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然而,一首流传于世的歌曲,后人是否能逐渐读懂其含义,并用自己的理解能力甚至创作能力,赋予其新的艺术语言?
比如,《鸿雁》。
也许,我们是从韩磊、额尔古纳乐队的版本接触到它。不同时代的聆听,也给予了《鸿雁》不同维度的意义和解读。
而最早的蒙古语版本和它的作者在现在大都被一笔带过,《鸿雁》逐渐成为大家心中的乌拉特民歌。
其实,《鸿雁》背后有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今天巴彦淖尔与包头的交界,随着藏传佛教传入河套地区,寺庙在各地兴建。
乌拉山上的梅力更召始建于1677年。
1773年,该召庙定为乌拉特西公旗旗庙,同年。乾隆皇帝御赐梅力更召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梵昌寺”大匾一块。
梅力更召是一座用蒙古语传诵佛经的寺庙,其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布局的四大天王殿(原址新建)、藏式建筑章恒庙和汉藏结合建筑少贡沁庙、美岱庙;东侧有八仓二甲巴,现存大佛爷府等五处汉式建筑院落。
梅力更召现存壁画为大殿北壁巨幅佛像的背光图案,火焰纹形的背光呈层层推进的态势,名为“火光熊熊”。
根据佛教经典《造像量度经》里的规定,背光上的图案应有六种,即大鹏(表慈悲)、鲸鱼(表庇护)、龙女(表救度)、童男(表资福)、狮子(表安闲)、大象(表善师)。
梅力更召壁画中的背光采取富于装饰性的勾填画法,突出佛像、坐骑、花束等部位,极具装饰性,呈现出辉煌壮丽的艺术效果。整体壁画色泽鲜艳、笔法细腻、线条流畅,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这个寺院是蒙古语地区最早用蒙古语诵经的寺院之一,在此寺庙主持过庙务的活佛有八位,其中第三世活佛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最为著名。
早在1722年,乌拉特西公旗王爷达尔玛什里下令让旗政府和梅力更召合作,派专人去西藏请第五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目的是从民间选出第三代梅力更召的活佛。
经过严格筛选,达赖和班禅共同选中了5岁的莫日根巴特尔为梅力更召转世灵童,被请到梅力更召坐床继位,取法名罗布生丹毕佳拉森,被封为梅力更召三世葛根(住持)。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在后面多年的学习、游历中先后学习并掌握了蒙古文、藏文、梵文、满文、汉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及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哈萨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及佛文经典,而且精通五大学术——语言学、文学艺术、医学、哲学、周易学和十小学术——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木雕、泥塑、刺绣、粘花、历法、数学。
他一改以前用藏文诵经的传统,大胆使用蒙古语传教和诵经,甚至把经文谱上富有蒙古族特色的曲子来吟唱,使经文变成押韵的唱词,使藏传佛教在蒙语地区更易传播。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的妹妹,几年前远嫁到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
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兄妹二人的挂念只能用书信来沟通,但妹妹不会写字,一封信辗转传递,找人念、找人写,十分费事。
兄妹二人的书信恰似鸿雁,南来北往,秋去春归,一年也只能往返一回。
有一天,妹妹回娘家探亲路上来寺庙里看望哥哥。
西公旗王爷得知消息后,把他妹妹一行安排到王府内居住和款待。酒过三巡,王爷隆重邀请活佛抚琴唱歌,活佛也不推辞,即兴创作新歌一首,名为《鸿嘎鲁》,后来收入有关书中,并成为牧民广为传唱的歌曲。
而这首歌也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歌《鸿雁》。
2024年,ZAYAGAN 札雅携手DARHAN 银饰合作推出一款纪念T恤,用一种独特的文化方式来挖掘《鸿雁》背后这个古老的故事。
鸿雁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
ZAYAGAN & DARHAN 联名T恤
身着一个有文化的古老故事
在这一件复古绿色的蒙古T恤之中
让《鸿雁》,再一次被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