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差,家长为何总在老师身上找借口?

文摘   2025-01-07 22:35   甘肃  

‍‌‌‌‌‍‌‌‌‍‌‌‌‍‌‌‌‍‌‌‌‌‌‌‍‌‌‌‌‍‌‌‌‌‌‍‌‌‌‌‍‌‌‌‌‌‍‌‌‌‍‌‌‌‌‌‍‌‌‌‌‍‌‌‌‌‍‌‌‌‌‌‍‌‌‌‌‌‌‍‌‌‌‌‍‌‌‌‍‌‌‌‌‍‌‌‌‌‍‌‌‌‍‌‌‌‌“这孩子这么聪明,怎么可能成绩不好?一定是老师没教好!”

如果你是家长,听到这种话,也许你会点点头,心里暗自为自己孩子的“天赋”感到骄傲。而当成绩单再次显示孩子的分数远低于预期时,某些家长便毫不犹豫地将矛头指向老师。

为什么呢?

因为这就像是一个没有漏洞的解释,老师“不够努力”,而不是孩子“真的是有些不太行”。

这样的认知偏差,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中许多潜藏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与教师的责任。

但是,停一停,想一想。

作为家长,是否真的能够客观看待孩子的表现,或者说,你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带着滤镜看待自己的孩子,甚至对不愿意“认清现实”的自己充满期待呢?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自我安慰

有时候,家长会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待,认为孩子天生聪慧,只要付出一些努力,成绩理应能够顺利提高。

这种想法看似简单,实则反映了家长在潜意识中的自我安慰。

毕竟,如果孩子成绩不好,那就意味着自己的育儿失败,意味着他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意味着他们的父母身份可能不再光辉耀眼。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许多家长更愿意将问题归结于外部——比如老师,或者是环境因素,甚至是同学之间的竞争。

这种外部归因,不仅能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还能让他们在面对成绩低迷时,似乎找到了一条“合理”的解释路径。

举个例子:家长李阿姨家里有个小聪明——小明。

每次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李阿姨总会在群里发一条动态:“我的孩子可是天生的数学天才,就是老师没教好,搞得我心里特别难受。”

这种情况可能大家都见得多吧?

李阿姨看似是在为孩子鸣不平,但从她的内心深处,我们能听到她在给自己找借口。

因为她不想承认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甚至不想面对孩子真的需要“改变”的事实。

而对于教师,李阿姨也是嘴上说着“老师没用”,但如果你细心观察,她的背后,其实是为自己逃避了孩子真正的困境,而提供了一种慰藉。

她知道孩子并不够努力,但又不愿直面这份现实。

于是,问题总归被老师承担了,这样一来,家长的心理负担轻了许多。

第二、老师的角色与教育体制的压力

当家长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时,老师其实也很难完全“洗脱”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校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趋向于“减负”和“普及化”,尤其在一些公办学校里,老师们为了应对庞大的学生数量,常常采取了最基本的应试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教学大纲”和“考试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实际理解。

举个例子,家长张阿姨曾带着孩子去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会后,她焦虑地向老师请教:“老师,我家孩子是不是觉得课堂内容很枯燥?”

老师若有所思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更多是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此时,张阿姨愣了一下,然后像是听到了一个解药,连忙反问:“那是不是老师教得不好,孩子才没有兴趣?”

老师心里一阵苦笑,却只能点点头:“是的,或许是我们教学方法不够吸引。”

老师明白学生的潜力,但在教育体制的重压下,他们似乎也无法真正去做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的教学。

而这种“应试”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应对高考的压力,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第三、孩子的内在因素与家长的认知偏差

如果放大镜对准孩子的内心,你会发现有些孩子根本不具备那种自我激励的能力。

即便他们天资聪颖,可是没有足够的思维深度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即便是再用心教学,也难以对这些孩子产生实际的影响。因为这些孩子可能沉迷于电子产品、游戏,或者干脆对课本内容产生了兴趣的缺失。

我认识的有一个家长,赵先生总是在朋友圈里推送孩子的成就,尤其是他家小周的学习进步。

每次成绩下来,小周的“历史成绩单”都会被赵先生晒出来。

可是,大家私下里都知道,孩子每次拿到好成绩,完全是靠那些一对一辅导老师灌输出来的。

至于课本知识,小周并不感兴趣,根本不会主动去学习。

家长倒是不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反而责怪学校老师讲得不够生动,没能把孩子的兴趣调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评价似乎变得不重要了。

即使老师告诉家长:“孩子确实不够努力。”家长往往选择无视,继续坚持自己孩子只是“懒”,而不是思维深度不足。

最终,家长和老师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不肯接受孩子存在思维障碍,老师也很难做出有效的改变,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死结呢?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的认知需要对接,尤其是家长要跳出“孩子是天才”这个框架,学会接受孩子的局限性。

学校可以通过更多的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避免单方面把责任推给教师,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成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孩子的短板,拥抱教育的多样性,并共同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型,孩子的学习之路自然会更加顺畅。



笔尖花火
想要站着生活,不想跪着赚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