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形象,沧海桑田,亘古不变;“山”的意象,穿越古今,直抵心田。山,是中国人的独特美学、精神哲学,情之所依、灵之所寄。于西安人而言,秦岭就是这样一座山,也是滋养这座城的宝库。
秦岭,有大美而不言。她庞大绵长的身躯,不仅能让我们纵览南北方“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的迥异风光,也是各类珍稀野生动物一方最诗意的栖息乐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调皮可爱的金丝猴、惬意玩乐的羚牛、纵身起舞的朱鹮……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秦岭,有大爱而无声。千百年来,秦岭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启迪与护佑着中华民族。周秦汉唐的王霸功业,云横秦岭的文化传奇,都沉淀在秦岭的时空里。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与这座大山紧密相连。“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彰显了秦岭的重要地位。
深知,才能厚爱;知其贵,才能珍其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自内心、一以贯之当好秦岭卫士,讲好生态故事、文化故事,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市社会科学院<联>)、秦岭文化研究院联合陕西师范大学专业资源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秦岭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传承与活化,构建从学术探索、人文研究、遗址保护,到展示传播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环,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秦岭研究成果集》(第一册、第二册)的编撰,无疑是摸清“家底”,做好秦岭文化内涵阐释非常重要的一步。书中,无论是对秦岭自然地理的梳理,还是对山城关系、文化价值等的研究,无不彰显出传承秦岭文化的初心,皆体现出讲好秦岭故事的决心,也将以理论研究之力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鉴往知来、慎终追远,满怀温情与敬意,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
打响秦岭研究品牌 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市社会科学院<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高东新:秦岭,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央,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气候的天然分界,占据着东西部生态区域衔接以及国家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位置。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市社会科学院(联)按照“以我为主、内外结合”的思路,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成立秦岭文化研究校地合作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生态优化、秦岭文化、历史考古、山城关系、产业体系、交流合作等相关领域广泛开展研究,召开“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形成了一批关于秦岭文化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为增强研究转化力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与文化挖掘的实际动力,提升秦岭文化的影响力和秦岭作为世界名山的美誉度,2024年,市社会科学院(联)编撰了《秦岭研究成果集》两册,全面梳理回答有关秦岭研究的学理问题,真实反映新时代秦岭北麓(西安段)农村新变化、农业新气象、农民新感受。目前,《秦岭研究成果集》两册均已付梓面世。
《秦岭研究成果集》选题既重视基础理论,又突出应用导向,是集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于一体的智库产品。全书集中关注与秦岭沿线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相关的生态文明、地质构造、绿色发展、文化传承、文化旅游、考古发现等重大问题,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前瞻性研究,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聚焦,汇聚了众多秦岭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智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秦岭沿线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持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挖掘秦岭生态人文价值、弘扬秦岭文化,服务西安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中,《秦岭研究成果集》(第一册)由秦岭自然地理、秦岭山城关系、秦岭文化价值、秦岭生态环境、秦岭历史文化和秦岭考古发现等六个部分组成,收录整理秦岭文化相关论文、研究报告25篇,共20万余字。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张国伟教授撰写的《秦岭的资源特点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文,从秦岭的地质构造等方面出发,深入阐述了秦岭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对于西安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传承弘扬秦岭文化极具借鉴意义。
汇聚多方智慧 助推秦岭文化研究
市社会科学院<联>党组成员、副院长蒋涛:为全面做好秦岭文化研究工作,把秦岭讲透彻、讲通俗,市社会科学院(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深入研究阐释。一是积极主动开展多领域课题研究。2023年,市社会科学院(联)、秦岭文化研究院筹备组组织院内研究力量,完成了《发挥秦岭西安段综合价值,积极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格局》《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梳理保护利用》等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4年,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安市秦岭周边农民养老问题调查》《秦岭乡村现代化实践的观察与思考》《“中华祖脉华胥文化溯源”项目策划报告》《秦岭区域农村党建引领调查研究》等研究成果。二是内外合作联合进行课题攻关。2023年,委托西北大学学者完成《秦岭中华文明价值研究》,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开展秦岭山地开发与环境保护历程研究;2024年初,分别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史红帅教授、王社教教授开展秦岭农耕文化研究和秦岭国家公园与西安关系研究,联合西北大学曹振明教授开展《秦岭文化价值研究》专著撰写工作。三是广泛发动本地研究力量。在2024年市社科基金项目指南中设置秦岭研究专题,发布指南9项,共立项项目33项;完成《走读大秦岭 体验生态之美》等1项秦岭创新项目遴选工作。
