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一副眼镜能看到什么
在桐乡的一家企业里
可以用震惊来形容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桐乡市洲泉镇的桐昆集团浙江恒超化纤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内只有一位头戴AR眼镜的巡检人员。近距离一看,只见卷绕车间每台设备上都有一个AR码,巡检人员通过AR眼镜前端的摄像头扫描AR码,电流、电压、核心备品备件状态、维护记录等各类参数就瞬间“蹦”了出来,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这是设备各项核心的实时参数,还有和设备健康相关的所有数据,虽然我们眼前有密布的数据,但旁人如果不借助AR眼镜是看不到的。”企业巡检人员为记者讲解道,以前检查设备都是要拿着手电筒对着机器仔细照来照去,现在只需要一副眼镜,当遇到设备出现问题时,数据还能实时回传后台,方便人工及时介入,将问题排除在萌芽状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也更有保障。
这仅仅是嘉兴未来工厂建设的一个缩影。何为未来工厂?自2020年浙江率先提出并打造以来,它的内涵持续演进。简单来讲就是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关键词叠加,工厂里听不到机器轰隆声,看不到忙碌的工人。
倘若更直白点便是,“聪明”的工厂已经能自己干活了。
离开桐昆,来到位于南湖区的嘉兴敏华汽车零部件未来工厂,记者从一块汽车扰流板的生产过程中,看见未来工厂在对生产力带来极大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场景。
得益于企业总结了10年的数据建模,去年终于从加料车间开始成功投入使用研发段AI。“它能从130多种塑料粒子等原材料中找到最优配方,工人们现场根据相应参数加料即可。”敏实集团数字化转型中心技术开发部总监刘名刚说,用上AI后,只要设定目标数据,半小时内就能出配方。
而在烘料车间,因为打通了“端到端”的数字化联结,系统和设备之间能够自动“对话”,前端加料的时候,烘料机提前排出了机位和管道,并设定了相应的干燥度。干燥后的塑料粒子随后到达注塑车间,设备提前自动换好了该产品所需要的模具,并调用产品长度、弧度等参数。很快,一块块初始形态的扰流板就生产出来了。
“到产品装箱的时候,当遥感器发现货箱装满了,会自动招呼AGV小车前来搬走,一天下来能抵10个工人的工作量。”顺着刘名刚的介绍,记者在组立车间抬眼望去,那里日常存放了数百种产品,货箱层层叠叠堆了有十几米高,但AGV小车每次都能精准配送。
从结果的角度回望,未来工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在嘉兴早有基础。
制造业一直是嘉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早在2022年,嘉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数字化绿色化一体推进为核心的“两化”改造,“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不仅是IT技术升级,也不只是一个数字化平台的搭建,需要的是生产端与数字系统的融合,真正实现智能化生产。”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位于平湖曹桥街道的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证。近年来,公司通过打造一个数字化管控大脑,不仅能够查看车间的在线监控,还能随时掌握公司12条生产线的实时数据;在生产车间,先进的色柔印制箱联动线生产速度可达每小时24000个纸箱,只需3人就能轻松操作机器……不久前,该企业成功入选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名单。
承接过往,更面向未来。未来工厂建设,是实现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的理想范式。嘉兴已累计认定6家未来工厂、11家未来工厂试点、35家智能工厂、40个数字化车间。
“我们当下正加强对不同类别新智造企业的政策支撑、技术指导,多维度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夯实企业创建未来工厂的基础,同时广泛动员有潜力的企业加入创建队伍,打造接续不断的创建方阵。”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报道:
读嘉新闻记者:杨永昌
编辑:黄寅佳
责编:谭罗敏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