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楚天,处处风光;灵秀湖北,楚楚动人。荆楚大地好山好水间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从武陵山区长出的“一根藤”,成为了来凤县强县富民的大产业,今年藤茶在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在长江之畔,宜都鲟鱼谷拔地而起,“鲟”出了一条百亿产业链;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孕育出的江汉大米,香飘全国,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丰硕成果正是由湖北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战略而得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考察湖北,就湖北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11月考察湖北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殷殷嘱托,催人奋进。近年来,湖北省锚定“强经济、促均衡、善治理、优环境”目标,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书写强县兴村富民的新时代绚丽画卷。
近日,记者深入湖北各地,探寻强县工程“行进”的铿锵足音。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离不开“三农”工作“压舱石”的保障。湖北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大局中谋划和推动,找准坐标、选准方位,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了强县工程,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境界。——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之举
逛神秘观音塘、看百年枫香树、住黛瓦白墙民居、赏田园自然风光……周末假期,在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不少游客漫步田野间,享受慢生活。曾经的贫困村,在去年白果乡投入强县工程项目资金、做好各项配套设施后,引入专业团队运营,不到2个月时间,就打造出“塘里堂外”乡村旅游综合体,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下村坝村“塘里堂外”乡村IP促乡村振兴之路,是湖北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基层的鲜活样本。
“千万工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整省全域的成功样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践路径。强县工程是湖北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立足本省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在顶层设计中,强县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核心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桂华认为,“强县工程与‘千万工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上高度契合,是‘千万工程’经验在湖北的具体实践”。知之深则行愈达。湖北把“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推进强县工程走深走实的强大动力,众多乡村发生了像下村坝村一样的美丽蝶变。“湖广熟,天下足”。湖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它以占全国1.94%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占全国4.2%的粮食、6%的生猪、12%的茶叶、15%的淡水产品,千湖之省,农业大省,名不虚传。位于清江之畔的宜都鲟鱼谷
然而一项项光彩靓丽的成绩背后,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最大的短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发展的动因。湖北认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必须把长板加长,把短板补齐。因此,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势在必行。“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城镇化相互协调,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张桂华认为,强县工程是补短板、拉长板的一条有效路径。“发令枪”已经打响,“路线图”也随之明确。湖北提出“1+3+1”实施路径,其中前一个“1”,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3”是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三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后一个“1”是建设美好农村人居环境,核心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沿着主攻方向,湖北在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千百年来,县级在我国都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这既是对湖北未来发展的指路领航,也是对荆楚人民未来幸福生活的谋篇布局。湖北推进强县工程,既高度符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精神,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方向一致,必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引擎。湖北认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非“两张皮”,必须深度结合、统筹推进。把县城这个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建强建好,合理布局经济大镇、产业强镇、特色小镇,“小城故事”会分外精彩,还可为乡村振兴带来人气、底气、烟火气。方向明,动力足。在2023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吹响“强县工程”冲锋号后,从上至下,驭势前行。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强县工程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省委农办印发试点通知,搭建“四梁八柱”。各市县全面推进,13个市(州)和83个县(市、区)成立实施强县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武汉市出台《强县工程支持政策二十条》,襄阳市编制《襄阳都市圈强县工程规划》,以“强县”带动“强圈”;48个县(市、区)紧锣密鼓展开20项重点任务试点工作……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从美好蓝图到发展实景的变化正悄然发生。蓝图已绘就,启程当其时。湖北锚定发展赛道,各市州县瞄准各自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激活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广袤的田野间活力奔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是根基。