安慰着说:


“受伤的也是你,但被骂的还是你。早上你不想扫大家的兴,可你又确实心里不痛快。妈妈就感觉到你不开心,没关系,不开心我们就哭一会好不好?”


妈妈这句话,直接让女儿拥堵的情绪被彻底宣泄出来,孩子开始靠在妈妈怀里哭,却不再闷闷不乐。抹了两把眼泪说想吃冰激凌了。


妈妈趁热打铁:“吃冰激凌能让你心情好一点吗?我还想去买一个文创书签。爸爸早上批评了你,让他给我们买好不好,这样你心情会不会好一点?”


女儿大声说“会!”母女俩开怀大笑。



爸爸在旁边听完也是反思了自己,跟孩子解释起来:“早上撕创可贴时,我确实没顾及你的感受,一下就撕下来了,因为我们原定9点钟出发,可那时都快10点了,我很着急,而且你一叫我就更烦了。”


后来爸爸很有诚意的说,“为了表达歉意,我给你买个耳环,再买个书签。”


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边走边聊,非常松弛。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是,这对父母把“共情”做得特别到位,就连后面补救措施都是孩子的所思所想。


想要处理好亲子关系,也并没我们想的那么难,父母先要知道“善意回应”这个大原则。


孩子生闷气、不听话、脾气差,可能是咱们大人对他的一种误解。


很多父母不理解,前一分钟孩子明明还好好的,为什么下一秒突然就不开心了?


事情究根溯源,我们先得搞清楚,孩子情绪低落、拒绝沟通的时候,他到底在想什么。


这些时候,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和他的心理的状态,分开来看:


表面上,孩子生气、跟父母对着干,但透过行为看本质,其实这个孩子正处于痛苦之中。


孩子觉得没人在乎他的感受,没人安慰他的情绪,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时候,要么偃旗息鼓,要么点火就着。


就像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里说:


“透过发脾气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痛苦持续蓄积的孩子,有沮丧、失望、嫉妒、悲伤或愤怒。任何行为都是一扇‘窗’,藏着他的感受、想法、冲动、感觉和未能满足的需求。”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现在是周日晚上11点,忙了一个周末,你恨不得倒头就睡,却听孩子说有张试卷要签字,你一看才考了50分。


这时,领导打来电话说昨天加班写的稿子还得再改,务必今晚给他。


你打开书房灯准备加班,老公却走过来说“饮水机的水快喝完了,你怎么不想着要点?”


听到这话,你是不是想破口大骂“这日子没法过了”,然后打一架?


但发泄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可能还会让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婚姻关系变得紧张。


你不是真的想离职、离婚、出走,只是当下的情景让你觉得千头万绪理不清。


这时,你不需要别人来批评、教育、指责你,而是希望有人能同情、理解、关心你,是不是?


同样,孩子发脾气、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是他在释放一种信号,我们要善于顺藤摸瓜,发现他真正的需求所在。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我们可以提醒自己:


他的坏脾气只是冰山一角,沉浮在水山之下的动机,才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


简单来说,就是解决问题本身不重要,解决它背后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孩子想让我们看见他的哪些情绪,又想得到我们怎样的帮助。





“善意回应”这个原则,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和他保持同频共振。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件事发生了,我们要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解读他的行为。


暗示自己,他不是一个做了坏事的坏孩子,而是情绪起伏、欠缺考虑的好孩子。


像开篇那个小姑娘的妈妈,觉得女儿并不是什么无理取闹的小公主,她不开心确实有原因的。


没戴成耳环、穿成马面裙、又莫名被爸爸骂了一顿,所以心里才不痛快。


但女儿吃了根冰淇淋雪糕,扭脸就乐了。


在爸爸的建议下,买了耳环和文创书签,给个台阶她麻溜就下来了。


其实,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关注,并善意回应。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以后我们遇事不妨多从正面角度出发,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真相。


之前看过一档韩国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拍摄视角是孩子在没有大人陪同下的48小时内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有一期录的是韩国足球运动员朴柱昊一家,有次他刚起床就看到家里一片狼藉,撒了一地麦片,姐弟俩正坐在地上吃得开心。



看到这幅大型事故现场,平日里从不发脾气的朴柱昊也恼了。



但他没有直接质问孩子,而是弯下腰以女儿的视角问,“看到爸爸没在,你在给弟弟做饭吗?”


女儿说因为弟弟饿得一直在哭,她想照顾弟弟,就用麦片掺着牛奶给他吃。



朴爸爸的怒气一下就没了,他抚摸女儿的头,轻声说了句“谢谢”。


女儿也体贴的照顾起老爸来,让他张嘴,把地上的麦片喂给他,说是自己用牛奶做的。



所以不要一上来就责怪孩子,想什么,想要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化解一场暴风雨的关键,就是父母问出的这句“为什么”,它还原了孩子行为的初衷。


有时候,换个积极的视角,我们可能会看见孩子的懂事和温柔。


“善意回应”是我们相信孩子是怎样的,他就是怎样的,你希望他好,他就真的会好。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曾说:


一个人早年间与父母的互动,对心理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总能从父母的回应里感受到爱与包容,他会深感被父母爱着,也容易满足和安心。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当这种感觉反复出现,就会强化孩子的意识:我是有价值的,整个世界是安全的。


他也一定会变得快乐、自信、松弛、爱父母。


都说精神上要富养孩子,无非就是父母能做到理解孩子并善意回应。


你对孩子爱的回应,也是今生给他最好的礼物。





姐妹们别忘了关注咱们的视频号

喜欢一定要点个小爱心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6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岁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天空树
树妈的自留地,谈教育理念、分享教育资源、也聊父母圈热点。关注我,做成长型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