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评职称看起来只是“评”的那一哆嗦最关键,但在此之前,老师们往往需要熬几个大夜,反复折腾若干次自己的材料,甚至有老师搜肠刮肚把犄角旮旯的业绩材料都能给汇集上来,不可谓不下功夫。还有现在比较流行“代表作评审”,对业绩比较丰厚的老师,代表作的选择有时真是左右权衡。
至于评审盘外招,那更是没个三天三夜说不完。有位省属高校的朋友透露,每年评职称都仿佛看一出“群魔乱舞”。
而学术圈的一个著名死循环就是——
没有副高职称,拿不了大课题大项目。没有大项目大课题,拿不到帽子和职称。
一方面,确实评审越来越卷,想要评上,可能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他觉得不值得。
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不清楚高校的一些管理方式。事实上,评上副高以后,整体的管理都会严格很多。比如出国,中级职称的老师护照是在自己手里,但副高之后就在学校管理,每次出国需要向学校申请。还有每个聘期的业绩任务也水涨船高,甚至可能还需要签署一些新的协议或者文件,生活体验远不如讲师舒服自在。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小程序-购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