其次,加强学术研讨。一是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会。2023年10月21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联合市社会科学院(联)等,举办“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突破了前期研究仅限于西安市内的不足,加强了与周边省市专家学者的广泛合作、交流,扩大了研究视野,提升秦岭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2024年4月22日,市社会科学院(联)、秦岭文化研究院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弘扬秦岭文化 助力西安世界人文之都建设”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秦岭生态保护、秦岭文化弘扬、秦岭资源利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二是举办理论宣讲活动。2024年3月27日,《理论面对面》以“山河诗长安——走读大秦岭,阅见中华文明”为主题走进陕西师范大学,重点围绕“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挖掘秦岭文化价值,助力西安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展开现场交流;2024年4月10日,西安市民大讲堂走进西安航天第四小学开展“大美秦岭·生态之光”系列宣讲,让师生们对秦岭的动植物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对保护秦岭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三是拓展媒体推广平台。在《大儒张载》2023年成功首演的基础上,2024年3月25日,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邀请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召开剧本研讨会,汇集多方智慧与力量,共谋戏剧创作发展,致力于将戏剧《大儒张载》打造成为更具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的文化精品,让关学文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市民;在“西安智库”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秦岭文化专栏”,进一步加大秦岭文化宣传力度。
第三,注重成果转化。一是编辑秦岭专题研究成果。2024年,计划编撰《秦岭研究成果集》两册,全面梳理回答有关秦岭研究的学理问题,全面展示秦岭北麓(西安段)乡村新变化、农业新面貌、农民新感受。此外,《终南论道——老子文化研究成果集》已编撰完成;《西安论坛》推出秦岭主题研究专刊;《领导参阅》编发秦岭研究专题文章。
秦岭自然性特征和社会功能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岭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国伟教授:秦岭是位居中国大陆中央的一带雄伟东西向展布的强大中高山地,地理学上称其为秦岭山脉,地质科学中称为秦岭造山带,它具有全球全国山脉造山带共同的基本特征,但又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它对中国大陆和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秦岭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家发展兴衰的大事,也是关系人民根本福祉的大事。因此,我们要全力以赴高质量建设秦岭生态文明,保护、爱护、建设并发展秦岭。
秦岭造山带历经漫长过程而形成,由数十亿年多次复合的地质造山过程和1亿多年以来千百万年地理成山过程,才终成今日一派巍峨壮观的宏伟山地——雄伟的大陆复合造山带。
翠华山天池云海。(资料图片)
秦岭主要地理地质基本特征和独特作用,有以下六点:
首先,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统一形成的主要结合带。秦岭是中国大陆主要组成部分的华北与华南和夹于其间的秦岭三板块俯冲碰撞拼合的造山拼接结合带,后又复合叠加陆内造山,经历漫长地质造山过程,最终才形成现今统一的中国大陆的主体,因此秦岭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中占据突出重要地位。并且他是东西横贯中国大陆中央的从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到帕米尔高原的中国中央山系,或称中央造山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位处这一巨大山链的中心枢纽部位,呈一带高耸山脉,其地理地质作用与意义突出而重大。
其次,秦岭山脉是中国大地的脊梁。秦岭恰位于中国大地中央,拔地而起,千里连绵,雄伟高大,连东西分南北,控制构成中国大地基本地表系统主要山川地理格架,造成黄河长江中国大地上南北两大主导江河水系布局,成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主控中国大陆主体地表地貌系统和水资源基本格局,因之人们尊称其为中国大地父亲山。
第三,秦岭是中国疆域自然与人文的主要生态环境分界带。秦岭处于北半球中纬度32°~34°间,是地球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天然分界带,尤为突出的是,它恰位于北半球1月份年平均温度0℃~1℃分界线和年平均降雨量800毫升干湿分界带上,也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生物分界与混合交接带、大江大河分水岭和水源涵养地,富有生物多样性,从而控制影响构成中国大地南北两种不同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形成秦岭以南四季如春、山清水秀、良田沃野,一派美丽的江南亚热带风光,而秦岭以北则是另一番博大旷达的黄土高原雄壮河野北国风景。因而,它也是中华民族社会大家庭南北不同人文风俗景观差异的自然人文分界带和和合南北的交接交流交换带,因此可以说,秦岭是中国大地上地质地理生物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风俗习惯自然与人文的天然分界带和过渡与融合带,具有独特的天然属性,控制影响着我国地表系统自然演化和人文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状态。
第四,秦岭是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基地,并控制影响着其两侧的重要能源基地。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秦岭是我国大陆地质历史中长期多期活动构造带,是地球上长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相互作用、翻江倒海激烈的地质作用场所,具有多期多类型的复合造山作用,导致发生强烈构造岩浆流体作用和构造变动、褶皱断裂,地块升降,成盆沉积,元素分解化合运移聚散富集成矿,从而使之成为我国重要丰富的多金属成矿带和矿产基地,发育世界级大型、超大型矿产。同时,它又控制和影响着我国大陆南北两大主要含油气盆地与煤炭等能源基地,也是国家能源发展与潜力评价的重要研究基础。
第五,秦岭是世界典型代表性大陆复合型造山带。秦岭赋存大量重要的当代地球科学发展前沿信息,为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秦岭造山带是中小板块有限洋盆经历板块构造体制的板块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后又经历陆内造山,呈现不同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的复合造山作用、演化,成为深化发展与突破当代占主导的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探索研究创新发展场地。
