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以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结合实际,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县内竹产业种植合作社、竹笋加工企业等组建大关竹产业协会,形成新主体,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做强大关“一县一业”筇竹产业。一是以筇竹研究院和竹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产改平台,相继建成筇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一期、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木杆镇筇竹笋加工产业园、翠华镇筇竹文化传承及竹创新利用示范园等园区,吉食道、鑫兴、国丰、旭红等一批企业入驻园区,拉长竹产业链,提高竹附加值,增加就业,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二是打造筇竹为主题的竞赛品牌,开展筇竹文化节笋王、竹王争霸赛、筇竹采笋剥笋比赛;围绕竹产业发展、管护和美丽庭院建设,组织开展“比一比、看一看”竹产业擂台大比武、“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在全县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培育评选技术状元、技术能手,搭建建功立业平台。通过各类活动,竹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强劲,产业发展有活力、有成效,各族群众和竹农学科学、用科学,不断总结交流种植经验,把竹林管理得更好。全县“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效果明显,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8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82个,有10%的竹产业工人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17.3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群众共同致富。
筑巢引“凤”,以人才支撑壮大队伍汇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立足得天独厚的竹产业优势资源,强化竹产业人才支撑,引进大批竹产业专家人才,有效提升全县专业人才能力水平,发展壮大产业人才队伍,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设立董文渊教授市级专家工作站,从筇竹育苗、种植、幼林抚育、低效竹林提质改造、竹笋采摘、竹笋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指导。30年来,董文渊教授率团队80余人开展技术攻关及推广,将大关造林成活率从40%提高到98%。充分发挥校县共建筇竹研究院和筇竹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在县、乡、村采取以会代训、现场培训、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深入苗圃、竹林,推广国家专利和实用技术12项,开展培训120期,受训竹农1.6万人次。积极推进筇竹产业“百千万乡土人才工程”,通过培养壮大乡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竹林培育综合管理和笋竹加工技术水平,强化竹产业队伍和科技支撑,产生了一批种植、加工产业人才。目前全县共培育一县一业“筇竹工匠”10名,涵盖竹林培育抚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家庭农场、高效培育示范户,及竹材、竹笋加工企业全竹产业链人才和村党总书记,实现了粮农向竹农转变、竹农向产业工人转变,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聚链成势,以农文旅融发展战略走稳民族团结进步幸福路
在筇竹精深加工方面持续用力,推进竹笋、竹材、竹叶、笋壳等全竹利用,不断提升“大关筇竹”品牌影响力,着力构建“基地培育+加工园区+新型主体+农户+商旅文”的筇竹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18年以来,积极开展竹笋加工业招商引资,按照“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先后引进和培育林森、汇竹、国丰、竹一无二、鑫兴等竹笋加工企业,开发笋干、清水笋、盐渍笋、开袋即食和调味笋等10余个系列竹笋产品,积极发展以筇竹生态康养旅游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加快推进筇竹人家、筇竹民宿、筇竹小镇、竹林休闲生态园、竹林康养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翠华镇竹茶特色小镇和木杆镇筇竹特色小镇,打造三江口、罗汉坝和黄连河3个竹林康养旅游体验区,构建北部和南部两大竹旅功能分区,配套建设筇竹产业博物馆和竹产业文旅园,让筇竹林、山水、新鲜空气成为游憩、度假、疗养、保健等活动目的地。成功举办筇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筇竹文化节,启动第一届全国高校筇竹创意设计大赛,将大关民族风情表演和筇竹文化产业观摩、筇竹饮食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在筇竹核心产区木杆镇深度体验筇竹生态旅游、笋竹加工,极大地推动了筇竹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