来到仙桃市毛嘴镇服装产业园,如同走进一座“服装城”。一栋栋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绵延数公里。在佐曼华威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的产业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完成一道道工序,不一会儿,一条条裤子就“走”下生产线。“全国每卖出3条休闲女裤就有1条来自这里。”仙桃市副市长杜伟华介绍,这两年,仙桃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吸引企业返乡,园区已经聚集生产、研发、辅料等上下游300多家企业,服装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产业的回归,也带来了人口的回流。据统计,园区共吸纳产业工人近3万人,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为做好配套服务,毛嘴镇从“医教养、文娱住”小切口发力,开办仙桃八中毛嘴校区,打造小吃网红一条街,新建精品住宅楼……安居乐业的烟火气在这里缭绕不断。以纺织服装为支柱型主导产业的仙桃市,已连续7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单,排名全省第一。正如仙桃市一样,产业兴旺了,人口聚集了,县城的城市功能也需要随之提高。湖北提出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引导各地以品质塑城、以公共服务留人,一批“小而美”“精而特”的县城脱颖而出。恩施市依山就势推动建筑退台式布局,加快带状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女儿会公园等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空气质量位列全省13个国家考核城市首位,县城宜居水平不断提高。石首市贯彻公园城市理念,将成群的麋鹿、“微笑”的江豚、绵延的绿色等特色标签,融入城市建设中,山、水、园串点成线,让城市“显山露水”。市民出门见景,幸福感拉满。瞄准农业转移人口、外来务工等人群,黄冈市把“黄冈中学”这一教育品牌进一步延伸,黄州区在新城区建设黄冈二中,面向全国招生,满足群众对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县”因人而兴,“城”为人而建。统筹“人、产、城”融合,一座座县城有机更新。走进潜江,就仿佛进入了小龙虾的世界。“潜江龙虾 红遍天下”的标语随处可见,红色小龙虾造型的路灯让人眼前一亮,以小龙虾为主题的餐饮美食店目不暇接。二十多年来,潜江市全力耕耘小龙虾特色产业,集选育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会文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成势见效。“从‘四季有虾’到‘吃干榨净’再到‘满城虾香’,我们虾稻产业年产值超过了750亿元。”潜江市副市长王冰介绍。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潜江小龙虾成为了全省的“尖子生”。实施强县工程,产业是根本。湖北省聚焦优势主导农业产业,着力发展优质稻米、茶叶、柑橘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先后出台虾10条、鳝7条、茶10条、米9条等政策措施,一批像小龙虾这样的特色产业,正在湖北各地蓬勃生长。江汉大米,香飘万里,在通过深化产业链建设后,也由传统的粮食产业,变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大产业。在湖北,江汉平原37个县市区的水稻产量在全省水稻总量的占比高达63%。为充分发挥江汉平原稻米产业优势,湖北围绕优质稻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打造“江汉大米”省域公用品牌,搭建“江汉大米”供应链平台,推动稻米加工水平升级,一粒米也“链”起千亿大产业。2023年,全省水稻产量达到376亿斤,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国人民的饭桌增添了荆楚米香。做强农业供应链、提升农业价值链还离不开品牌的建设。近年来,湖北围绕“10+16+N”的品牌体系,全力打造10个国家级、16个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和N个地标农产品为主的优质农产品“精华矩阵”,重点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潜江龙虾、宜昌蜜桔、随州香菇的品牌评估价值分别达到422亿元、159亿元、110亿元。蕲春蕲艾等11个品牌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漫步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金王村,满眼白墙黛瓦、水清岸绿,好一幅鱼米水乡图。近年来,襄州区全力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在389个村开展“管网+”处理终端建设,受益农户近3万户。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得有“硬联通”。湖北省大力推进城镇交通、供水、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实行同步规划、一体建设、统一管护。为打通交通大动脉,湖北持续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消除“瓶颈路”、修复破损路;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实施安全饮水提标升级工程;同时,还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开设分馆向乡村延伸……一系列措施,让城乡之间的“硬件”鸿沟显著改善。更为关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湖北各地以强县工程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持续发力。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先后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察看养老设施情况。老人易军生说起那天,依然很激动。他说,现在食堂一天三餐,花样很多,生活得很幸福美好。像四邑村这样的幸福食堂,咸宁市已建46家,其中城区25家、农村21家,惠及全市老年人50万人次。不止是在咸宁,黄梅县还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原则,将138所城乡学校组建成24个教联体,彻底打通城乡学校间、强弱校间的壁垒。枝江市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人员下沉、设备下沉、平台下沉,镇内就能开展血液透析、急性心梗脑梗溶栓等医疗服务。坚持硬件、软件两手齐抓,强县工程让乡村外在“颜值”不断刷新、内在“品质”持续提升。“最近我们第三党小组议事厅可是办好了几件‘大事’。路从1.1米拓宽到了1.5米,垃圾转运更加高效,废弃危房变为了停车场。”咸丰县忠堡镇高笋塘村刘衡自豪地说,他们以自然院落为治理载体,通过“村党组织—党小组—村民小组院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把治理的力量延伸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地的出地,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高笋塘村第三党小组议事厅
高笋塘村是湖北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一个缩影。调动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更加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是实施强县工程的重要抓手。湖北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创新乡村治理路径,荆楚乡村善治水平不断提升。
