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适逢国际纪念天文馆诞生百年。为促进天文馆展示、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新一代天文馆创新发展,11月13日至16日,上海科技馆组织召开的“天文馆的未来——新时代天文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
来自1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2个天文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的负责人,天文领域及相关科普展示教育的专家等6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天文馆发展新模式、合作新思路。
开幕仪式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分别致欢迎辞。
研讨会分为主旨报告和专题论坛两大部分。14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中,由4位国内外天文行业大咖作报告。国际天文馆协会主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阿布拉马天文馆馆长香农·施莫尔(Shannon Schmoll)具有丰富的天文馆运营实践经验,她以《天文馆的未来》为题,从世界天文馆联合会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当代天文馆的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通识讲座教授孙维新作题为《从远观到近取——科研进展必然引领展场创新》的报告,在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他既从事天文学研究,又从事教学和科普教育工作,报告阐述了科研发展的成果对于天文馆展览设计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分享报告《天文台+天文馆,共传宇宙之道》,展示了一名科学家对于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相互促进的深刻理解。上海天文台既是中国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也以佘山天文基地为基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工作,它本身还是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倡议者和科学支撑单位,为该馆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带来报告《充满想象力的天文馆》,以上海天文馆的特色展教方式为例,阐述了他对于天文馆在公众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独特作用的理解,也对天文馆的未来发展给出了专业的看法和期许。
随后的专题论坛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1个国家专家所作的22个报告。
与会嘉宾围绕“天文馆展示体系创新发展”“教育功能多维应用”“天文馆整馆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个主题进行研讨,部分报告还深入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等重要话题。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两家国内在建的天文馆,厦门苏颂天文馆和西藏天文馆项目负责人分享了新建场馆的最新建设理念和建设情况。
作为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与会代表前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和天马65米射电天文观测基地,考察了解上海天文台的历史和当前发展。代表们对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佘山天文台留下的法式建筑、“远东第一镜”和百年老图书馆等厚重的历史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惊叹于亚洲最大的65米射电望远镜及其对于中国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次研讨会的组织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他们纷纷寄语天文馆,充分表达着对场馆的喜爱和希冀。新加坡科学中心执行官林直明留言“期盼未来是和谐的、光明的,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同为拥有好奇心的地球人,感谢上海天文馆主办如此有意义的盛会。”孙维新表示,未来的天文馆要学习碎片化的学习逻辑,加强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用平视的视角和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进行科研的科普转化,鼓励观众的自我学习,产生对科学的兴趣。香农·施莫尔认为上海天文馆是一个探索宇宙的精彩场馆,天文馆的发展合作是关键,未来天文馆展示内容的方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激发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的使命不会改变。
为期四天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不仅从众多报告中了解了天文馆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建设计划,更重要的是与世界各地的天文馆界同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期盼彼此在未来更好地交流探讨,共创天文馆更加美好的未来。
审核:水仙
图源:上海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