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8次不能优先用血,因献血证过期?廊坊卫健委介入调查!

文摘   心灵鸡汤   2024-08-26 09:47   江苏  

近日 ,李先生的故事,宛如一幕现实的讽刺剧,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从2011年到2020年,他无偿献血8次,每次400毫升,而当他因为疾病需要紧急用血时,却被医院告知献血证“过期”,无法调血。

这个消息令人震惊,更令人不解:那些奉献过血液的人,到了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竟然遭遇如此冷漠的回应。
事情的经过更是让人觉得荒诞。李先生突发疾病入院后,医院仅为他输送了两袋血,勉强维持了生命。然而,为了进一步的手术治疗,他还需要更多的血液。
这时,医院却告知李先生,由于他的献血证“过期”,且近期无献血记录,无法从血站调血。这一说法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献血证并没有“过期”这一说法。
随着李先生家属将这一事件曝光,社会舆论迅速发酵,网友纷纷将矛头指向医院和血站。最初,医院表示无奈,声称是血站不予调血,但血站方面则坚称并无“献血证过期”之说,只要医院提交调血申请,他们就会调血。两方的推诿和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公众的愤怒。
在事件上了热搜后,医院和血站的态度瞬间发生了变化。8月21日,李先生透露,血站和医院的工作人员分别联系了他,表示可以为他提供输血,并承诺若有任何用血需求,都会及时满足。
医院方面更是改口,明确表示将安排必要的输血。然而,这一转变却让人不禁怀疑:如果不是因为公众的强烈关注,李先生是否还能得到他应得的帮助?
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潜规则也浮出水面。医生曾明确告诉李先生的家属,如果想要继续调血,家人或朋友需要先献血。哪怕血型不同,献血也能触发医院的调血程序。这一“隐形规则”令人心寒,尤其是在李先生的父亲已经年过七旬的情况下,医院仍试图让他去献血,完全忽视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更让人愤怒的是,事后血站明确表示,医院从未提交过任何调血申请,而血站的血液储备是充足的。换句话说,李先生的用血问题并非血液短缺,而是医院人为设置的障碍。在国家明确规定无偿献血者可优先使用所献血量的情况下,医院以“献血证过期”为由拒绝调血,其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利益动机?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其他网友也表示,自己在无偿献血后,家人需要用血时却被医院要求再献血才能调血。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医院是否在借此机会推动更多的人去献血,而并非真正出于医疗需求。无偿献血的初衷是为社会贡献一份爱心,而非成为医院利益链上的牺牲品。
最终,这件事情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然而,公众的信任已经受到了深深的打击。一件本该简单的献血用血问题,却被复杂化、利益化,暴露出制度落实不力和责任缺失的问题。
网友们对此事的反应也是五味杂陈。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献血证上“终身有效”的字样,调侃道:“我们踢足球不行,但踢皮球的功夫可是一流。”也有网友表示,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献血了,毕竟献血本应是爱的传递,而不该成为让人心寒的无尽扯皮。

八次无偿献血,当危机来临,他却被告知献血证“过期”无法享受优先用血的权利。这不禁让人唏嘘:献血时,他是社会的英雄;需要用血时,却被视如草芥。政策的落实在此处成了一纸空文,献血者的权益成了空洞的承诺。那么,谁还会心甘情愿地去献血呢?

这一事件背后,是令人担忧的信用缺失。我们不禁要问:献血证为何会“过期”?这一套说辞来源何处?这些模糊不清的回复像一根冷箭,刺中了那些曾经怀抱热情的无偿献血者的心。无偿献血,本是对社会的无私付出,而社会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交出一份含糊其辞的答卷,怎能不令人心寒?
据《大晚新闻》报道,廊坊市卫健委已介入调查。我们期待一个明朗的答案,因为每一个无偿献血者都应该享有他们应得的尊重与回报。事实上,我国临床用血大多依赖于这些无偿献血的善举。
国家卫健委今年年初再次强调了无偿献血者优先用血的激励政策,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落实优待措施。然而,政策的“落地”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顺利,空有制度,而实际操作中却缺乏执行的力度。
李先生的8次献血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次次沉甸甸的爱心奉献。2020年10月,他献出最后的400ml血液,加上此前的7次,总量超过1800ml。这是一份厚重的爱心,应当被悉心呵护、被认真对待,应该让爱和善意在社会中循环不息。
无论宣传如何铺天盖地,都比不上政策的实际落实来得有力。别让承诺成空,别让献血者寒了心,凉了热血。倘若如此,公益也将失去其温暖的力量。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夜。” 希望每一份无偿献血的热情都不会被冰冷的制度所熄灭。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点击上方关注「海风能量站」公众号

愿我的文章

能给你带去温暖和力量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END—


海风能量站
愿我的文章能给你带去温暖和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