第六,秦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精神家园。秦岭山地的自然属性特征及其作用,造就了它自身及其所影响控制的两侧区域,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天然适宜生存空间环境区域。迄今为止,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均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远古族群部落至周、秦、汉、唐等古代时期主要以秦岭为中轴,并以其界分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中下游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包括黄土高原、渭河—伊洛盆地、沿黄平原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江浙太湖区等都是远古至古代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成为中华民族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地球上人类宜居的生存空间和舞台。因之,秦岭对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展延续具有特别的贡献与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千年持续不断发展演化的世界最具代表性地区。秦岭的自然属性与特征,共同促使秦岭对人文社会发挥出得天独厚的功能作用与价值,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创造了天然宜居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繁衍兴盛的自然条件,而其险恶严酷自然条件,如荒漠水患和悬崖峻岭、烟雨瘴气等,也使华夏民族在大自然中磨练出民族的博大包容、勤奋耐劳、勇敢刚毅、拼搏求进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与秦岭休戚相关,在人与自然共生相处中拼搏成长。秦岭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自古至今秦岭及其两侧地区都是文化灿烂、政经繁荣、周礼起始、老子落居、孔儒崇尚、佛家祖庭林立、万方荟萃、云集交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祖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秦岭北麓南五台段。(资料图片)
在当代人类社会面临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引起全球关注。秦岭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实质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且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典型代表,具有持续性、长久性与代表性,它充满着完整、丰富、深刻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回答,是难得的“智慧档案库”,富含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律和内涵。
现今秦岭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是建设秦岭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这已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山清水秀、人居环境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美丽秦岭,使秦岭成为国家公园、宜居的大好河山,是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大秦岭相关六省区,都在适时抓住机遇,协同支持、共同行动,都在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西安更应为把秦岭建设成为文明古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后花园、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而作出更大努力与贡献。
深刻认识秦岭北麓(西安段)的重要性
市社会科学院<联>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秦岭文化研究联络服务中心主任周荣:秦岭北麓(西安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秦岭是生态资源大宝库。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过渡地区以及世界生物多样性典型代表区域之一。目前,秦岭大熊猫种群超过367只,羚牛数量突破4000只,金丝猴数量突破5000只,森林覆盖率达到82%,相当于修建了100多个植物园,涵养了200多个金盆水库,种子植物达3800余种,动物2064种。区域内还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同时,秦岭北麓(西安段)也是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中的秦岭北坡生态安全屏障,是蕴涵了丰沛洁净水源的国家中央水塔。
秦岭是中华文明大源脉。秦岭是中华民族先祖先哲先圣先贤创造文明、化育民族的圣地。秦岭的发展自古与中华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终南山一线,始祖文化、古道文化、城郊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祖庭、千年帝陵、传统村落、非遗民俗、工业遗存泱泱大观。
秦岭是古今交通大通道。秦岭山脉中从西到东,在不同时期修筑了多条古道,把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云贵、长江中游平原、豫南、鄂北联系起来。现代交通路线多沿着古代交通要道而修建,穿越秦岭的几条铁路是连接关中与西南、东南的交通大动脉。数条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是穿越秦岭的主要公路交通线路。
秦岭是文化消费大本营。近年来,区域文旅产业结构经历了重大调整和转型,农业观光、特色民宿、文化古镇、博物馆等新型业态持续进入。山前区域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可进入性极大增强,数字化管控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化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日渐成熟。
秦岭是科教创新大平台。目前,秦岭北麓(西安段)五区县都有西安市内的高校落户,并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高校集中区。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机构以及高新产业园区也在此布局。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和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等布点形成了文化科教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长安区杨庄乡扯袍峪,蜿蜒的山路把秋色分出两种韵味。(资料图片)
深入挖掘阐释秦岭人文价值
秦岭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曹振明:秦岭具有自然与生态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和塑造之地,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淀和蕴藏着丰富深厚的人文价值。
