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墟里|秋天很美,大家更要常常见面

旅行   2023-09-28 20:02   浙江  



“我们的墟里”
是墟里推出的一个小专栏,
用以登载客人亲笔记录的墟里日子。

此篇分享来自墟里新乡民——香香,她说:“每次到秋天的时候,都觉得做什么都有盼头。又是一年秋天了,在这美好的九月,新乡民们在徐岙底的家终于开始启动啦。

中秋节即将来临,也期盼散落各处的新乡民们未来在徐岙底社区的团圆。

预祝中秋佳节快乐!





秋天很美

我们要常常见面



夏天的暑气随着雨水消散
秋的凉意就爬了上来
四时轮转  或早或迟
天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凉了
人仿佛也会在不经意间就有了新的思考
思则通  通则变  变则长进



腾云驾雾的一周,马不停蹄的一周,埋头选面料的一周,闭门整理更新的一周。

安排新工作,会见老闺蜜,陪伴小朋友,忙中偷闲看了一场张学友的演唱会。忙碌中九月已接近尾声。

九月初在大理参加菲朵的品牌思维工作坊,在有风的地方,和新结识的女朋友们一见如故,真挚相待交流碰撞,度过了欢乐又神奇的五个晴天。

去往机场的路上,给瑜小姐随手拍了一张迎着朝阳的照片发过去,她回复我说:感觉我带着一身能量回来了。

是的,短短的五天,我的能量又开始回来了。


缓慢笨拙的我恍若驾驶着一辆咣啷响的老爷车上了高速公路。我不再是一副羞嗒嗒的胆小的模样,开始主动的亮出自己,同事们在一起时常打趣道:“活力满满呀,简直就是麦肯锡工作时间了”,“哟唷,不得了啦,现在头发乱糟的都能接受了,”“老板,奇妙人生开始了,咱还能有点儿自己的个性不…”

如此高速的运转,大脑和身体都结结实实用到了,说不累显得很不真诚。但随着一件事情又一件事情的解决,我发现,做好时间管理,多线路同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

两条腿一起走,啥也没落下。


当现实令人不满时 让梦想开始工作
@杨菲朵

拍摄|希耳

剪辑|希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每次到秋天的时候,都觉得做什么都有盼头。又是一年秋天了,在这美好的九月,新乡民们在徐岙底的家终于开始启动啦。

周末的夜晚,我们相聚在云端,和小熊、莲娜、徐岙底新乡民们一起展开生长性的设计和建造的案例分享和讨论。

主讲人云斌在分享案例时提到了“生长性”和“女主人”,特别准确,我很喜欢他用到的这两个词语。

我认为,一个家,一个空间,女主人的态度尤其重要。

家是一个人的修行

她的信念系统、认知能力、生活习惯,都将与这个空间直接产生关系,共同生长并伴随着时光产生变化,散发出其独有的气质,表达着女主人的品味与理想。


灯光要温暖

家具如何摆放

是否能够灵活挪动位置

桌面上放什么季节的花

陈列逻辑要完整有序

朴素中含有精致

通过书籍与器物的整理布置

生成生动考究的场景

最好营造多点隐秘私人的角落

能够让人安静下来

每当感觉到

世界无处可去的时候

成为精神的安慰和现实的归宿



约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中,我沉浸其中,无限憧憬着徐岙底的家和大家一起创造生长出的样子。

小熊说:“我们终于到了可以有幸福感和从容度地做点事的阶段了。”

墟里的魅力就来自于真诚联结与共创共益。

成为新乡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思考“为什么来为什么留”的同时又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但最终都归结于一个问题:

如何把理想落入现实

我的家乡在湖北随州,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在学校大院里长大,唯一与土地的连接就是学校分配的一套前后带小院儿的三居室和操场外的教师菜地。

三室一厅的家里面除了清简的桌椅家具,最多的就是书籍,客厅里有一张老旧的藤椅,外公最喜欢坐在那里拿着放大镜看书看报。外婆会搬来小板凳坐在旁边,一边给我剪指甲,一边给我讲家里的往事,她最喜欢讲我的曾外祖母求学燕京大学的故事。后来我上学了,才发现外婆故事里的那些人物名字经常会在课本上出现。

