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纪录片《决战背后的决战》(6集)

教育   2024-10-07 00:01   河北  

1948年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从陕北来到了华北,中国的两种力量进行了最后的总较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徐徐拉开了大幕——一场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大决战震惊世界。

一个新生国家成立前夜命运转折的历史影像

一场国共双方战略决战起伏跌宕的深度呈现

一次将帅兵士请命不让鏖战血拼的殊死博弈

一幕生死对决战争背后传奇史诗的风云途程

六集文献纪录片《决战背后的决战》深度揭秘国共间的生死对决、博弈玄机。

《决战背后的决战》以新的视角和更加广阔的视野,对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国共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进行了新的发现,将关照的着力点从战役本身放到“决战背后”,从国共决战态势的形成、决战前夜双方对峙形势的急速演化、交通运输、重火力、支前民工、隐蔽战线等六个角度,深度揭秘国共间的生死博弈,以及人民解放军赢得决战完胜的缘由。以新的视角和更加广阔的视野,对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国共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进行了新的发现,将关照的着力点从战役本身放到“决战背后”,从国共决战态势的形成、决战前夜双方对峙形势的急速演化、交通运输、重火力、支前民工、隐蔽战线等六个角度,深度揭秘国共间的生死博弈,以及人民解放军赢得决战完胜的缘由。

第1集:乾坤握定
1948年3月23日中午时分,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从陕北来到了华北。就在华北平原一个名叫西柏坡的小山村,毛泽东指挥全国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赢得了与国民党军进行最后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当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东北、中原、华东、华北四大野战军主力全建制参加了整个过程。三大战役进行中的每一天,解放军的平均日伤亡人数达到了1618人,一共歼灭150多万国民党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南京国民党政权从此开始崩溃了。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总较量,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走向。它的隆隆炮声早已远去,但那如虹的气势、万钧的力量,演绎了战争艺术的传奇,在中国的大地上谱写出惊涛骇浪般的解放史诗。
第2集:胜算在手
中国版图上,东北的锦州、华东的济南、中原的宿县,在六十多年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次国共生死大对决当中,其作用犹如车之枢轴。三座城池的得失,足以改写战役的历史。对于这三座城市,人民解放军使出浑身解数,或以强大决心攻取,或以秘密和奇袭的方式夺之。打锦州,攻济南,夺宿县,犹如打蛇用力于七寸,促成国共战略决战势态的形成,导致战区内的国民党军最终被全歼。一连串的攻城略地,也远远超出了南京国民党统帅部的想象,使其乱了阵脚。而在战略决战之前,解放军就夺得了战略主动权,大战未启,已得先胜。
第3集:生命之线

1948年初秋,毛泽东在东北重重投下了一枚棋子。棋子落处,便是东北咽喉锦州。

此时,蒋介石更多的注意力还在华东。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正指挥30余万大军,对山东省会济南发动猛攻。蒋介石要“确保济南”。

蒋介石不是不知道东北门户锦州的重要性,只不过他认为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和重炮尚在长春、四平,遥远的距离使得解放军数量庞大的军需辎重难以迅即到达,锦州尚属安全。因此燃眉之急,是先救华东重镇济南。

然而,蒋介石失算了。纵横东北的铁路网大部分掌握在解放军手中,只要拔掉一颗枢纽线上的钉子,这张网就全活了,粮弹、汽油、重炮和兵员就会源源不断地运来。

纵横东北的铁路网、贯通苏北的大运河、飞夺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等等,连接着三大战场的,是无数条交通运输线。除了大动脉,那些深入战场的线路更像是密如蛛网的毛细血管,几百万支前民工夜以继日穿梭在运输线上。

常胜将军粟裕说过,后勤运输成了决定战役胜利的关键。

第4集:战争之神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第一次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朱德总司令检阅了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这些武器还带着战场的硝烟。现场解说员还特意描述了战车方队中的“功臣号”坦克。“功臣号”坦克曾经出没在辽沈和平津战场。今天,这辆坦克仍然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向世人展示。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炮纵的六百余门大炮摧毁了锦州,东北大门关闭。辽沈战役胜利落幕,这支劲旅又入关直指天津。在国共战略决战当中,锦州、新保安、天津三座坚城,都在解放军强大炮火下31小时内攻克,成为赢得决战的关键。淮海战场的顽敌也毙命于狂飙般的华野炮火。

后来粟裕将军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一靠山东农民的手推车,二靠大连的大炮弹。战后资料表明,淮海战役当中解放军1364门火炮,共消耗炮弹679943发。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炮兵在当时是解放军最先进的一个兵种,是火力的集中体现。

第5集:战斗利器

这是一位传奇的美国作家,当年他独自深入淮海战场,是报道淮海战役的唯一一位西方记者。时隔23年之后的1971年,这位作家又成为第一位采访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美国记者,他就是西默·托平。1948年,年轻的西默·托平来到黄淮平原上一个叫曹老集的村庄,他发现这里所有的农民都站在共产党一方,民兵们拍着胸膛告诉他:“农民现在成了土地的主人,地主老财们已经完蛋了。”

西默·托平看到了一场决战的背后,还有更加广阔的战场。

三大战役也是一场人民的战争。矗立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大地上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纪念馆,陈列着许多许多支前民工使用过的实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纪念碑镌刻着支前民工肩扛弹药、手推小车、抬担架的支前场景,象征着军民的浴血奋战,赢来了决战的最后胜利。

第6集:特殊战场

在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有一个秘密武器 这就是隐蔽战线。

1948年 9月30日夜晚,乘着夜幕,两列火车从哈尔滨附近的双城小站秘密驶出,开往千里之外的锦州。为了迷惑敌特,火车先向北行,后来在齐齐哈尔的昂昂溪掉头向南行驶。

这两列火车,一列上乘坐的是东北野战军首脑机关人员,另外一列火车上,乘坐的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东北野战军二局。

这是一支无线电侦听部队,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彪曾说,有了二局的情报,打胜仗可以说绝对有把握。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读完,如果喜欢我们,请关注、转发、点在看,谢谢大家!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一日一条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