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们,
看到这个题目,
是不是瞬间被拉回高考“战场”啦?
这是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一道题目,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在诗中传递了什么呢?
看完这篇你就会有答案!
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与常州有着不解之缘,
37岁,他在常州首次出任一州主官,
在这里的主政经历,
竟也触发了他变法的思想。
时值王安石诞辰1003年,
想知道他给常州留下了什么吗?
来和我们一起探寻吧!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再到张居正变法,富国强兵的社会变革往往以“变法”为名登上历史舞台,无论成败,其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都对后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两度拜相,推行新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的改革精神彪炳史册,列宁认为他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梁启超则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油画《王安石变法》 国家博物馆藏
事实上,这场变法图强的改革,早就埋下了伏笔。
1059年,在王安石离开常州的次年,39岁的他就曾上书宋仁宗,留下鼎鼎有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万言书”,梁启超称之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
王安石22岁中进士,此后淮南3年,鄞县3年,舒州3年,常州近1年,从政十七年中有10年的基层州县经历。从签判到知县,到通判,再到知州,他屡屡拒绝清贵的馆阁职,执着于经世致用,在基层施展才干、造福一方。
王安石总结基层实务历练尤其是在常州的为政实践后,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当今天下,不仅“在位之人才不足”,而且“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人才缺乏导致“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却没有足够多的称职官员来推行,反被一些贪官奸吏利用,百姓深受其害。
于是,王安石首次主动向仁宗建言献策,他针砭时弊,引经据典,以陶冶人才为中心,提出变更法度的政治主张,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最早蓝本。
王安石自幼随父旅居四川、广东、江苏、河南等地,青年时又四处游学,他阅历丰富,注重实地考证。深入基层、调研察访的实践精神是王安石改革方案的不竭源泉。
27岁任鄞县知县,王安石游历东西十四乡,日夜兼程、跋山涉水、开展调研,写下《鄞县经游记》。根据当地民情,推行“贷谷于民,立息以还”政策,兴修水利,这也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的最初试验。
37岁任常州知州,王安石仍保持着一贯的踏实作风。面对眼前“田畴多荒”、与想象中相差甚远的常州,他走村串户、不耻下问、察访民情。作为知州,他既不坐轿,也不鸣锣,只骑一匹驽马,躬身亲民,既在常州留下了“驽马躬亲”的佳话,也实现了师友对他的殷殷嘱托。
王安石赴常州前,欧阳修曾赠言:“毗陵名郡,下车之始,民其受赐”。梅尧臣则赋诗《送王介甫知毗陵》,希望王安石到任后骑着驽马缓行,沿途询问民情风俗,忧民所忧,下情上达。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经调研,王安石了解到常州症结所在:“惟此弊邑,比多凶年,岁行两周,守吏八易”。频繁的人事变动使政务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需整体规划的水利建设无人过问,水旱灾害接踵而来,导致政、法、农业生产诸方面均荒乱无序。
多年基层为官,王安石“在一邑,则治善一邑”,实行改革和德政,惠及万民。廉政爱民、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始终是王安石改革的内在动因。
在常期间,他兴修水利,整治农桑,兴利除弊,造福当地,上任伊始便实施了“三把火”。
一是接连撰写《知常州谢上表》《知常州上中书启》《知常州上监司启》,向上级请求“少假以岁时”,希望久任常州完成实政。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王安石之后,沈康赴任常州,于是王安石作诗《送沈康知常州》,介绍了常州的真实情况,饱含对友人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以及挥之不去的,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和对常州秀美山水的依恋。
除此之外,王安石还有不少诗文表达自己的常州情缘。
来常前,他曾在《韩持国从富并州辟》中表达了对常州山水的无限神往。远离京城喧闹,在鲜花盛开、百果飘香的荆溪边筑室而居(荆溪在常州),扁舟往来,多么惬意啊!
荆溪最所爱,映烛多庙塔。
溪果点丹漆,溪花团绣罨。
扁舟信所过,行不废樽榼。
在《次韵舍弟常州官舍应客》一诗中,他表达了对延陵季子的倾慕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霜雪纷纷上鬓毛,忧时自悔目空蒿。
桑麻祗欲求三亩,势利谁能算一毫。
此地旧传公子札,吾心真慕伯成高。
飘然更有乘桴兴,万里寒江正复艚。
在《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中,提到自己常写送别人赴任常州的诗,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到任常州。
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
田畴泛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以贫。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余教得因循。
询求故有风谣在,不独鑱诗尚未泯。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千年后,王安石给世人留下了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的学问,
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的高洁德行,
百折不挠、锐意革新的变法精神。
于常州人而言,
这位知州的任职时间虽不长,
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段佳话、几篇诗文,
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
改革创新的基因、注重实践的精神、
忧国忧民的情怀、勤学好学的品质,
与常州的历史人文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