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为了管理而管理,这也是财险行业的通病

财富   2025-02-07 19:59   浙江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种实践,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衡量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成果。


成果如何评价,一是增量视角,增长速度和质量如何,如果连行业平均增速都赶不上,如果增长总是用高额的代价换来,这样的增长很难持续;二是存量视角,业绩的效率和成色,很多公司经常提到的降本增效,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往往需要管理者充分盘活资源,需要基于客户价值激活内部活力


这样看来,管理的指向很明确,要么提升增量,要么激活存量,如果增长上不去,现有的业绩存量效率不高,那一定是管理出问题了。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为了管理而管理。把管理本身当成了目的,除了能彰显管理者的权威感和存在感,实在是无助于目标达成与绩效提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


一、管理角色问题

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管理者都清楚,管理要对业绩、对目标、对增长负责。有的管理者沉迷于具体的业务和技术细节,总喜欢享受作为业务专家的成就感,却忘记了团队的绩效和目标;有的管理者总是将上级的评价作为第一要务,做任何决策与行动,首先是考虑上级怎么看自己,却忘记了,这种小心翼翼、反复斟酌的做法,恰恰会让管理者变的保守,哪怕上级暂时会点赞,但长期看,如果没有业绩达成与目标实现,上级依然不满意;


还有的管理者总是找不到北,被问题牵着走,今天遇到成本问题就抓成本,明天遇到创新问题就抓创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团队失去方向。


二、管理水平问题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管理者?这又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大多数企业都会优先选择业务强、技术优、绩效高的员工,提拔到管理岗位上,这本身没问题。但业务强、技术优一定能成为优秀管理者?非也非也。尽管业务强、技术优往往是成为管理者的先决条件,但这并不代表业务逻辑、技术逻辑等于管理逻辑。用业务思维去解决管理问题,不一定拿到好结果;


第二种情况,在有些企业,尤其是官僚型、权力型、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里,谁和上级的关系好,谁在上级眼里听话靠谱,谁更容易升迁到管理者岗位,但与上级的关系好,并不代表管理水平高,如果总是把上级放到第一位,凡事都是围绕上级转,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把管理的重心放在业绩和目标上,所谓的绩效结果,往往很难达到。


三、企业的评价体系与团队文化出了问题

如果企业的评价体系,就是谁和上级的关系好,就是谁听话照做,那么这样的企业,管理者一定会天天琢磨上级的喜好,只要上级满意就可以了,至于客户满不满意,团队成不成长,在很多管理者看来,一点都不重要;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风气不正,要么是满满的江湖气,到处叫大哥,只要大哥说了,别管正确与否,坚决照做;要么是变味的家文化,强调感情,强调和谐氛围,强调人际关系,却忘记了,管理者要对目标达成负责。评价体系与企业文化出问题,管理者当然就会为了管理而管理,到了行业发展进入下行期,这种管理方式,一定出问题。




企业要发展,出现问题再所难免。有战略问题,有经营问题,有管理问题,有流程与制度问题,还有文化与人才培养问题等等。从时间维度看,企业处于初创期还是震荡期,是规范期还是成熟期,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更没有哪个药方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企业问题。


换个角度而言,没有问题的企业,根本不存在,管理者当然需要解决问题,但如果眼睛总是盯着问题本身,满足于消灭问题本身,不去考虑流程、结构、系统与机制问题,就会导致问题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出现,就像减肥总是无效那般;同时,很多情况下,新问题其实是穿了马甲的旧问题,而有些问题的出现,是阶段性的,一旦过了某个阶段,问题就消失了;另外,还有些问题,是某个主要问题的连带性表现,一旦解决了某个主要问题,其他问题也就消失不见了。


反过来,如果管理者总是揪着某个问题不放,或者管理者有天生“洁癖”,喜欢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找问题,陶醉于局部没问题,却忘记了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往往会被问题带沟里。经常是精疲力尽的解决问题,到头来目标没实现、团队没士气、组织没发展。别忘了,管理者的首要使命,是带领团队打胜战、实现组织发展目标。如果被一时一地的问题困住,却忘了最终的目标达成,这就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何破局,有三个做法可以参考:


· 第一,围绕目标抓重点

在组织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影响目标达成的主要矛盾,有的是流程机制不支撑目标达成,有的是团队能力跟不上目标要求,有的是组织文化影响目标实现等等。围绕主要矛盾,集中资源饱和攻击,找到突破口,而不是在每个问题上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 第二,管理要为经营服务,不要追求表面好看,更不要为了表面的和谐稳定,去牺牲业务的效率和简单

比如,很多管理者总喜欢去解决关系问题,认为人际关系才是阻碍团队发展的根源。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健康的组织关系,是靠责权利体系,是靠流程、制度与文化实现的,而不是靠所谓的人际关系好。反过来,如果人际关系特别好,就是业绩很糟糕,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很滑稽;


· 第三,管理者要接受不完美,要容忍一定程度的混乱

管理不是追求井井有条,也不是用忙忙碌碌、加班加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管理水平高,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查找细枝末节的问题。外部市场永远在变,客户需求永远在变,这就决定了组织一直在动态发展,既然是动态发展,当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混乱,但这显示不是管理的重点。被目标牵引,而不是被问题困住,这才是管理提升的关键。对此,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往期精彩回顾
管理好干部,是当前中小财险公司总公司最重要的能力
财险公司员工的“咖啡”,该泼向谁?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政策固然重要,但管理能力才是车险中介致胜的关键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中小财险公司的机构负责人在升级换代中……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折扣系数
记录财险业,关注财险人
 推荐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