“道德银行”“绿色银行”模式,把社会征信等资源与治理主体行为衔接起来,以金融资源撬动农民参与,有力调动了县、乡、村三个层级以及政府部门、银行机构、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村集体和村民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有利可图、增产增收,逐步形成乡村命运共同体。主动迎接数字时代,湖北还推广“鄂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平台,搭建“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数字平台,村民“说、议、办、评”全流程线上流转,实现“服务在云端、干部在身边”。全省3500多个村庄入驻,39万村民“云端说事”。从环境面貌之变到群众精神面貌之变,从干部作风之变到基层治理格局之变……“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催生新气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村一落皆美景,宜居宜业促振兴。特色产业提高发展成色,城乡融合擦亮宜居底色,乡村治理增添幸福暖色,湖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妆容越绘越靓,县域的“发展指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高。“去年我们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今年黄鳝一斤能卖到30多元,去年才28元,农民收入还有望提一提。”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激动地说。先锋村是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全村有4500亩养殖水面。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黄鳝原产地交易市场,最高峰时,每天有超过40万斤黄鳝从这里发往全国,越来越多的“鳝二代”“鳝三代”在传承接续产业发展的接力棒。家家养黄鳝、户户都赚钱。先锋村黄鳝产业是湖北推进强县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动写照。翻开湖北各地农业发展的版图,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特色富民产业比比皆是。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两岸的秭归县,发展以“四季鲜橙”为支撑的柑橘产业,综合产值近200亿元,涌现出12个“亿元村”,带动26万人稳定增收致富。藤茶回甘悠长、富硒量高,被誉为“神仙茶”。来凤县抓住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开发产品238个,全县8个乡镇78个村8000多户农民种植藤茶,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如今的荆楚大地,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全省有8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3元,增长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1,比上年缩小0.05,真正实现了“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养一方人”。在应城,自从村级有了“应达万家”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村民再也不用去镇上取快递了,“刷刷脸”就能取走自己的包裹。不少村民感叹,取快递跟城里人一样方便了。而这都得益于湖北“快递进村”工程的实施。目前,湖北省已建成20744个村级寄递物流站点,打通了消费品进村和农产品进城的“首尾一公里”。同样给村民带来便捷体验的,还有充电桩的建设。湖北在全省7000多个行政村,配建公共充电设施,今年累计新增充电桩10.6万个。新能源汽车“出得了城、进得了村、回得了家”,既带动了电车下乡,也有利于务工人员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在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养老中心,做饭、洗衣都有人负责,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脸上洋溢着笑容。湖北创新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等计划,持续补强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让老年人可以安居,年轻人能够乐业。实施强县工程以来,和美乡村的各项软硬件不断“上新”。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7.21万公里,2万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乡镇5G网络全通达;30多个县(市、区)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一批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陆续建成,多地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居民就医,各地高水平医院就能满足日常需求,无需舍近求远到大城市去。荆楚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正在从梦想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漫山的柑橘树果实累累,村口的卡通建筑“吉吉猫”憨态可掬,在枝江市仙女镇向巷村的“仙女吉吉主题公园”内,来旅游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向巷村创新“九奖九惩”积分制管理办法,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参与者”变为“共治者”,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网红村的跨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更问计于民,“共同缔造”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新天地,焕发了灵秀山水新面貌。宜昌市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乡村建设,引导群众共同出资“建”、示范带动“创”、全员参与“管”,累计争创3个国家级、7个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乡村风貌显著提升。麻城市连续3年发布共同缔造实施方案,搭建线上线下议事平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可见可知可感的小事做起,不少村庄经过共同缔造后,环境整洁,生态宜居。从鄂西山区到江汉平原,从农村社区到村湾村落,无论是修路、改厕还是养老、托幼,都让群众站在C位,共建的意识逐渐开枝散叶。一场场村湾夜话、板凳会、七点半议事厅启动后,房前屋后变整洁美观了,道路桥梁变宽敞畅行了,生活设施变更加便利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湖北乡村正加速开启“美颜”模式。辽阔楚江天,大潮勇向前。随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向深入,湖北各地产业旺、生态美、乡风好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