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因素:自伤行为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改变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如肾上腺功能失调、皮质醇等应激相关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失眠、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 个人心理因素:青少年时期面临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多重挑战,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不稳定,进而选择自伤行为来释放压力。此外,自我认同问题也可能导致青少年通过自伤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或惩罚自己。 环境因素:家庭养育方式、不利的生活事件例如创伤、霸凌,朋友关系及学校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自伤行为。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帮助青少年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增强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建构恰当的自我认知,自我期待。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压力源。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孩子共同面对。 学校干预: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和社交压力。创造和谐校园氛围,为学生们起好榜样作用。 社会支持: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减少负面社交活动,增加积极的社会互动。
(参考:澎湃新闻、人民资讯、广东省中医院读心医话。供稿人:陈丽 审稿人:柴佳宝、姜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