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谷歌CEO:中国会成为AI最终赢家

财富   2024-12-30 07:03   北京  

作者 | 三月初六

来源 | 三月初六

语:“即使美国赢得了AI的第一阶段,中国依然可能最终成为赢家。”

美国是全球人工智能的引领者,无可争议的AI领头羊,可最近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接受采访时却说:“即使美国赢得Ai 竞赛第一阶段,中国也会成为最终赢家” 。


当人们在谈论“中美Ai 差距在拉大”的时候,这个观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那么施密特是到底是实话实说还是捧杀中国呢?


施密特讲了中国将最终赢得竞赛的理由,施密特说:“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是他们赢得“史诗级竞赛”的关键。中国在电池、太阳能以及现在的汽车等领域的制造业实力可能使他们能实现美国只能梦想的AI实际应用”。



对于施密特的这个观点我深表认同,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还涉及产业化进程、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人工智能竞争的核心不仅是技术本身,而是对人才、数据和产业链的系统性整合。


美国虽然在芯片设计、云计算和算法模型等基础技术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但是美国有一个最大的短板就是制造业空心化,而这恰恰是中国的最强项。


制造业空心化,没有产业链配套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你有再好的技术也只能停留在 PPT 上,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中。无法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规模化量产,产生经济效益,无法形成商业闭环最后必将被淘汰。


曾经赚足眼球风光无限的美国波士顿机器狗的悲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波士顿机器狗是一个名气很大的网红, 2018 年就出来了,是全球最早开发机器狗产品的公司,可 6 年过去了,波士顿机器狗一直无法大规模量产,一年销量不到一千台,持续亏损处在倒闭的边缘。


波士顿一直不能量产,不能盈利, 2017 年因为一直亏本不赚钱,连财大气粗的谷歌也无法承受它的亏损,把它打折卖给了日本的软银。软银以为捡到宝,踌躇满志的想大干一番,可投了不少钱,依然无法量产,一年只卖了不到 400 台, 亏得一塌糊涂。


2020 年,软银面对巨额亏损,不得不甩卖资产自救,不能盈利的波士顿动力再次被推向市场。现代集团以 9.21 亿美元的价格接盘波士顿动力。


2013 年,谷歌以 30 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波士顿动力,此时波士顿动力的估值已大跳水,仅 11 亿,降了 70%。就算打了 3 折,韩国接盘侠也砸在手里了,现在还在亏损的波士顿估计 1 折都没人要了。



为什么波士顿机器狗做不起来,因为美国没有产业链配套,致使产品成本高昂,波士顿机器狗售价 50 万,而比波士顿更好的中国产机器狗最低的价格只需要 1 万。


本来波士顿机器狗在技术上是遥遥领先中国的,但波士顿卖不出去,卖不出去产品就得不到升级迭代,而中国产品卖得快,技术迭代升级也快,最后后来者居上,无论价格与技术都把波士顿机器狗踩在地上摩擦。


一个公司不能把技术转换成有竞争力的商品,卖不出产品赚不到钱,再顶尖的技术也只能凉凉。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贾跃亭在美国花了十年时间烧了几百亿就交付了 15 辆车,坦白说前几年贾跃亭的法拉第技术和外形设计都十分不错,可就是无法量产。而雷军只花了 130 亿三年时间就已量产交付近 10 万辆车。


造成这两者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而中国制造业强大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同样,马斯克在美国造车接近倒闭,来中国造车后起死回生成为首富。


美国AI技术看似一直引领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前沿,但是再先进的技术,没有应用场景,没有产业链配合支撑,你的AI就不能实现商业意义。


搞到最后美国的人工智能只能用来写诗,只能用来生成视频,应用不到实际生产中最后只好往娱乐业发展。这也就是施密特认为“即使美国赢得Ai 竞赛第一阶段,中国也会成为最终赢家”的原因。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深入全球资本市场,洞悉每日市场脉动,为您带来专业独到、洞察深刻的财经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