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濮姓

教育   2024-10-19 00:01   吉林  

  濮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濮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虞舜之子姚散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虞舜(姚舜)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时,将他的儿子姚散封于濮地(今河南濮阳),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氏,称濮氏,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颛顼裔孙陆终后代的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居于濮地(今河南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氏,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颛顼帝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代中原地区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南岸有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今河南濮阳)。在远古时期,其地也叫帝丘,黄帝的孙子颛顼做部落首领时,曾以濮阳为都城;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也曾在濮阳定都。


  该支濮氏祖先是颛顼的后裔族人,原来是北方游牧部落,后来逐渐迁徙到河南、山东交界的濮水北岸,“水之北为阳”,因称“濮阳”,因此这个部落给自己的姓氏定为濮阳氏,后有简改为单姓濮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濮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母亲河,它孕育了濮阳、城濮(濮城)、临濮、濮州、咸城、洮(今山东鄄城)等一批重要城镇;哺育了古老的濮氏、濮阳氏,还造就了中华文化之先河之一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但读音仍然读作pú(ㄆㄨˊ)


  濮水的源头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的西南部,从古称四渎之一的济水分出,大致沿今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后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濮阳境内,之后往东北方向横穿今濮阳县、范县东部,最后进入山东境内再次汇入济水(今山东小清河)。


  近有学者说是先有濮阳姓氏,后有濮阳地名。其实,仍然属于先有地名而后有姓氏,即以地名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康叔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的记载,春秋时期,卫国有康叔的后代为大夫,被封于濮阳之地(今河南濮城),其后裔子孙以封地邑名为姓氏,称濮阳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濮氏者,再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濮氏与姬姓濮阳氏同宗同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周朝时期楚国有一个附庸的百濮国,其政治文化中心在百濮(今湖北石首)。


  这个濮国,是春秋到战国时期,有楚国熊氏后人被封居在今湖北石首一带,建立了濮国,其国人时称“濮人”,后以国名“濮”为姓氏,称濮氏,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百濮族,出自春秋时期百濮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这是一个比芈姓濮国更加古老的国度,其实是一个部族群体,位置在今云南省南部,国民就是百濮族人。


  百濮国,是一个比芈姓濮国更加古老的国度,其实是一个部族群体,位置在今云南省南部,国民就是百濮族人。


  百濮,是古代西南地区一些古老民族的统称,在汉史种皆称“濮人”或“卜人”。


  古代的百濮族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早见于典籍《尚书·牧誓》的记载,那里记述了百濮人曾参加了周武王姬发领导的“伐纣会盟”。


  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122年(一说公元前1066年,待考)率南方八个诸侯国联盟军讨伐商纣王,这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这八个部族,其濮部落中的鬓族、濮族均居于云贵高原,鬓族主要分布在今牟定县一带,而濮族则分布面很广,在周、秦时期被明确称之为“百濮”。百濮的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有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刘、哈瓦、德昂(崩龙)等等。


  据史籍《华阳国志》的记载,古代越嶲郡会无一带(今四川会理)为百濮族人的世居地之一,留有“濮人冢”,即今著名的“安宁河大石墓”。


  在古代,“濮”、“卜”二字是通用的,“濮”即“卜”。上古之濮,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多。如在史籍《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商周时代,百濮族人以象齿、文犀、翠羽为献。著名的西汉学者孔安国在《传》中记载:“百濮人在江汉之南。”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记载:“百濮人在楚西南。”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则更明确地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楚国的西南部,即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历史上还有记载其故址在滇南思茅地区,即今云南省的普洱市,那实际上仅是“百濮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并非包括全部“百濮”的分布地域。商、周时期,该地区居住的土著民族就被中原华夏人称作“濮人”,实际上有许多部落。周武王姬发伐纣建周之后,将一些濮族人部落的酋长或头人按公候、伯、子、男爵位分别封国,后统称其为“百濮国”。百濮部落众多,分布广泛,扬雄在《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左思在《蜀都赋》中也说:“于东则绵巴中,百濮所充”。杜预在《春秋释例》中亦说:“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在蜀地以东,楚地以南和西南,直至整个云贵高原,都有百濮人的分布。直到春秋中叶,百濮仍是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并不断试图向东北发展,给楚国制造了相当大的压力,例如在周顷王姬壬臣八年(楚庄王芈旅三年,公元前611年),乘着楚国闹大饥荒,庸国君主率群蛮叛楚,“麇人率百濮僚聚于选,将伐楚”。选邑,古代地名,就是今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枝江市。


  麇国,又称“麋子国”,即典籍《牧誓》中所举“西土八国”中的微国,故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这在史籍《春秋大事表》中有记载:“郧县为春秋时麋国地”,在文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麇国标注在陕西省白河县境,与郧县、郧西为毗邻地区。庸、麇两国相距不远,庸国、麇国君主分别率群蛮与百濮,都说明其所率蛮、濮的部落众多,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力量。于是,在庸、麇两国在公元前611年叛乱之末,楚庄王亲率大军征鄂西,联络了秦国、巴国军队,将群蛮、百濮部落联盟各个击破,经过交战,先灭了庸国,麇国孤掌难鸣,随后也被灭掉。之后,麇国国人亦分散,一部分族人被楚国强迁至今湖南省岳阳地区。


