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罐,是蛐蛐的战场,是斗蛐蛐不可或缺的宝贝之一。历史上,明朝宣德皇帝因为酷爱斗蛐蛐,而被称为"蟋蟀皇帝"。可令人想不通的是,在青花瓷器制作量很大的宣德年间,为何今天我们很难看到宣德年间的蛐蛐罐?难道关于"蟋蟀皇帝"的记载是假的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事实上,宣德皇帝还真是名副其实的"蟋蟀皇帝",但人家并不是单纯的耽误朝政。相反,宣德皇帝还同他父亲一同缔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而仁宗皇帝在位仅一年。所以,"仁宣之治"基本上全是宣德皇帝的功劳。在政治上取得空前成功的宣德皇帝,却有一项一直被后人诟病的爱好,斗蛐蛐。其实皇帝在工作之余,斗斗蛐蛐,本来无伤大雅。只是下边为了博得皇帝的好感,争着献好蛐蛐。而蛐蛐不是地里能种出来的,于是一层一层的残酷摊派,最后到百姓那里,就变成了苦不堪言。
坐实了酷爱斗蛐蛐的宣德一朝,定然少不了与之配套的精品蛐蛐罐子。只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基本上很难看到宣德年间烧制的蛐蛐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不管皇帝爱斗蛐蛐,还是宰相爱斗蛐蛐,还是平民百姓,在爱好过后,人们总能明白那是玩物丧志的东西。如同决心戒赌后,把麻将和色子给砸了一样。蛐蛐罐子最后也总要承担起“粉身碎骨”的角色,成为必砸的目标。
第二个原因与青花瓷的工艺成熟有关。青花瓷工艺起源于元代,发展到明代,景德镇对青花瓷的烧造工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技术背景下,烧造这种精巧的蛐蛐罐子,不管是形制,图案,还是烧造工艺就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作为宫廷用品,又有着只留精品,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的规定。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就全是少之又少的精品中的精品。
第三个原因是这场斗蛐蛐活动本身带来的,说出来还确实地窝心。斗蛐蛐本来就极其惨烈。两只没有手指大的小动物,一旦放进蛐蛐罐里,就中能斗个你死我活,卸腿破肚,在所不惜。感官的刺激,让人们因此衍生出来的赌博,甚至赌命等等活动,让这个两只小虫子的斗争变成了场内场外,都十分惨烈的斗争。那小巧的蛐蛐罐子,也很难逃脱被打碎的命运。
据说,目前传世的宣德年间蛐蛐罐子仅有四件:一是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坐盖式黄地青花瓜叶纹蟋蟀罐;二是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平盖式缠枝牡丹纹蟋蟀罐;三是藏于日本户栗美术馆的平盖式天马纹蟋蟀罐。最后一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
这样看来,再精美的玩物,也只能是玩物。再精美的玩物,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淘汰。所以,不管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少一些沉迷和坠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