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舞朱雀——C/2023 A3彗星观测记

科技   2024-10-18 16:30   上海  



2024年9月末,C/2023 A3 Tsunchinshan-ATLAS彗星到达近日点附近,其日心距仅约5856万千米,地心距约1.37亿千米。我有幸随水兄、张瑶老师、陆柒、冬冬等友人,并携女儿窈窈同去颙望。我们本着“有彗则乐之、无彗则观星、无星则观鸟”的天文爱好者悲壮浪漫情怀,立于秋夜之海滨。虽然早已过“七月既望”,但窅然波澜不惊的海面,仍颇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意境。

2024年9月28日,C/2023 A3彗星于黎明前先于太阳升起。以中国古代星图来看,彗星位于南方朱雀的张宿与太微右垣之间。图源: Stellarium


是夜,长烟一空。木星、火星与残月沿银河边一字排列。火星正好位于井宿(即双子座的腿脚上的几颗亮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说的这口井,被中华文明“凿”在银河里,也许寓意着源源不绝的甘泉。井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一宿。

古人在井宿旁“安排”了北河戍(即双子座的头部亮星)与南河戍(即小犬座亮星),把守银河与黄道的交点,此乃天上重要的隘口。这晚顺着南北河戍往下可以看到七、八颗较暗恒星组成的柳宿(即长蛇座的头)。古人看它们像天宫里的柳树或柳叶,也像是朱雀的鸟喙。与井、柳二字巧合的是,北宋“不减唐人高处”的柳永,被誉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喜欢文学的朋友们也许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片星空。

柳宿再往下就是朱雀的星、张二宿。而朱雀的翼、轸二宿(王勃曾写过“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则还在地平线下。在星宿东面有轩辕十七星,大家是否像祖先一样,也觉得这像一条从天而降、伸着长须或双爪的大龙?西方文明把这个天上的巨大反问号想象为狮子的头部。

在朱雀这片区域内观测彗星,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陌生。据《后汉书》记载,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也正是这个东汉皇帝复任张衡为太史令),有彗星“在东井,遂历舆鬼、柳、七星、张,光炎及三台,至轩辕中灭”。古人多说彗星不吉:“不出五年,天下有大丧”。过了四年,顺帝果然崩了,真巧!当年这颗彗星很有可能是每隔75到76年左右回归一次的1P/Halley(哈雷彗星)

在前期的《有彗自远方来》中提到,中华文明留下了全世界最多数的古代彗星目击记录。我们的祖先曾连续记载了哈雷彗星29次回归。但也因为这种“活久见”和占星文化等原因,中国人没有发现短周期彗星的回归规律。结果,中外文明仰望了数千年的大彗星,被英国科学家哈雷算出了规律。

出于古代王侯将相的政治需要、或者由于古人有限的天文知识,应该也存些错误的天象记录。其实,即使现代的一些初学者,也可能将一些星团误认为是彗星。比如著名的“伪彗星”C76。大家千万不可见“C”就是Comet。“C76”的首字母是科德韦尔(Caldwell)深空天体表的意思。“C”在不同学科里,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我可能会联想到手托“镇系之宝”--C60碳足球模型的化学老师。

C76的位置。图源:Stellarium


C76距我们约5600光年,是位于天蝎座尾宿三方向的一个的年轻疏散星团。在无月的晴夜,裸眼看去像颗朦胧的彗星披着淡淡的彗发。C76视直径约15角分,附近其它的星团和放射星云又好似彗尾。

上图右上为DSS在地面拍摄的C76 (NGC6231)疏散星团;左下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C76疏散星团内部分恒星。图源:Digitized Sky Survey; Hubble image: NASA, ESA, and J. Maiz Apellaniz (Centro de Astrobiologia [CSIC/INTA]); Processing: Gladys Kober (NASA/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说到彗星的名称,窈窈问:“为啥今天这颗彗星编号是C/2023 A3,而哈雷彗星编号是1P?我能把好朋友名字放一起命名一颗彗星吗?” 这是个好问题!彗星的正式名称里面含有非常详细的信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具体的彗星命名规则,例如:

P/:周期彗星;

C/:长周期(大于200年)或非周期彗星;

年份加上大写英文字母(除去I和Z之外)及阿拉伯数字某年某月的上半月或下半月发现的第几颗彗星;

发现者或团队名字:一般不会超过两三个名字。

1P/Halley是第一颗被确定的短周期彗星,以哈雷命名。我小时有幸见过。此图是由欧空局的乔托行星际探测器于1986年拍摄的哈雷彗星的彗核。我要强身健体,保护视力,期待三十七年后与回归的哈雷彗星重逢。但愿“万里归来颜愈少”。图源:ESA. Courtesy of MPAe, Lindau

C/1995 O1就是海尔波普彗星。这是颗长周期彗星,是1995年7月下旬发现的第一颗彗星。这颗明亮的大彗星以艾伦.海尔与托马斯.波普两位发现者的姓氏来命名。下次再见它回归近日点,也许要到公元4360年了。上图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97年在太空中拍摄,同时在这张长曝光照片里可以看到城市的灯光和石化厂的火光。图源:NASA。


这次的C/2023 A3 Tsunchinshan-ATLAS,是2023年1月上旬发现的第三颗彗星。发现单位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位于南非的ATLAS计划。该彗星为长周期彗星,也许要6万多年后才能回归。不知人类届时过得如何,有没有实现在恒星际空间“相期邈云汉”的梦想?

