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与此相关!

文摘   2024-10-28 00:03   福建  

莆田新闻

秀屿区平海天后宫

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是世界上最早的湄洲妈祖分灵宫庙之一

这里的“师泉井”和《师泉井记》碑

流传着涌泉济师和涨潮助战的故事

见证了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



  1025日,由湄洲日报社、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举办的“天下看妈祖——全国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启第十三站,走进莆田市秀屿区,聚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重点文保单位平海天后宫。


▲平海天后宫俯瞰

▲平海天后宫保持着其宋代时期“工字型”的布局


平海天后宫的屋顶样式是重檐歇山顶,建筑规格高,彰显身份显赫





  平海天后宫,坐北朝南,背靠朝阳山,面朝平海湾,宫前不远处便是天然良港。其庙门与湄洲妈祖祖庙隔海相望。
   
  这里是明代平海卫城所在地。由远及近,可见平海天后宫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联板匾额,鎏金烫彩,典雅古朴。在大门外的场院中,有一口少见的方形古井,旁边立着“师泉”石碑,十分醒目。
   
  “这是一座古老且保持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妈祖行宫。”平海天后宫管委会主任高双奇向记者介绍,该宫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至今已有1025年历史,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宫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采用二进廊院式布局,由大门、内庭、大殿及两庑组成。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五间,进深五间。该宫建筑风格独特,俗称“百柱宫”,因其曾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如今大门外檐下仍沿用宋代的梭形石柱数根。而且,其廊沿压石也有108条,宫前“师泉井”则用108块石头砌成。“108”的美好寓意,也彰显了该宫特色。

▲“师泉井”


《师泉井记》碑





  与其他妈祖宫庙不同,平海天后宫大殿正中供奉着5尊妈祖神像,相传与妈祖化身5个少女,助朱元璋平定南方叛乱等相关。
  
  “平海天后宫是妈祖文化的传播地和重要基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和闽台关系的重要实物。特别是‘师泉井’和《师泉井记》石碑,是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历史见证。”秀屿区文管办有关负责人说。
   
  据史料记载,施琅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奉命收复台湾,率大军驻扎莆田平海卫。时遇大旱缺水,天后宫前的一口废井之水“渍卤浸润,厥味咸苦”。施琅向妈祖拜祷后,派人将井挖深数尺,淡水泉涌,取之不竭。施琅亲笔题写“师泉”,又刻《师泉井记》碑以颂妈祖恩德。此外,重修天后宫。“这口井虽然距离海边只有30米左右,但井里的水却是淡水,清甜可口。”高双奇说,这里的井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海人。神奇的是,不管干旱雨涝,井里的水位都一直保持90厘米不变,水质清澈见底。

  记者注意到,在殿前左侧矗立的《师泉井记》碑,碑文共有454个字,记述了涌泉济师和涨潮助战的故事。大殿前的一副对联“一勺泉甘实济云屯万旅,半袍淋湿克尽日孽全台”,也记载了这两个典故。
   
  据史书记载,施琅收复台湾前,把平海天后宫妈祖像恭请在旗舰上,以求庇佑护航。传说在澎湖海战时,妈祖再次显灵,“涨水助战”,令施琅大军旗开得胜。登岛后,施琅把妈祖像供奉在台南大天后宫。台湾众多妈祖宫香火均出自台南大天后宫

平海天后宫主祀是妈祖,也被称为“娘妈宫”

大殿中正中供奉着5尊妈祖神像


▲平海天后宫屋檐下挂着独特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牌匾





  平海天后宫与台南大天后宫的历史渊源深厚,自1999年平海天后宫举办建宫千年纪念活动后,前来进香的台胞、侨胞等越来越多。2011年,平海天后宫与台南大天后宫牵头组织首届“靖海游”海上巡安活动,出动了上百只渔船,规模大,反响热烈。这几年,双方还在农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开展妈祖文化交流活动。
   
  “平海地处平海湾,居民多以海为生,不平静的海上作业经济存在潜在的风险。为了祈求平安,渔民们恭请妈祖进行靖海巡安。”平海天后宫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王金寿说,这种人海共谐的民俗活动,反映了两岸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平海天后宫赠送《天后圣母事迹图志》


来源: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余静 林罗晓 文/图/视频  佘宸昱/制图 

编辑:刘永辉  校对:陈可而

值班主任:陈霖


平海旅游网
平海旅游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