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蓝、地绿、水清,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24年以来,门源县生态环境局立足主责主业,心系“国之大者”,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牵头抓总,主动进位,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深做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河湖长制、田长制等工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厚植门源县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治污攻坚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严格按照“三个治污”标准,大力开展“清新空气”行动。监管落实建筑施工工地“6个100%”控尘措施,露天焚烧垃圾、工业粉尘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整治和查处力度,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96.8% ;向各乡镇移交问题清单18份,已完成整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监管,向各乡镇拨付网格化监管经费用于水源地维护,保证群众“水缸”安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农村黑臭水体调查工作,完成71个排污口整治工作。继续实施“净土保卫”行动,紧盯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以“防、控、治”为手段,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管控和精细化治理,秸秆收集128823吨,综合利用率达89%。回收残膜6790公斤。残膜回收和畜禽粪污利用率均达86%以上。投入资金800.3万元,发放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共计约6646吨,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7.3万亩,确保了全县“粮篮子”安全。推进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对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指导,“点对点”跟进服务,截至目前共办结环评审批9件,企业自主网上备案登记表179件;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质量监测、土壤污染防治监测、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比对监测,以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内容按照规始终定要求的因子和频次进行监测,保持全县环境质量稳定达标。
全域治理 人居环境不断净化
提质增效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持续深化“碧水提质”行动,努力构建“中华水塔”守护人体系。河湖管护员巡河湖28320余次,更换河湖长公示牌90块。大通河卡子沟大桥监测点位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质,地表水监测结果达标率为100%,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申报了北山乡上金巴台、大泉、北山根三村污水管网项目,已纳入生态环境部项目库。推进了总投资15655.75万元的青海省大通河(门源段)一级支流甘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已重新编制完成,于2024年10月14日通过了县级相关部门及专家审查,并向州生态环境局上报了关于报批大通河(门源段)一级支流甘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初步设计概算的请示。待批复后及时开展相关前期工作。总投资10130万元的大通河流域门源县青石嘴—浩门河段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潜流区单元池浇筑及回填已完成,目前表流湿地征地手续办理中,已累计完成投资5145.47万元,占总工程量的60%。
维护稳定 监管格局逐步深入
靶向施策 问题整改有序推进
依托宣传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
利用“6·5世界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模式,线上利用微信平台,网络专栏等媒体,线下利用环保知识进校园、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广泛传播和弘扬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关爱环境,争做生态文明卫士支持环保的氛围,让绿色发展更加深入人心。年内依次在珠固乡寄宿制小学参与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科普低碳环保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联合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分别在人工湖广场和仙米乡桥滩村法治广场参与开展了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的“8·15全国生态日”宣传活动。全年举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6次,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公众认识到爱护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扎实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点建设,紧紧围绕创建目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经验实践模式,让全县绿水青山“底色”更重、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全面小康“本色”更亮,着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门源样板”。
·往期回顾·县内要闻·
推荐浏览
来源:县生态环境局
编辑:马丽娜
责任编辑:刘国森 孙成诚
监制:蔺伟鹤
总监制:马洪龙
投稿邮箱:2147773552@qq.com
联系方式:0970-86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