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岸上踏歌声一赏析诗人杨鹏飞的《过泾县桃花潭偶感》/郑金铸

文摘   2024-11-17 11:42   福建  

◎郑金铸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赠汪伦情谊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近日。有幸拜读了诗人杨鹏飞先生的《过泾县桃花潭偶感》一诗。其独特的意境、深刻的情感、精妙的艺术手法以及和谐的韵律,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带我们走进了泾县桃花潭那片充满诗意与历史韵味的神秘天地。 “山水堪消沉郁情”中,诗人将山水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运用了移情的手法。诗人置身于泾县桃花潭的山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认为山水能够消解内心的沉郁之情,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依赖。在这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地方,诗人或许也希望借助山水的宁静来平复自己内心的波澜。此句仿若清泉流淌心间,洗去尘世的喧嚣与烦恼,让人心境澄澈。 “从此桃花潭不竭”,此句既是对桃花潭这一著名景点的赞美,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桃花潭象征着那份真挚的友情如同潭水一般,源远流长,永不干涸。诗人站在桃花潭边,想象着当年李白与汪伦在此地的深情厚谊,对这种真挚的友情充满了敬意。恰似繁花盛开,绚烂夺目,令人陶醉其中。 末句“踏歌人劝士心平”,回扣了李白与汪伦的典故。当年汪伦踏歌送别李白,那份深情令人感动。如今诗人站在桃花潭边,仿佛听到了踏歌之人在劝慰世人,让士人之心归于平静。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古人友情的缅怀,也传达出一种对平和心境的追求。诗人在这个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感悟到人生的起伏与波折,希望能像古人一样,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此句恰似悠扬的乐章,余音袅袅,萦绕耳畔,让人回味无穷。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泾县桃花潭因李白失意辞官后,访友人万巨至此,并结识汪伦且留下深厚情谊而闻名于世。诗人来到此地,想必是被这段千古佳话所触动,心中涌起诸多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自然承载着对古人情谊的追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恰似岁月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在整体结构上,诗歌层次分明,布局精巧。首句“浮云撩碎风流意”以空灵的意象开篇,奠定了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如同画卷的起笔,勾勒出一种缥缈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接着,“山水堪消沉郁情”进一步展开,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通过山水的力量来消解内心的沉郁,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歌的情感逐渐深入。“从此桃花潭不竭”则将视角聚焦于桃花潭这一特定的景观,既是对桃花潭的赞美,又象征着真挚友情的永恒,在结构上起到了转折与升华的效果。最后,“踏歌人劝士心平”回扣李白与汪伦的典故,以踏歌之人的劝慰收尾,既表达了对古人友情的缅怀,又传达出对平和心境的追求,使诗歌在情感上得到了圆满的收束。 在艺术手法上,首句“浮云撩碎风流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浮云赋予了人的动作“撩碎”,生动地表现出浮云的灵动以及对风流意的破坏,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同时也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忧伤的基调。此句犹如清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令人思绪万千。或许诗人在桃花潭边,看到浮云飘动,联想到李白当年的境遇,感慨人生的变幻无常,恰似浮云聚散,难以捉摸。 从韵律方面来看,此诗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诗歌虽不完全严格遵循传统诗词格律,但在音韵的搭配上颇具匠心。诗句中平仄错落有致,如“浮云撩碎风流意”为“平平平仄平平仄”,“山水堪消沉郁情”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相对,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同时,押韵也较为自然,“情”与“平”韵母相近,使诗歌在诵读时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这种韵律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浮云撩碎风流意,又闻岸上踏歌声”。总之,杨鹏飞先生的《过泾县桃花潭偶感》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浮云、山水、桃花潭和踏歌人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它不仅是对泾县桃花潭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友情和心灵的一次深刻感悟,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附: 过泾县桃花潭偶感

◎杨鹏飞


浮云撩碎风流意,

山水堪消沉郁情。

从此桃花潭不竭,

踏歌人劝士心平。


(传李白失意辞官,访友人万巨至泾县游桃花潭,时识汪伦且情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海峡民生书画院副院长、莆田市诚信书画院院长、莆田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湄洲日报社高级记者、原副社长兼今报总编辑)



平海旅游网
平海旅游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