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国际竞争中我国渔业行业的发展优势探析

民生   三农   2024-12-09 07:30   北京  

      我国是一个渔业大国,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支持下,在广大渔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下,在渔业全行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拼搏下,我国渔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了较强的发展优势,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场供应、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渔业发展优势分析


我国渔业在大农业各产业中、在世界渔业发展格局中呈现了较强的优势是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产业之一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渔业大国。其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创造了世界同期最高的发展速度,在世界渔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呈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水产品总产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较世界同期渔业增长率高出十多个百分点,居主要渔业国家的前列。超快的发展,使我国渔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考察沙特农产品集贸市场


变革了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为世界渔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为我国渔业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我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等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养殖领域从沿海地区、长江、珠江流域传统养殖区不断扩展到内陆地区。


2008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比1978年扩大了2倍多,养殖产量3412万吨,比1978年扩大了20多倍,成为渔业增产的主要领域。这一期间水产品增加的绝对量中有60%以上来自养殖业,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从29%提高到70%。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水产养殖的大宗品种已经从过去的传统四大家鱼和贝、藻类为主的少数品种增加到鱼、虾、蟹、贝等几十个品种,名特优水产品占有较大比例。中国渔业的发展模式,引领了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呈现较强的发展优势,为世界渔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场繁荣、价格稳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生产迅速发展,水产品总量的大幅度增加,使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水产品供给发生了根本变化,“吃鱼难”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价格平稳,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长期以来,由于水产品生产稳定、价格平稳、供求平衡,基本未出现市场供给和价格大起大落现象,在大农业各产业中呈现了明显优势,为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市场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渔业是一个不占耕地、耗粮很低的优质食物生产领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的压力,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比较效益优势明显,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由于渔业在大农业中率先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渔业生产发展,使渔业成为大农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特别是由于水产品市场稳定、价格平稳,比较效益优势明显,渔民、农民发展渔业生产积极性较高,使渔业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2008年全国渔业产值5520亿元,占大农业的份额从1978年的1.6%提高到10%左右。从事渔业的劳动力增加了1000多万,平均每年以30多万人的规模扩大,增加的渔业劳动力中,约有70%是从事水产养殖业。由渔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一批产前产后的相关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渔业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93元提高到2008年的7575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800多元,大批渔民、农民通过发展渔业生产率先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生活质量有了重大改观。


考察阿曼金枪鱼交易市场


渔业经济质量有显著提高,产业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从整体发展来看,不仅是渔业经济总量的扩大,更重要是产业素质得到了迅速提升。主要表现在:


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进程加快;水产育种能力明显增强,水产冷藏保鲜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渔港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一大批生产、加工、运销相配套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水产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了30%。


渔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从中央到地方,从基础、应用、开发到技术推广,已基本形成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渔业科技队伍。我国对虾、扇贝、鲍鱼、海参、海水鱼等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突破和推广,使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构成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淡水池塘精养高产技术的推广,使全国池塘养殖单产大幅提高,亩产由1978年的46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454公斤,增长了近10倍;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特别是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的成功和推广,使江河湖泊、水库、海洋水产养殖迅猛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水平。渔船技术改造取得显著进步,渔船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普遍改进,船上保鲜能力和适航能力显著提高。


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2008年水产品贸易量685万吨,贸易额1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103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首位,同时也位居世界水产品出口首位。


我国远洋渔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艰苦创业,到2008年已有1462艘各种作业类型的远洋渔船,分布在世界三大洋和36个国家专属经济区水域从事远洋捕捞作业,设立境外远洋渔业基地与合资企业30多家,水产捕捞年产量达108万吨,成为我国境外投资最成功的产业项目之一。经过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水产贸易和远洋渔业大国行列,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向现代渔业产业化方向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与世界渔业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管理服务体系特色鲜明、机制完善,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从渔业生产特点看,它兼具农业和工业的特点,水产养殖业具有农业生产特点,而捕捞业具有采掘业生产特点,工业化程度高。由于水产品鲜活易腐,产品自产自销比例小,对加工、流通依赖程度高,产供销一体化趋势明显。由于渔业的产业特点不同,其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自成系统,门类齐全,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较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渔业行业优势是如何取得的

