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出现自伤行为怎么办?

文摘   2024-11-28 16:11   河北  
从各种网络平台,各种信息渠道我们会感觉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的孩子会被带到医院看医生。好多孩子都会出现自伤行为,家长心情复杂有不理解,有困惑,当然还有对孩子的担忧和心疼。

‌青少年自伤行为‌,也称为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意自杀的情况下,多次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的行为。常见的自伤方式包括划伤撞伤、烧烫、抓伤、咬伤等‌。自伤部位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青少年倾向于选择容易隐藏伤口部位(手臂、大腿、胸部、腹部等),以避免他人注意,同时可能会在不同位置自伤,或者在同一部位反复自伤。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大约为18%,而在中国,初、高中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高达27%‌。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神经生物学因素‌:自伤行为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改变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如肾上腺功能失调、皮质醇等应激相关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失眠、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

  • 个人心理因素‌:青少年时期面临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多重挑战,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不稳定,进而选择自伤行为来释放压力‌。此外,自我认同问题也可能导致青少年通过自伤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或惩罚自己‌。

  • 环境因素‌:家庭养育方式、不利的生活事件例如创伤、霸凌,朋友关系及学校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会给自己带来痛感,触目的伤口会留下痕迹,那是什么理由会让他们如此呢。我们还有别的角度来理解它吗?

心理学的行为理论来看,自伤行为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自动化过程中,自伤可以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减轻负面情绪或诱发积极情绪;在社会化过程中,自伤可以帮助个体减少负性的社交活动,或者增加获得关注和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此外,疼痛镇痛模型认为自伤的疼痛会带来内源性的阿片类物质,使得个体的疼痛感受性降低‌。

心理动力学理论来看,自伤行为可表达一些不能言语化的情感,把一些抽象的想法变得实际,让身体的痛苦取代心中的感受,来舒缓强烈的情感,感到一切尽在掌握中。自伤行为还可以忘记创伤。有的还通过其他感官刺激例如暴饮暴食来停止麻木分离的感觉。部分青少年道德判断两极化严重,有严重的内疚感、负罪感,会因为自己的情感及经历而惩罚自己。自伤行为还可以制造关怀自己的理由,表达困境,表达自杀的念头。综上所述其实自伤行为有它的心理学功能,以至于好多人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行使这种方法。

那面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我们怎么办呢?干预策略!

  •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帮助青少年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增强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建构恰当的自我认知,自我期待。
  •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压力源‌。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孩子共同面对。

  • 学校干预‌: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和社交压力‌。创造和谐校园氛围,为学生们起好榜样作用。

  • 社会支持‌: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减少负面社交活动,增加积极的社会互动‌。

通过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澎湃新闻、人民资讯、广东省中医院读心医话。供稿人:陈丽 审稿人:柴佳宝、姜蕊)







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
我院是以精神、心理为主,以内、外、妇、儿为辅的大专科小综合医院,现新设立癫痫诊疗中心,由北京宣武医院全国著名专家定期坐诊。如有需求请关注我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