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综合自新华社、江山新闻网等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郑梦熊同志,因病于2024年10月16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郑梦熊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郑梦熊,1933年6月生,浙江江山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至1961年2月先后任共青团建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青年报社编委。1961年2月至1990年2月先后任浙江日报社农村组组长,编辑部办公室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总编辑等。1990年2月至1996年10月先后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会长。1996年10月至2001年3月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2001年3月至10月任中国记协副主席。
郑梦熊是中共十五大代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郑梦熊有一个“老农民”的外号。作为部级官员的郑老并不嫌这个外号土气,他说,老农民给人的形象是不畏艰辛、勤劳朴实、乐于奉献,犹如埋头耕耘的老黄牛一样,这也正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品格。
2016年11月8日江山新闻网刊登了郑梦熊先生的专访,摘录部分如下:
7年的农村工作,郑梦熊养成了“爬格子”的习惯,常常利用晚上写稿子,向报社投稿。一篇篇真实记录农村新风、农家新貌农民新事的新闻报道,在浙江日报、浙江青年报等媒体频频刊出,不久郑梦熊便被报社聘为农村特约通讯员。
1958年,郑梦熊被浙江青年报“相中”,从此走上了新闻岗位,当上了记者。1961年,他又被选拔到浙江日报社,在农村组当编辑。
郑梦熊每次下乡,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进行采访。有一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他却到绍兴一水利工地采访。在工地上,看到大家都忙着挑泥,便提出一起劳动,劳动完休息时再采访。当地一名干部叫农民把活停下,让郑梦熊先采访,好早点回家过年,郑梦熊婉言谢绝了。
1990年2月,中央调郑梦熊到人民日报社任副社长,他经常以普通记者的身份去采访。
有一次,郑梦熊到绍兴出席一个会议。散会后,他没有去观赏绍兴的风景,而是往农村基层跑。他与报社驻浙记者袁亚平采访了多位乡村干部、普通农民,很快写出了《可敬的“傻书记”》通讯稿,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他到山东省菏泽地区出差,听说当地乡镇干部作风好,便“微服私访”,采写出《菏泽乡镇干部新风》的报道,并配发短评《“五不”得民心》。
郑梦熊除了采写新闻报道外,还为《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报刊撰写新闻工作论文。2000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郑梦熊专著《报海求真》,收录了他多年来撰写的做好新闻工作经验的55篇论文,这是他办报心血的结晶。
1996年10月,郑梦熊从人民日报社调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主持中国记协的全面工作。这年他64岁,却没有因年事高想轻松一下,而是一直勤勉工作,不断开创中国记协工作的新局面。
2000年11月8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天,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过上了第一个记者节。这正是郑梦熊担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时,在广泛征求新闻界的意见后,建议把每年11月8日定为记者节,并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有段时间,新闻界刮起了一股“有偿新闻”的歪风。有的记者参加活动收受“红包”“礼品”;有的以稿谋私,要求被采访对象付劳务费”“赞助费”;有的甚至以“刊登批评报道”为借口,胁迫一些单位用钱财做交易。为了刹住这股歪风,中国记协在中宣部的指示下,打了一场反对“有偿新闻”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