分析渔业行业发展优势的形成,就可以看出,这些优势的取得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行业特点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得益于符合中国国情的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1985年,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自1988年起,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渔业生产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1997年,中国政府又适时确立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发展方针,将大力发展养殖及养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渔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得益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渔业领域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经营体制,划小核算单位,捕捞业将渔船、网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归渔民所有,实行“以船核算”的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养殖业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确立渔业劳动者水域滩涂经营自主权,渔区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责任制形式、多种分配方法、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渔业经济体制新格局。


渔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渔业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流通和组合,给渔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渔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渔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我国渔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优势逐步形成。


得益于渔业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进行渔业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我国重视渔业法制建设,在借鉴世界各国渔业发展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指导思想。


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渔业法》。《渔业法》是我国农业领域颁布最早的第一部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央和省级人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渔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达600多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制度、渔船管理制度、渔业捕捞许可制度、养殖证制度、禁渔区、禁渔期制度、渔业港航管理制度等较为规范的渔业管理体系,使渔业管理基本纳入法制轨道。为了确保渔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渔业执法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形成了从内陆到沿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初具规模的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渔业法制建设的完善,为渔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得益于我国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养护管理。为了加大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力度,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资源养护制度和措施,加强对船网工具和捕捞作业管理,加强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使渔业生产者更好地树立起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纳米比亚渔业和海洋资源部部长介绍养殖的牡蛎


渔业优势的取得得益于渔业科技的进步。我国渔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对渔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渔业科技工作始终围绕着加快渔业生产发展,提高渔业产业科技含量这一主题,集中力量针对渔业生产发展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在渔业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和渔业装备现代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同时,我国政府加强了渔业科技队伍和渔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学科配置较为合理的应用技术开发队伍和卓有成效的技术推广体系,注重技术推广工作和提高广大劳动者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使先进实用的技术能及时得到应用和普及,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我国渔业优势的取得还得益于中国渔业与世界渔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与地区渔业事务,推动渔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008年,我国加入了8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参与了10多个涉及渔业的多边国际组织,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4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备忘录),根据相关协定和协议规定成立的渔业双边联委会共18个,占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领域双边联委会的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保持渔业行业发展优势

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积累了较为充分的物质条件加之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我国渔业拥有了较强的技术积累特别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给渔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渔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保持渔业产业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促进和保持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稳定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使用制度。加快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制订,保护渔业水域滩涂,为渔业发展和渔民转产转业保留必要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养殖证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建立养殖证、捕捞许可证的登记、公示制度,规范发证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当地渔业生产者优先的原则,把养殖证和捕捞许可证优先发给当地渔业生产者,赋予他们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使用权;积极推进水域滩涂占用补偿机制的建立。要推进渔业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与现代渔业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在以渔民家庭经营、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渔民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资金等方式的扶持,赋予专业合作社在资源管理、船网工具指标和捕捞许可证发放、柴油补贴发放等方面一定的权限,切实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渔业管理水平。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的财政政策、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和落实各项支渔惠渔政策,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水产良种、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开展渔塘标准化改造,充分挖掘现有养殖水面的内涵潜力,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远洋渔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远洋渔船建造补贴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入,改善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努力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大渔船、渔港、航标建设投入,建设渔船自动和监控系统、渔船救生及通讯设备、渔港监控系统等渔业安全设施建设,增加渔港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努力提高渔业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渔港经济,充分发挥渔港的带动辐射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到我国171海口舰看望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的海军将领


深入推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实现了“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也在进行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要继续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力争结构调优、产业扶强、效益调高、促进资源和生态向良性发展。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良种培育、病害防治、健康养殖、资源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做好渔业科技入户和新型渔民科技培训工作,将渔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切实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养护,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坚持并不断完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工作,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认真组织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和保护区建设三大工程,加大投入,制定增殖放流规划,扩大放流规模,加强管理,提高放流效果;进一步完善休渔禁渔制度,组织实施好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等专项行动;加强渔船和网具管理,制定渔具渔法准用目录,完善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推进作业方式调整,严格执法管理,为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抓好出口原料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加大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力度,查处违法用药行为。根据建设现代渔业的要求,鼓励和引导沿海地区建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努力扩大我国水产品的出口优势。


增强渔业管理能力,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资源生态养护管理、渔船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涉外渔业管理制度,推进渔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内管理与国际渔业管理制度相衔接,提高渔业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渔业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渔业部门的职能,确保各项渔业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牢固树立服务渔业、服务渔民的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良好政风行风,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政策措施执行落实能力。推进渔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装备精良、执法严明、与现代渔业建设相适应的渔政执法队伍,为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