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学初体验活动顺利完成

文摘   2024-11-06 16:09   江苏  



“地学初体验”是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主要面向南京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的野外实习活动,旨在以自然为课堂,通过专业老师的带队讲解和高年级助教的悉心指导,引导大一的新同学们在通力合作中,饱览大好河山的风光、锻炼野外实践的技能、了解地学领域的知识。

地学初体验自2012年以来已举办了12年,带领千余名学生在山水之间体验地质之美。本次地学初体验的四条线路由王国光、田庆羿、徐红霞、李广伟、章荣清、胡科毅、顾凯、马安林、杨涛、戴宝章、李石磊老师带队,分别前往江苏苏州、连云港、浙江杭州和安徽宣城进行考察,来自安邦书院、匡亚明学院、健雄书院、毓琇书院、开甲书院、行知书院的122名24级新生参加此次活动。



地学初体验出征仪式



2024年地学初体验出征仪式于10月25日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田家炳楼顺利举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毛予倩,地科院团委书记陈昕,实习考察四条线路的带队老师王国光、田庆羿、李广伟、胡科毅、杨涛,安邦书院辅导员刘苏平,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白若蓉,六位分享野外实习经历的高年级同学,以及参加此次地学初体验的大一同学出席了本次出征仪式。

仪式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毛予倩老师发表了致辞,强调了地学科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和积极进取。四位带队老师向学生代表授旗,象征着责任与使命的传承。新生们通过观看短片《我和我的野外记录簿》听取沈树忠院士和蔡元峰教授讲述他们与野外记录簿的故事,感悟地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杨涛老师为新生们详细解读了野外记录簿的使用方法和书写规范,学生代表们从带队老师手中接过野外记录簿,象征着地学精神的传承。


 地学初体验出征仪式

 毛书记致辞

授旗合照

 观看《我和我的野外记录薄》短片

杨涛老师讲解野外记录薄的使用

野外记录薄赠送仪式


上下滑动查看出征仪式图片


六位学长学姐分享了他们的科考经历,包括云南地质认知实习、巢湖地质技能综合实习、阿尔卑斯山和贝加尔湖科考等,加深了新生对地质学的学科认识,并激发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科考之旅的期待。团委书记陈昕老师强调了野外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云南实习经历分享

巢湖实习经历分享

贝加尔湖科考分享

爱琴海科考分享


上下滑动查看学长学姐分享


整个出征仪式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启动,也是一次地球科学探索精神的传递,新生们即将踏上的野外实习之旅,旨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并收获成长。


出征仪式师生合照



一号线

苏州:西山-天平山-苏州校区


地学初体验线路一由王国光、田庆羿和徐红霞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索了苏州地区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地质知识。首日中午,师生们攀登天平山,实地观察并初步认识了花岗岩、灰岩等典型岩石类型以及球状风化、岩石节理、断裂等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下午,老师和同学们走进了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欣赏了新校区的校园风光,并和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院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第二天上午,同学们来到太湖西山景区,冒雨登上了缥缈峰峰顶,进一步了解了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水文学的基础知识。下午,同学们参观了善卷洞,亲身体验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王国光老师在林屋洞内讲解地图和矿产知识

 徐红霞老师讲解太湖水文知识和岩溶地貌

田庆羿老师讲解缝合线和压溶作用

师生们在苏州校区空间地球科学研究院交流学习

花岗岩中的层状黑云母


上下滑动查看一号线简况


师生在廉池旁合影

希望同学们将来“一清如水,一身正气”


二号线

连云港:花果山-东海


在山海之城连云港,同学们在大海的见证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页野外记录,迈出了成为专业野外工作者的第一步。在李广伟老师、章荣清老师以及助教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同学们观察了阳光照射下岸边熠熠闪光的片岩、形态各异的海蚀崖与海蚀穴、穿插的石英脉、清晰的“X”型节理,以及奇特的σ碎斑等,走过了连岛、渔湾、花果山,伴着愈凉的风和愈红的日,也走过了云台组的20亿载至今。“二大队”的同学们带着新的视角与技能,怀揣探秘自然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地学精神,离开了这座山海之城。在海风与礁石的见证下,迈出了探索地球科学的坚实第一步。


