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年代的反击,日本企业如何挣得“海外净资产”

财富   2024-12-25 08:04   北京  

作者 | 分析师Boden

来源 | 分析师Boden

导语:他们出海的秘诀,或许就是中国的下一个机会。

自2021年至今经济正在承受结构性改革,眼下国内市场内卷已经成为一个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出海的机会。


事实上在结构性改革阶段出海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


当年日本也在后泡沫经济时代的90年代,也出现了长达20年的全民出海潮。



失落时代下的机遇


截止2022年末,日本的海外净资产达到了418万亿日元。与此相比,当年日本国内总额为545万亿日元,由此形成了所谓“海外再造日本”的经济现象。


而在这一轮再造日本中,有大量的企业与民众选择出海,从而赚取了大量的海外利润。事实上“失落的20年”下的日本经济显然并非一无是处,否则如何解释日元购买力及其债务信用的长期稳定呢?


日本在进入泡沫危机后,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增量减少问题。房产投资和日常消费为代表的内需走向低迷。泡沫破裂前的80年代,日本雇员薪资增速有5.5%左右的增速,泡沫破裂后的92年迅速下移至1.8%左右,此后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工资下滑进一步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的低迷。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内需市场呈现高度内卷化,日本的优质服务态度也正是那个时候形成的,主要是因为竞争激烈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客户。



但此时海外业务却呈现另一个状态,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对外投资规模的飞速增长。对外直接累积投资占GDP比例,从1990年的6.5%迅速提升到2021年惊人的40%。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是实现出口和投资双轮驱动,泡沫经济后出口额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从95年最低的8%上升到如今的20%。


可以说日本通过海外投资缓解国内内需不足问题,又通过海外投资带动出口增长,从而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增量。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下日本如何进行海外投资与出口增加的。



日本出海的大思路


首先是投资方面,如果你看过我过往B站越南经济解读那期,就会知道其实2021年开始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越南的投资,由此带动了中国热在越南流行,中文专业水涨船高。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也是这样做的。泡沫破裂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宽本国的海外品牌影响力、第二在海外重塑全球分工体系、第三利用先进技术优势换取海外市场、第四寻求低成本的劳动力。


这四个方面也正是我在越南那期说的。中国正在进行的加大越南投资,换取越南内需市场,以及利用越南劳动力优势的三角循环。只不过日本几乎把这套运作在了海外所有国家。


而在具体运作上,日本企业遵循着一套逻辑。即一方面寻找中国与东盟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利用其劳动力与市场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新兴经济体的利润反哺研发,实现欧美市场所需的技术创新。


为什么会有这套逻辑,因为泡沫经济后日本从曾经的“追赶型经济体”迈入了“被追赶型经济体”的队列,创新驱动变得愈发重要,推动了日企从成本型向技术型转变,因此技术创新与研发资本怎么来都变的重要。


而这也意味着日本对外投资活动主要以市场和技术驱动为主。日本同时需要从新兴经济体获取利润又需要和欧美企业进行竞争,事实上目前的中国也正在走上这条被追赶的路,一方面一带一路扩大在新兴国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重复高端技术以蚕食欧美企业份额。


而在在出口端,由于此前日本在90年代大量投资东亚新兴经济体,尤其是投资中国。因此日本商品在2000年左右迎来的巨大的中国进口需求。



过去运输设备、机械和电机是日本出口占比最大的三项大类产业,也正体现了日本中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所在,三者合计占日本出口产品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超过70%。


但从21世纪以后,通过早期投资积累的品牌影响力。消费食品医疗美妆类产品在日本出口产品结构中的占比近年来持续上行。


其中,食品化工消费品占比从95年的6.4%上升到2023年17%,而机电产品反而从95年的25%下降到16%。我在此前德国经济中回顾了中国机电产品的海外竞争情况。


整体来说,日本在中国的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根据商务部数据95年至2010年,日本对化出口额增长了9倍,直到2012年才出现缓慢下滑。


而中国迅速释放的内需,将日本在华中国工厂的订单迅速吸收,日本1999年在华工厂的本地销售比例仅有31%,而2010年就达到接近70%。可以说日本在中国早期投资建厂,即赚到了廉价生产成本与土地的利润。又得到了中国内需市场爆发,中国企业品牌尚未建立的真空期时代的市场份额。


其实中国目前在出海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中国进行大量的亚非拉国家基础建设与产业园投资,带动中国企业到当地设厂。另一方面,中国的品牌进入到亚非拉国家的民众心智中,实现早期的心智占领,从而为后续占领这些国家的市场打下基础。


说完日本政府层面的出海逻辑,那么我们接下来说说日本企业与普通人有什么机会。



普通人的机遇


首先是日本企业出海,他们遵循了成本导向到品牌导向的方法,这也基本延续了日本政府的逻辑,方法上采用了抱团投资的决策,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国家进行某个产业的全覆盖投资,将不同国家定义成不同的分工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大雁体系。


日本作为国际分工的最上游,韩国台湾作为分工第二级,中国则作为大雁体系的末尾,仅参与廉价劳动产品生产,关于日本企业的出海战略部分我以后的文章会详细讲述。


我们主要来说下与我们更相关的普通人有什么机会。首先当年的普通日本人,主要有3个出海增量机会。分别是工作出海,商业出海与投资出海,我们今天这一期主要谈谈工作出海的机会。


首先是工作出海,这是最好理解的范围也是普通人最有机会的领域,由于大量海外投资建厂必然带动岗位增量。而由于当年日文在国外尚未普及,因此有大量的日资企业必须聘请日本员工出海。


而当年的很多日本员工属于掌握了较为先进方法论的员工,因此他们往往在中国工作几年以后,就能获得中国当地企业的聘请,从而作为外籍员工加入当地企业,享受了中国增量爆发以后的收益。


根据美世的人力咨询报告,2015年至今,中国的外派岗位数量增长了约640%,尤其是2023年增长了接近1倍。可以说中国的普通人如今也在面临工作出海的机遇。


接下来我说下目前工作出海的最新情况,大家可以自行评估。


2023上半年怡安翰威特出海人力报告显示,求职者投递海外人数同比增长92%,00后在各代际中增幅最大的群体。印尼成人才出海求职首选,越南、中国香港跻身前三;新能源成为人才出海的首选行业。


当前中国出海企业急需的人才中,技术人才居首,其次是管理类人才。此外,语言、研发、政府公关、法律、一线运营、采购、物流等领域人才也在需求之列。


从2015年开始,出海热门目的地已发生了变化。中国企业出海的业务正从传统的欧美等成熟地区,向新兴的南美、非洲和中东市场前进。


数据显示,大约78%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展时,短时间难以适应当地的员工质量,因此需要大量的中国员工填充到当地的组织架构。


以中国最大跨境shein为例,官网最高同时有超过300个海外岗位招聘。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销售火热,许多汽车公司都在海外建厂,仅比亚迪目前海外招聘岗位超过2000个。


目前缺口最大的行业分别是,海外电商,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品牌零售以及物流服务五大行业。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深入全球资本市场,洞悉每日市场脉动,为您带来专业独到、洞察深刻的财经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