第一,秦岭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孕育塑造关系密切。因秦岭的地理地势及所带来的独特气候作用,秦岭孕育和塑造出中国以南稻北粟为主的多样性农业文明的上万年根本格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秦岭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孕育塑造关系密切。秦岭的河流及山林等不仅为关中地区提供了肥沃的水土,还改善了关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关中地区的独特战略态势、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善之地。在此开创和深化的以“大一统”为根本的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很大不同,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底蕴。
第三,秦岭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孕育塑造关系密切。秦岭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三大主干——儒、释、道思想文化的重要起源、发展和繁盛之地,是中国儒、释、道三家(教)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思想人物、理论发展创新的勃兴会聚之地,是以儒、释、道三家(教)为三大主干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孕育和塑造者,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演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秦岭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孕育塑造关系密切。秦岭的自然山水及政治与思想文化优势,自古以来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此后的汉赋、乐府诗和唐诗等,均留下了与秦岭有关的众多杰出篇章。可以说,秦岭是孕育、激发、汇聚文人雅士的胜地和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宝库。
第五,秦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孕育塑造关系密切。在数千年的发展长河中,秦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追求和思想文化精髓的淬炼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崇仁尚义”“和而不同”等独特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孕育和塑造者。
多措并举打造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地
市社会科学院<联>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雷蕾:近年来,秦岭北麓(西安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粗向细、由低向高,并兼顾殿堂和民间、宏大和日常的特征。从空间视角来看,沿山区县全面开花,各有特色,其中,临潼是传统的旅游高地,南部四个区县显示出中间热、两头逐渐升温的态势。但在发展热潮下,也还存在有资源、欠挖掘,有产品、欠文化,有开发、欠创新,有举措、欠高度,有项目、欠政策等问题。为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把生态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议以推进世界人文之都和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坚持生态为本、整合利用,分类活化、板块组合,存量提升、精致打造,数字支撑、创意推动,重点引领、项目带动的原则,塑造终南山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地形象,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创新创造的新载体和大平台。
云雾环绕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资料图片)
一是要紧抓优势,做好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传承传播。推动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围绕文化和生态领域的话题,与全球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充分对话。依托陕西考古博物馆,搭建“世界考古论坛”和“终南考古大讲堂”活动。加强文学艺术创作,打造一批反映华夏文明发展历程,秦岭人文风情、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和党的革命历程、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重大史实事件的优秀作品。利用中国唐代文学研究重镇的优势,定期举办“终南之韵”国际唐诗大会,全面推动唐诗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承传播。发展有影响力的“秦岭画派”,打造秦岭国际艺术展。
二是要做深做细,从产业发展和人文价值构建的双重角度丰富文旅产品体系。规划城市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把过去被边缘化、被忽视的资源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根据秦岭北麓(西安段)丰富的人文资源类型,推出秦岭人文山水系列产品、儒学文化感知系列产品、史前文明文化考古系列产品、终南山祖庭文化系列产品、秦岭古村镇文化传承利用系列产品、红色文化系列产品、工业文化遗产创新利用产品七大系列产品。
三是要广泛覆盖,利用文化和科技平台推动人文素养培育。做好社科大讲堂的文化普及工程,打造类似“秒懂百科”的1-2分钟内的短视频在微信、微博持续发布。鼓励沿山各区县结合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如农民画、皮影等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做到“一县一特色”。推动蓝田以《吕氏乡约》为代表的村规民约进乡镇、进社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有效结合。
四是要聚沙成塔,打造人文遗产地标识和形象体系。秦岭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有许多物质实体已然不存,仅留下地名和传说故事,还有一些属于隐性的文化遗产,不通过物质实体也难以表达,对这些资源可以通过系统的线上线下标识标志来实现其显性化,增添沿山区县的人文氛围。可以规划设计秦岭人文遗产地的统一标识形象,形成官方的认证系统,以此形成终南山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普及网络、部门管理网络和传承传播网络。此外,可以联合高德、百度地图等,增加对人文遗产兴趣点的标记,便于游客通过导航系统寻找这些历史遗迹。
五是要整合带动,着力推进文创研发集群和品牌建设。在市级层面甄选能够代表终南山人文特色、体现西安文化特质的资源和要素,通过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的方式,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创商品的开发。培育“终南文创”示范基地,打造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出“终南礼物”集合品牌及其系列产品。
在以上五项工程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还有一些项目可以尽快谋划,例如综合阐释展示终南山文化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博物馆;发挥世界级文化名人效应的王维辋川别业文化区建设项目;在已有基础上优化提升的鸿门宴遗址景区和扁鹊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项目,以及文化活动类的国际大山论坛项目和“人文终南,青春之歌”高校人文艺术毕业季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