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Cycling and persistence of iron-boundorganic carbon in subseafloor sediments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14.7
发表时间:2024
参考文献:Chen, Y., Dong, L., Sui, W. et al. Cycling and persistence of iron-bound organic carbon in subseafloor sediments. Nat Commun 15, 6370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578-5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活性铁(FeR)是有机碳(OC)的一个重要汇,大约保存了总有机碳(TOC)的20%作为与活性铁结合的有机碳(FeR-OC)。然而,FeR-OC在海底沉积物中的命运及其对微生物的可用性尚不确定。FeR-OC的全球库存可能比大气碳库大19-46倍,因此,FeR-OC库可能支持海底微生物,并有助于调节地球的碳循环。
本研究旨在重建南海北部两个沉积物芯的连续FeR-OC记录,涵盖亚氧化到甲烷生物地球化学区域,达到最大年龄约100 kyr。目的是确定FeR-OC在沉积物中的命运,以及其在海底沉积物中的稳定性和微生物活性。
1)沉积物芯的采集与年龄模型建立:
利用QDN-G1和QDN14B两个沉积物芯进行研究。
QDN-G1的年龄模型基于加速器质谱法14C年代测定的浮游有孔虫(G. ruber)。
底层部分的年龄模型通过将底栖有孔虫(C. wuellerstorfi)δ18O记录与全球δ18O堆叠LR04对齐建立。
2)孔隙水样本的提取与分析:
使用Rhizon采样器提取孔隙水样本,并立即在船上进行分析。
测量Fe(II)浓度、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以及溶解无机碳(DIC)。
3)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测量:
测量孔隙度和干容重,以代表两个芯的一般孔隙度。
4)FeR和FeR-OC的提取:
使用柠檬酸-碳酸氢盐-二硫腙(CBD)方法提取FeR和FeR-OC。
通过铁测定和OC含量及碳同位素比率的测定来量化FeR-OC。
5)FeR-OC的定量和碳同位素分析:
使用元素分析仪和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系统进行OC含量和碳同位素比率的测定。
6)地球化学建模:
使用MATLAB脚本进行硫酸盐的净反应速率估算。
7)TOC和FeR-OC再矿化通量的估算:
通过沉积柱上方和SMTZ内部的平均累积率差异来估算TOC和FeR-OC的再矿化通量。
8)DNA提取、qPCR和扩增子测序:
从沉积物中提取DNA,进行qPCR以确定细菌16S rRNA基因的丰度。
对16S rRNA基因的V4区域进行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
1)FeR-OC的含量和分布:
在两个沉积物芯中,FeR-OC对TOC的贡献相对稳定,平均为13.3±3.2%。
在硫酸盐-甲烷转换区(SMTZ)中,FeR-OC的含量显著降低至小于5%的TOC,并且伴随着显著的13C贫化现象。
2)FeR-OC的再活化和再矿化:
在SMTZ中观察到FeR-OC含量和fFeR-OC(FeR-OC在TOC中的比例)的最低值,表明FeR-OC可能通过微生物介导的FeR还原溶解作用被再活化并随后被再矿化。
FeR-OC的再矿化通量在SMTZ中占甲烷消耗的18-30%。
3)FeR-OC的全球库估计:
通过结合已发表的fFeR-OC数据和全球海洋沉积物中的TOC储量,估计第四纪海洋沉积物中FeR-OC的全球库为28,690 ± 12,165 Pg C,大约是大气碳库的19-46倍。
4)微生物活动的证据:
在QDN-14B芯中,由于高甲烷通量,SMTZ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刺激了5)FeR-OC的再活化。
硫酸盐还原细菌和甲烷氧化古菌的相对丰度以及mcrA基因的拷贝数在SMTZ中升高,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参与了FeR-OC的再矿化过程。
Fig. 1南海北部岩心分布图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分带。(a) 内核QDN-G1和QDN-14B的地图。进入南海北部的水系用蓝线和红线标出。(b) 由孔隙水地球化学推断的QDN-G1和QDN-14B岩心生物地球化学分区示意图,包括铁还原区(IRZ)、硫酸盐还原区(SRZ)、硫酸盐-甲烷过渡区(SMTZ)和产甲烷区(MZ)。DIC的Fe(II)浓度、硫酸根浓度、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同位素比值(δ13CDIC)分别以绿色、红色、蓝色和洋红色线条显示。SMTZ的位置以紫色突出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