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大学老师不热衷于评职称?

文摘   2025-01-15 00:00   北京  


作者简介
罗之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研究专业,多年科研教学从业经验,现于某一本大学从事科研、师资管理。知乎十万粉丝大V。

最近全国各地不少的高校院所都在开展职称评聘工作,我朋友圈里已经有若干评上/没评上的老师在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吐槽。
在高校工作,“评职称”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有人欢喜有人忧,不管你喜不喜欢评职称这件事,“教授”几乎是所有人都想安到自己身上的一个头衔。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职称更是有很多意义。

前几天,听一个省属高校的校长说,学校能“拿捏”一个高校老师的办法,目前只有两个——评职称和发钱。

高校老师,尤其是没有预聘,正式编制的高校老师,用“人生赢家”来形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不用坐班,不担心失业,上班时间灵活(前提是得按时上课,以及按照要求参加各种会议),收入虽然没有很高但是小康无忧,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对于这帮“神仙”,也就“职称”这个胡萝卜在前,学校才能激励大家不断拼业绩,拼成果,熬夜加班了。

至于钱的事,实话说,很多有本事的高校老师根本不在乎年底绩效那仨瓜俩枣,人家在外面兼职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大多数老师对于学校的最大要求,就是给他们评个高级职称。至于有了高级职称,不仅走到外面腰杆更硬,而且各种实惠的确也能到手。

01.每年评职称,都仿佛一场“高规格的大考”

每年评职称,对于参评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大考。不同单位的评审过程也许略有差异,但总少不了准备材料,资格材料审核等等关卡。

据我观察,评职称看起来只是“评”的那一哆嗦最关键,但在此之前,老师们往往需要熬几个大夜,反复折腾若干次自己的材料,甚至有老师搜肠刮肚把犄角旮旯的业绩材料都能给汇集上来,不可谓不下功夫。还有现在比较流行“代表作评审”,对业绩比较丰厚的老师,代表作的选择有时真是左右权衡。


至于评审盘外招,那更是没个三天三夜说不完。有位省属高校的朋友透露,每年评职称都仿佛看一出“群魔乱舞”。

在各种公示期间“相互审核把关”,甚至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的各种找人打招呼,对于送外审的材料,今天送的外审,明天就有能人把外审单位找到,然后电话就已经招呼了过去。

还有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落选的人,跑到校领导办公室哭闹打滚的也有,跑到人事处大闹的也有,闹腾的方式不一而足。

至于结果好坏,上与不上,也许很难有一个服众公平的答案。毕竟评价人这件事,实在太难了。

02.卷到后来,就是没戏

不过,整个职称评价的体系和评价逻辑,还是可以归纳为“成果为王”。

“成功要趁早”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不仅干部越来越年轻化,评职称也要越来越早。

因为你如果晚评了两三年,你的竞争对手的实力和水平都会有非常大的进步。

之前和一些老教授聊天,他们都表现得气定神闲,指点江山,经常炫耀当年他们的“丰功伟绩”。

甚至仗着自己资历老,地位职称高,指点起年轻人来那叫一个顺溜。

可是年轻人不服气呀,毕竟他们那个年代,不管是科研中待解决的问题还是职称资源,都比现在容易了不知道多少。这就像在满是果树的森林里随便捡几个果子远比在沙漠里找果子容易得多。

我就听过不少人说,十几二十年前,你如果发了两三篇SCI论文,那985、211的副教授都手到擒来。但现在,别说两三篇SCI,这个数量翻个十倍,在这个层次的高校里也评不上副高了。

随着高学历、高水平的年轻人涌入学术界,评职称的条件越来越高,越来越卷。

据传,隔壁某985大学,评副高需要有省级青年人才帽子。

当然,人家不直接这么说,但评审标准明里暗里告诉你,没有省级帽子连门都进不去。

且不说省级帽子难不难拿,就说很多老师,错过了黄金年龄,基本就和青年帽子无关。

而学术圈的一个著名死循环就是——


没有副高职称,拿不了大课题大项目。没有大项目大课题,拿不到帽子和职称。


所以,职称评得晚,也许意味着你的整个科研职业生涯也就这样了,躺平就行,反正高级职称也没戏。

03.做个逍遥讲师,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虽然职称是众多老师的“心头好”,“孜孜以求的大目标”,但就是有老师早早认清现状,甘愿当个躺平讲师逍遥快活。

当然,前提是得有编制。那些签了预聘制的“青椒”们不在讨论之列。

我认识一个老哥,之前在政府工作,深感政府不适合博士发展,于是后来转战高校。他来学校几年业绩还真不错,领导也喜欢,但奈何一直是中级职称,每年都不报名。一开始大伙觉得是他没信心评上,或者想要“让让谁”,有一次聊天问起这件事,他告诉我,他其实就是不想评。

一方面,确实评审越来越卷,想要评上,可能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他觉得不值得。


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不清楚高校的一些管理方式。事实上,评上副高以后,整体的管理都会严格很多。比如出国,中级职称的老师护照是在自己手里,但副高之后就在学校管理,每次出国需要向学校申请。还有每个聘期的业绩任务也水涨船高,甚至可能还需要签署一些新的协议或者文件,生活体验远不如讲师舒服自在。

对于这种不想评副高,只想着讲师到老的老师,一开始我还觉得他们是上进心不足,后来越发觉得他们才是真的通透。每天按时上上课,教学科研任务是学校里最轻松的那一档。除了没有个副教授教授的光环在身,其他的真的舒服得很。




学术课程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小程序-购买课程





普刊论文








文献阅读








高职核心








国社科申报








国社科评审经验








SSCI








实证论文








文献综述








核心论文框架








传播研究方法







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辅导、论文干货、写作技巧
敬请关注“学术进修课堂”公众号
设个星标





学术进修课堂
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小助手V:xsjxkt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