外公在前院种有金银花、美人蕉、兰草、月季、菊花,门口还有一盆凤仙花,那是专门为了给我染红指甲而种下的。后院则搭起高高的葡萄架,每个夏天,都挂满紫的绿的葡萄,小小的我站在下面指着哪串,外公就拿起剪刀剪下哪串,看我来不及洗就放进嘴巴,外公一脸宠溺地笑着问我甜不甜…


外公外婆相继离世后,学校的房子便被收回了,我心中的家也没了,又因离开得太久,我的家乡逐渐成为我回不去的故乡。

我在广州学习工作生活的23年间,完整地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城市有城市的优势,物质丰富、交通便利、医疗完善、教育齐备。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努力赚钱,在城市里谋生并获得有品质的生活;但同时,城市在繁忙中快速更迭,这种无序的生机勃勃又让人感到无所依存。

生命仿佛是一场轮回。

年轻时候的我,10头牛也拉不住地想要往外跑;而今,人到中年,脚步放缓了,却又时常感到故乡对自己强烈的牵引。

老照片|香香

我们这一代人,不像祖辈,历经动荡,对命运充满了不安全感。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是经济上行没有饥荒的几十年,在新时代浪潮的推动中,我们对故乡的理解,会跨越地域的局限。渐渐地,我萌生了“在他乡,创造故乡”的想法,并将这份美好的愿望深藏于心,不动声色地打开视野去探寻着心中的桃花源。

事实上,人对故乡还是有天生的依恋。

当人开始慢慢地从现实走向内在的世界,无论是外在能量的消减,还是经过千山万水后的自省,总得要有一个归处。

去年四月,墟里公众平台发布的一篇《在800年的古村安个家》打动了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墟里·徐岙底社区

陶渊明的诗,淡而有味,意境深远。

陶渊明不只是“田园诗人”。在那样一个年代,不愿意在官场,回到农村自己养活自己。陶渊明为中国知识分子示范了一条道路、一种既有尊严又自食其力的生活。

墟里·徐岙底新乡民计划,打开了我另一种走进乡村的方式。


当我踏上入村的石板路,墟里——带着自然与家的气息扑面而来 ,直入心底。我知道,山长水远的这一程值得。

在墟里,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吸引我的是社区理念,乡村教育、乡村社区、共建业态、志愿者、员工、合伙人、自由职业者……墟里用一整个社区的力量鼓励并支持年轻人返乡,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丰富的乡村工作中创造多元价值。

相对于高谈阔论,这样真诚流动开放包容的理念与实践让我感动,由而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此心安处,即是家园。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才能真诚的活看。”

我愿意留下来,在这800年的古村安个家。回到乡村,做理想生活的参与者。

我希望我和我的文化创造能够在这片温情的土地上生长,质朴、自然,脚踏实地的生活下去,共植一片理想中的桃花源。
墟里说:要成为土壤。
那我就做种子。

我们都有一套从小到大逐渐建立的信念体系,整个生活围绕着这样的体系而展开,信仰与传统,都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会在时间里找到自己生命的土壤,留下自己的痕迹。人生的下半场,从墟里开始,我相信我们一起在这里生活创造获得的记忆,也能走过一样的遥远距离。

世界是多样的,我们的创造也应如此。


如果你愿意和我们一起把身心安放在乡村

安居 | 乐业 | 生长 | 共益


那么不妨就让联结在此刻发生

让我们成为一起种桃花的人



徐岙底新乡民区剪影

去往后山的小路

和设计师贾莲娜在未来的家

摄影|远山


香香
瑾瑜工作室、【浅舟】生活美学品牌创始人

「有人拼命地想进城,而我们却选择乡居,不正是被这种能够包容一切的质朴、温柔、美好所吸引吗?人生的下半场,顺应内在自我的思考,在合适的关头,被智慧吸引,被勇气吸引。在800年的古村安了家,我成为了新乡民。」
浅舟客服号

TerraRetreat

墟里


墟里TerraRetreat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从三间房的乡舍,到多元的乡村社区,做中国乡村美与价值的再发现者,便是墟里的乡村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