  到周景王姬贵二十二年(楚平王熊弃疾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此举为楚平王“收南方”的重大战略举措,终于灭了百濮国,将其地置为附庸的绞国,消除了楚国西南方向的不安定因素。但是,由于百濮族人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首领,在历史上也没有真正形成部落联盟,而是各自分散成无数个小部落群体,因此被称作“百濮”。所以一直到战国末期,楚国也未能完全将他们同化。


  今天,历史学家对百濮族人的历史演变结果有三种流派:①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②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朝以后称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是今天操持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和哈尼族以及土家族、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族、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汉藏语系·语族语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泰族)、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等诸多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


  在百濮国灭亡之后,其国人中即以国名“百濮”为姓氏,称濮氏,后亦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百濮国的濮氏、洑氏,皆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fú(ㄈㄨˊ)。


  得姓始祖


  姚散、姬康叔。


  迁徙分布


  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芈姓百濮一族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今湖北省石首县的东南,后来迁到河南的濮河两岸定居下来,成为河南的一个著名姓氏。濮氏在四川的中部,也一向很有名气,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巴中七姓之一”。据有的学者考证,今四川的濮氏,当初是从湖北迁去的。


  濮氏望族出鲁国郡。


  传说,濮氏族人故豪于赀。宋、元之间与禾郡汤氏并称著阀,互相婚媾。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濮氏嫁女于甪里,汤氏奁媵纷陈,观者如堵。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微服于民间,见而异之,遂混迹稠人中至濮家大院备访。当见到濮氏家族富盛已极之后,遂下令其家族七十二支分析而居。焉时,唯濮鉴已故不在被迁之例。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司以尊贤取友,克敦孝第,同居十世,无罪离析。上闻,诏从其请许归故土。唯濮镜、濮镶、濮钿、濮钺复还,与濮鉴孙——濮彦仁留镇不迁者皆濮凤长子梧之后也。


  其七十二支的迁徙地分别为:


  濮铣、濮钟迁往王江泾,濮金昌、濮锡迁往虎溪,濮镜、濮镶、濮钿迁往仁和,濮钊迁往海宁,濮钺迁往陡门,濮铎迁往郡南,濮金奇迁往常安,濮金奎迁往宁国,濮金夫迁往泗安,濮钰、濮铿迁往常熟,濮□迁往临安,濮镐迁往金陵,濮铉迁往松江,濮铨迁往青镇,濮钦迁往松陵,濮钢迁往严州,濮钚迁往茶山,濮钏迁往安东,濮铠迁往金坛,濮金乍迁往万溪,濮金卞、濮钥迁往龙潭,濮金广迁往石门,濮金主迁往双溪,濮金周迁往徽州,濮镰、濮锃迁往山东,濮金乔迁往桐里,濮金公迁往建平乌镇,濮金璧、濮锐迁往临平等地。


  郡望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鄄城)。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尚忠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濮仲翁:(生卒年待考),东海人。著名西汉学者。汉宣帝时应朝中征召,曾向汉宣帝讲授过《诗》。


  濮万年、濮道兴:(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兄弟二人皆善画人物。


  濮 鉴:(生卒年待考),字明之;浙江桐乡人。著名元朝官吏。曾任富阳税务官。元大德中期大水淹禾,乡民苦饥。鉴捐米千余石以食饥者,所活甚众。后升提举。公元1307年,濮鉴出资万金,在浙江嘉兴濮院的市中心设立了四大牙行,大量收购周边的丝绸产品,并招徕商贾,批发买卖。由于设施完善,远方的丝绸商贩一到濮院,即“无羁泊之苦”,遂盛赞濮院为“永乐市”。直到今天,“永乐”两字还在沿用。


  濮阳瑾:(生卒年待考),字良玉,号西峰,广德人(今安徽广德)。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贡试第一,授山东宁阳县丞。任上,曾两次赈饥,救活许多百姓。该县地瘠民贫,灾害频仍。为长久计,瑾向两淮盐商贷银一万七千余两,购粮贮存以备荒年赈饥。并上疏免去该县养马官务,使县民负担得以减轻。上司委以赴外地赈灾、催粮、收缴香税等要务,均办理有方。在任九年,治绩颇丰。后以亲老乞归,送者摩肩接踵,拦道截镫,依依难舍。终年八十五岁。


  濮阳涞:(生卒年待考),号真庵;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官吏。


  濮 英:(公元?~1393年待考),陕西人。著名明朝将领。善于用兵,勤于治兵,战功卓著。


  濮 真:(生卒年待考),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明朝将领。


  濮 澄:(生卒年待考),字仲谦;金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末清初金陵派竹刻创始人。


  濮源、濮升:(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官吏。父子二人先后出任涪州太守(今重庆涪陵),皆有惠政于当地。


  濮洪九:(1936~),安徽合肥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濮祖荫:(1939~),浙江绍兴人。著名太空物理学专家。


  濮文起:(1951~),天津人。著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濮存昕:(1953~),祖籍南京,生于北京。著名影视演员。


  濮列平:(1959~),四川成都人。著名现代商业字画家。


吉林家谱
加大对家谱(家训)的研究与宣传,恢复民间家谱的挖掘、整理,引导和带动家谱文化的健康发展,对续谱加以自律管理,相互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