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小学时成绩那么好,初中一升上去,孩子就突然掉队了?
明明感觉聪明伶俐,怎么就变得“不行”了?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复杂,背后潜藏的,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惰性。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朋友,学习成绩总是稳稳地排在班级前五,哪怕临近考试,临时抱佛脚也总能应付自如。
但进入初中后,情况开始变得不同了。成绩从一开始的微弱下降,到后来的明显下滑。
家长焦虑、老师提醒、同学打趣,孩子却依旧如同失去了目标的航船,在学业的波涛中摇摇欲坠。
仔细一想,这背后的原因竟然和“懒”字脱不了干系——不仅是孩子的懒,连带着家长的“过度操心”,也在悄悄“培养”这种懒惰。
这也许是很多家长无法察觉的一个盲点:
你以为越是关心孩子,越是“替孩子做决定”,就能让他们过得更好,但往往会培养出一种无形的依赖,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而最可怕的是,这种依赖感就像一颗慢慢发芽的种子,最终可能把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都“消耗”殆尽,带来成绩的断崖式下滑。
一、懒惰,是一种习惯
你有没有注意到?
身边那些成绩最好的同学,似乎总是有某种“神奇的魔力”,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课题,他们总能从容应对。
而那些原本聪明、天赋异禀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懒惰”拖了后腿。
懒惰,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它就像病毒一样在孩子的学习态度中悄悄蔓延。
一开始,它只是孩子不想做作业的借口,一次作业拖到第二天,第二天拖到第三天。
渐渐地,它就变成了孩子每天上学前的常态:“今天有作业吗?”——如果有,那一定是“明天再做”;如果没有,那就当做一场“大胜利”……
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成绩已经悄然滑坡,且这种下滑似乎没有什么征兆,甚至连老师都不容易察觉。
有时候,我觉得懒惰就像是给聪明孩子做的“陷阱”。
你让它趁虚而入,它便从不显山不露水地钻进了每一节课,每一页书本,慢慢侵蚀着他们的学习状态,直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
而这时候,聪明的孩子就变得“笨”了。
二、过度“操办”,让孩子很难独立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许多父母甚至在孩子进入初中后,依然习惯性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情。
比如,每天给孩子检查作业,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帮着安排孩子的时间表,直至孩子没有任何自由思考和安排的空间。
但殊不知,这种“操办”式的教育,恰恰是给孩子“埋雷”的方式。
你看,孩子原本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为自己做决定,然而这些“过度的关心”不仅没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时我忍不住想,家长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超级英雄”,每天忙得像陀螺般,操心孩子的一切,觉得只要孩子能过得好,一切都值得。
但殊不知,孩子并没有获得成长的机会,反而被自己的家长束缚了手脚。
孩子在依赖家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下滑也就成了必然。
有个家长,曾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每次我提醒孩子复习,他总是说‘知道了’,然后就走去玩游戏。我没办法,最后干脆把手机给他锁了,作业完成才能解锁。”
这听起来像是家长为孩子“做了一件大好事”,但其实这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被动”,完全没有去思考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三、懒惰的背后,是对挑战的逃避
很多学生成绩下滑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懒”,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开始逃避挑战。
学习的道路上,总有些课程或任务让学生觉得难以应付,但如果逃避,而不去面对这些挑战,那么懒惰就会悄然来袭。
在学习上,面对困惑和挑战,如果你选择逃避,那么懒惰就会悄无声息地替代你做决定。
这样一来,面对考试时,孩子就会不自觉地选择放弃,而不是努力去攻克难关。
记得曾经有个同学,数学成绩一度非常优秀,但只要看到“难题”,他就会放弃,干脆不做了。
结果,成绩逐步下滑,而他自己也没能意识到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建立“挑战意识”。
当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解难题,逐渐克服它。
而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孩子的学习之路便会迎刃而解。
回过头来看,要改变“积懒成笨”的现象,最关键的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勤奋精神。
在学习上,家长可以减少干预,给予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空间;同时,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挑战,并帮助他们找到“攻克难关”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不是控制,而是引导。
不仅要让孩子在学习上付出努力,还要让他们懂得自律与自省,发现自己的潜力。
如同那句古老的箴言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懒惰如果不早日发现并加以纠正,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最终无法追回的成绩差距。
家长们,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给他们挑战自我的机会,让懒惰无处可藏,孩子的成绩自然会逐渐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