利用已知的轨道参数,可以推出彗星在近日点时的位置。上图中心黄球代表太阳,C/2023 A3彗星在太阳右下附近,距离地球仅约0.9 au (1 au约为1.49亿公里),相对速度约67千米/秒。图源:astorb.com


科学家们相信在太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里,也有彗星存在,但目前没必要思考系外彗星的命名方式。如此遥远且渺小的目标,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也许都无法被探测到。

距我们仅约63光年的绘架座β星只有约2100万岁,比46亿岁的太阳年轻很多。以上模拟图中,白色内圈为该系统的一颗行星之轨道。外圈巨大的尘埃盘里可能蕴藏着无数彗星。图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时间到了04:00,还有半小时就能看到彗星了。我身旁有个小孩边调整望远镜边说:“彗星看上去应像白色冰淇淋,科幻片里那些飞船在密布碎石和冰块和气体的彗尾里穿行是很危险的!”

《晋书》里说:“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彗星本身不发光,靠近太阳才出现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彗尾总是指向背对太阳的方向)。可见古人对彗星的观测非常仔细。实际上,对于一颗形态发育完整的彗星,彗尾分为气体彗尾(Gas Tail)和尘埃彗尾(Dust Tail)两种。气体尾的形状是长而直,总是指向背对太阳的方向,长度可达上千万甚至数亿千米。尘埃尾的形状特点是短而弯曲,长度最长可达千万千米,其尘埃喷洒物非常稀薄,没有电影特效所描述的那么惊险刺激。淡蓝色的气体彗尾虽然更长,但是在实际目视观测中,比较明显可见的大概率是偏黄白色的粗大的尘埃彗尾。

1997年3月拍摄的C/1995 O1海尔波普彗星。可以看到相对较长的淡蓝色气体彗尾以及弯曲的黄白色尘埃彗尾。图源:ESO/E. Slawik


彗尾尘埃给人一种白色冰雪的感觉,但彗星表面反照率低,且存在有机物,因此彗核一般是炭灰色的。除了释放大量水蒸气之外,彗核还会释放氨气、硫化物、氰化物、等等。因此彗星这个宇宙冰淇淋,闻上去也许是臭臭的、毒毒的。

67P彗星的彗核像腰果,表面并非冰雪世界那样洁白。图源:OSIRIS:ESA/Rosetta/MPS for OSIRIS Team 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NacCam: ESA/Rosetta/NavCam–CC BY-SA IGO 3.0

这些是欧空局在67P彗星上探测到的气体成分,并以一些形象的动物来象征各类物质。其中不乏一些散发化肥或粪便气味的分子。携带着这些古老太阳系“信息”的彗星,对人类认识地球上有机物、水、甚至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图源:ESA


接着窈窈也提了个问题:“彗星一直‘融化’抛洒物质,会不会像飞船一样改变航线?”这个叫彗星的非引力效应,对彗星轨道确实有长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量级很小,远不如来自大行星的引力扰动造成的影响。比如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会受大行星引力影响,在74至79年之间变化,目前轨道周期为75.32年。C/2023 A3轨道周期也会受大行星引力等因素影响,逐渐产生变化。轨道演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门学科。

及时发现茫茫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及彗星,并通过研究其轨道,可以提早预警对地撞击威胁。上图为99942号小行星(毁神星)目前的轨道。该小行星平均直径0.34千米,于2004年才被发现。据计算,该小行星(白色球)将于2024年11月初穿过地球(蓝色球)轨道。好在届时地球处于轨道的另一边而不会相撞。图源:astorb.com


我们仰望着横无际涯的星空,不觉已到04:15分,逐渐临近观察窗口。天文人常遇到的事情出现了:逢彗必云,观星则雨!诗仙心中的高山大川,也许能“云霞明灭或可睹”,但这暗弱的彗星才半小时的观察窗口,要是云朵徘徊不散,太阳起来一唱“早早早”,咱就结束了。

残月下,荡胸生曾云,决眦不见彗星。宝贵的时间窗口正在流逝。但谁会忍心去责怪这朵可爱的小狗云呢!图源:周雁峰


04:25分过后,彗星在云后方升起,连夜守候在相机和望远镜旁的众彗友,一边表露遗憾之情,一边频繁按动快门。此时,运气远比科学分析重要了!

小狗云长大了,居然还吐出了舌头!此后,它尾巴逐渐变细长,演化成可爱小猫了。差点让我忘记今天的主角C/2023 A3了。大家看得心情非常愉悦。图源:周雁峰


不久,朋友陆柒在云层一角拍到了目标,此乃白云生处有彗星!彗星的观测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相角大小、彗星自身的活动性、彗地日构成的几何关系、天气、观测者所在的经纬度,等等。而且彗星的散射模型比较复杂,相角的减少未必与彗星亮度呈绝对相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与良好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水兄随后也在云隙间抢得一张若隐若现的身影,彗尾目测长达5度。

很快,太阳升起,彗星与朱雀一起迅速隐没在蓝天之后。这次观测遇到可爱的小狗云,限制了跟踪对焦,我和窈窈的单筒望远镜仅目视数秒就丢失了目标。但“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也很好看啊!这经历又何尝不是我们未来共同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呢?彗友们有说有笑,收拾装备,咏而归。

 部分现场照片



此文以连续3天的观测活动汇集写成。




作者:周雁峰(上海天文馆展项顾问)
鸣谢:史建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胡寿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编辑:大头

审核:水仙

图源:已在文中标注


-

 新展开幕,《宇宙考古》与你相约天文馆 


展览地点

上海天文馆B1临展厅


↓购票观展看这里↓

《宇宙考古》购票攻略

《宇宙考古》怎么参观


展览介绍

穿越百亿年的一封《宇宙考古》邀请函,请查收


欢迎大家一起探秘宇宙~



上海天文馆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是全球最大天文馆,包涵教育、展示、研究、收藏、交互五大功能。这里是“连接人和宇宙”的桥梁,欢迎来这里徜徉宇宙之宏大、领略宇宙之神奇、探索宇宙之奥秘、享受宇宙之壮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