连云港的山

连云港的海

章荣清老师在讲解酸性岩知识

李广伟老师在讲解瀑布地貌的形成

带队学长余力涵倾情讲解


上下滑动查看二号线简况


花果山前合照


三号线

杭州:大明山钨钼矿脉-天目大峡谷


10月26日,三号线的二十八位大一新生在胡科毅、顾凯、马安林三位老师和两位助教的带领下,度过了难忘的两天。在云雾缭绕的大明山,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了花岗岩的特性,辨认出石英、云母等矿物,学习了钨钼矿脉的形成过程。在水声潺潺的天目大峡谷,同学们观察到多样的火成岩初步掌握了采集标本和识图认图的技巧,同时兴致勃勃地体验了水上秋千等娱乐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初体验活动不仅让他们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还深刻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受益匪浅。

 顾凯老师讲解地质图

同学们在天目大峡谷游玩水上项目

胡科毅老师在大明山讲解钨钼矿脉

 云雾缭绕的大明山上不见边际的吊桥


上下滑动查看三号线简况


大明山前合照


四号线

宣城:龙泉洞-九天银瀑-华东大裂谷


10月26日至27日,路线四的杨涛、戴宝章、李石磊老师及两位助教引领31名大一新生赴安徽宁国,探访龙泉洞、九天银瀑和华东大裂谷。尽管细雨蒙蒙,师生们的热情依旧高涨。在欣赏溶洞的奇幻、瀑布的壮丽、山脉的巍峨和裂谷的神秘之时,一双双探索的眼睛里,大自然的秘密被徐徐揭开——观察到二叠纪灰岩中的珊瑚、海百合等生物化石,触摸了前寒武纪至寒武纪早期的硅质岩,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地质三大件的使用方法……

    地学的热情,在雨中熠熠生辉!

杨涛老师向同学们讲解野外记录本的使用

戴宝章老师向同学们讲解构造现象

 龙泉洞喀斯特景观

华东大裂谷玻璃桥上观景

 李石磊老师演示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


上下滑动查看四号线简况


华东大裂谷前合照




活动感想



龚靖童


我想这次旅程不仅对24级的学弟学妹们来说是地学初体验,于我而言也是一次地学新体验。去年还是在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带领下前往杭州,如今自己也成为了带着学弟学妹们的学姐。一路上,我在不断学习,聆听老师讲课,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积极与同学们交流,看到了地质学在他们眼里的样子;也在像去年学姐教我一样教他们如何使用野簿。很高兴认识一群刚刚步入地质学大门的萌新,和一个被称呼为学姐的自己。



唐润源


通过这次体验我感受到了地学野外实践的挑战与乐趣。在野外进行的实地考察和采样,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挑战重重。在野外,我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和未知的地质现象,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在选择地科院前曾经很多次担心过是否以后的野外工作会十分辛苦让人难以忍受,但我发现我喜欢这样的一种出野外,能切切实实地通过所学去认识这个世界,能看到更广阔的自然世界,我想我热爱这样的地学。



张修荣


本次的地学初体验,让我深切感受到地学是一门“见微知著”的学科:在空间上,我们通过可以观察和计算的小的现象,来推测一片地区的地质全貌;在时间上,我们通过当下的观测和理论的支持,去解释这片土地上万乃至上亿年前的模样,和其积年累月的演化。总的来说,这次的地学初体验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活动,让大一的我提前体验了地学工作者的科研环境和方法,使我对地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极大激发了我对地学的热情。



余力涵


返程途中翻了翻相册里两年前的照片,那是我的地学野外之旅在天柱山脚下启程,如今带着24级的学弟学妹们前往美丽的连云港海边,我已经可以独自解答他们的很多地质学问题,展示三大件的使用了,很高兴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参加这次志愿工作,我的初衷就是能多与学弟学妹们接触,将探索自然的火种传递下去,事实也是如此。希望多年后同学们即使忘记了连云港的海,也还记得地质学的奇,即使忘记学长我,也还记得那个青涩的自己。

在这次充实的地学初体验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获得了对地球科学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们学习了如何观察自然、记录数据,并通过实地考察来初识地质现象。

在未来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将这次初体验作为起点,继续深化对地球科学的理解,将在野外实践中学到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应用到课堂学习和研究项目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专业素养。

地学初体验活动不仅是一次短暂的野外实习,更是一个持续的交流和传承,是地科教师走进大自然的“三室一厅”,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加强了学院与新生之间联系,促进了地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每年都有新同学加入旅程,地学初体验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学人体验地质之美,继承和发扬地学精神!




———— 南大地科 ————

文案 | 吴昊 张峻涵 阙荣铭 张子豪

图片 | 黄周翼 各路线志愿者

美编 | 朱方政

审核 | 陈昕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科院宣传展示的窗口,地学交流合作拓展的平台,地科校友的精神家园,地球科学普及的沃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