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伊斯坦布尔的猫
/微博:伊斯坦布尔的猫师哥
以集体记忆链接民族情感
电视媒介是一种充斥着各种话语形态的综合场域,因其汇集、融合着不同身份阶层、权力架构等多样的意识形态而巧妙地弥合了各种叙事的断裂之处。
通过将差异化的意见、观念、诉求在媒介化的桥梁作用下消除差异、制造同一,电视媒介在宏观层面上维护着社会的统一稳定,进而加强社会各成员关于某一族群信仰、理念的认同感。
进一步说,电视是在制造统一化的意识幻觉的过程中去缝补社会断层、观点对立以及阶层矛盾导致的冲突缺口,使其每个观看、参与电视节目内容受众群体形成暂时的统一稳定体。
作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言人”,央视有着凝聚民族共识、加强身份认同以及彰显主流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央视需要通过特定电视仪式或者仪式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去链接民族情感,促进民族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强化民族向心力。
在24年的中秋晚会之中,月亮是主要的情感载体以及意识表达的重要意象。
作为一种共同的中介,月亮这一物象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共同心理结构,寄托着民族成员对美满、团圆、幸福等主题地殷切期待,最后以集体记忆的形式一代代的根植于每个华人的内心世界中。
节目中,众多关乎月亮的主要意涵如归家、团圆、思念等反复呈现,促成了一场全民的追月盛宴。
《明月千里寄相思》以词融境,用现代化的音乐表达方式读解了“清明月代传信,寄我片纸儿慰离情”的游子乡情;
《鹧鸪天·桂花》整首歌曲采用李清照的原词作为歌词,在流水潺潺、月影婆娑的舞台背景之下讲述了月亮和桂花的不解之缘,传递出浓郁中秋氛围;
《在银色的月光下》则是将月舞、月歌融合在一起,诉说着青年男友对彼此间的思念。
每个节目都不可避免跟“圆”相关,在诗、舞、戏、画的交叠掩映之中,呈现出不同的月圆之意,最终普遍地实现了跟全球华人在情感上共鸣交响。
以真实笔触触达社会现实
在24年的秋晚之中,月亮除了跟过去的人、事、物息息相关,具备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韵味,与此同时也以“今月年年初照人”的姿态掸去历史的尘埃、穿透历史的壁垒照进了当代人的心中。
在古今融通的视野中,24年央视秋晚链接起了古老的月亮意象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月圆”的团圆意趣植入到了当下的生活场景之中。
这种以当代解读过去、以创新勾连传统的视角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时代风采,也饱含着深刻地人文主义关怀。
秋晚中,众多节目聚焦月亮在当代人心目中地价值。
《若是月亮没来》关注每个普通打工人的生活常态,从“加班很晚”、“末班地铁”以及“烦躁心情”等多种语词表达阐述了当代人繁忙劳碌的工作情状,侧面烘托出中秋月圆之夜,每普通人迫切的归家之情;
《东北民谣》在歌声中缓缓讲述童年往事,将“月”与“记忆”勾连在一起,具象化了无数人的童年时光。
舞台中央画面上的皮影戏生动地展开了东北的民间生活,爆竹、丰收、梅花等等极具东北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化作人间烟火气,温暖和治愈着每一个人。
秋晚从当代的众多生活细节入手构建出关于“团圆美满”的众多仪式景观,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民众关于中秋的集体记忆。
文化学家爱德华·特纳认为仪式共情前提条件在于个人或团体离开了先前在社会结构中的固定位置或一套社会环境。秋晚直接将不同身份、阶层的社会群体拉入到了一个共同的普遍中秋仪式之中,使其暂时退离原先的生活环境。
随着节目仪式和观众的交互,观众逐渐进入到一种阈限仪式阶段,即被感染和塑造心理活动的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仪式逐渐发挥作用,观众处在被整合进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或者情境的状态之中,而仪式主体处于一种模棱两可、充满可能性的状态。
这一过程为主体与节目的共情提供了具体路径,最后当观众完全进入节目之中,主体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全盘地接受了仪式想要传达出来地习俗规范、道德准则等,这是仪式的完成阶段,仪式主体重新获得了新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在秋晚仪式的全景呈现过程中,每位观众最终化身为乡情的承载者,宣泄和表达着自身对于国家、家乡、亲人、爱人的眷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4年的央视中秋秋晚不仅关注过去,也聚焦当下,用锐利的眼光洞穿了当代人对于“圆”的深刻理解。
以数字媒介重构文化基因
近些年,数字科技已经成为文化节目表达过程中的一把利器,其呈现形态也从外在于文化、充当文化之背景,走向内在于文化、成为文化之肌理。
技术不再是单一的声光影电的表达,单纯为表演舞台烘托氛围、渲染环境,而是内化为文化元素中的一部分,成为生长在文化身上的数字器官,进而延续着古老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在24年的中秋晚会中,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共同造就了这一台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典,传达出中华儿女浓浓的乡情文化,彰显出独具东方美学特色的韵味。
首先是在舞台造型上,为了突出中秋的“圆满”寓意,节目组选择用圆形来搭建整体的氛围空间,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观演舞台,并在舞台的背景处辅以一个可移动式的LED“月亮”大屏,营造处典型的“团圆”意趣之境;
其次是在节目中,多个舞台节目在超高清4k/8k以及AI技术的赋能之下,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数字赋能,以“明月”的符号意象呈达出对平安喜乐等众多情思的希冀和期待。
《当你老了》用AI技术修复老照片,在活化记忆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过去、对亲人的眷念;
《赤伶》从当代化的眼光看待古老文物的传承和发展,节目中的西湖十景图、元青花等文物都直接运动了起来,强化了现代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仰世而来》中,迪玛希乘坐一叶扁舟、遨游宇宙,以歌声礼赞中国的航天视野;
《若是月亮没来》中,唐嫣和李现分别从主副舞台亮相,巧妙地连接起当代的城市空间和古代的星河空间,流溢出传统和现代的时尚之美,为观众留下无限的浪漫与遐想。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整台晚会融情于景、以景衬人,将人、景、月三种元素相互交织、彼此嵌套,演化出了颇具传统美学韵味的中秋意境,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一次数字化重构。
25戏剧与影视考研大题写作精品班第二期上线了——猫哥带着王牌课来啦,知识他来了,请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