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生周,中共党员,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焦作西高铁综合维修车间修武西工区信号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路首席技师、铁路工匠等荣誉。
“转辙机锁闭杆距离锁闭框边缘不能小于1毫米,注意杆件联结螺栓不要过紧……”7月4日凌晨,在郑太高铁修武西站,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焦作西高铁综合维修车间修武西工区信号工张生周对身边的青工叮嘱道。
转辙机是控制道岔转向的关键设备,也是电务信号核心设备。作为郑州局集团公司电务专业技术“领军人”之一,张生周就像安全高效运转的转辙机一样,用一颗炽热的匠心守护列车前进的方向。
28年来,张生周潜心钻研电务设备的维修养护技术,高效处置150多起设备故障,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4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路首席技师、铁路工匠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入一行精一技,孜孜不倦育匠心
“生周,你真帮了我们大忙,解决了‘卡壳’的大问题!”近日,张生周接到新乡电务段狮子营信号工区一位老同事的电话,感谢他在轨道电路标准化专项整治中的倾力相助。
狮子营信号工区是张生周20多年前工作过的地方。说起张生周的故事,大家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职工们回忆,张生周出门时,总是背着一个工具包,包里装着两件“宝贝”,一件是从不离身的笔记本,另一件是装满技术课件的U盘。那本翻得发黄、卷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下了100多个电务设备故障的分析处理方案。
1996年7月,张生周中专毕业后来到新乡电务段焦作车间狮子营信号工区工作。国字脸、浓眉毛、外貌憨厚的“小张”很快就给工区带来了惊喜。一次,车站一组道岔定位“断表示”,如果处理不及时会直接影响接发车。张生周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使用万用表测试,很快找到了问题:“室内设备开路,电没送出去!”仅用3分钟,他就排除了故障。
这“3分钟”,给初入职场的张生周带来了满满的信心和力量。
“信心是一切可能性的开始。”张生周很喜欢这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当初的成功,他不会对这个专业爱得这么深沉!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张生周决心要成为行业的“高手”,想在练功比武的赛场上证明自己。但初上赛场的经历,让张生周体会到,“高手”的成长之路绝非坦途。
2001年6月,张生周第一次参加段里的技术比武。没想到,他竟看错了图纸端子号位置,连天天打交道的“老伙计”万用表也使用失误。10分钟下来,两处故障排除“全军覆没”。
经验不足、见得太少、练得不够、思路不对……回到工区,师傅们帮他总结查找原因。
知道了不足与短板,努力就有了方向。向师傅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张生周的一颗匠心茁壮成长。
道岔转辙机是关键电务设备,电务职工必须熟练掌握其维修技能。张生周的进阶之路,就从“吃透”转辙机开始。在深入研究设备原理的基础上,张生周每天拆装转辙机3遍,用时也从20分钟开始逐渐缩短。在一次业务大赛中,他以13分钟的成绩获得转辙机拆装比武第一名。
赛促练,练促干。在备战各层级练功比武的过程中,他结合日常工作,总结出“先室内、后室外,先机械、后电气,先启动、后表示,先测试、后判断”的“四先四后”快速判断处理道岔电务故障工作法,在一线现场推广后,有效压缩了故障排除时间。
入一行精一技,孜孜不倦育匠心。张生周以谦虚的品行、驰而不息的韧劲,在专业的道路上精进前行。2011年6月,他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举夺得车站区间信号项目比武第二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守一方倾一力,毫厘必较显匠心
近年来,神州大地上,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为广大铁路职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2015年,郑徐高铁、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高铁河南段相继开工建设。当时,郑太高铁郑焦段筹建施工介入组,张生周因此成了一名“高铁人”。
“高铁高标准”,进入新的赛道,这句话被张生周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他意识到,高铁养护必须具备更精细的检修技术和更精准的现场作业能力。
今年7月9日,在郑太高铁焦作西站道岔捣固施工中,张生周和工友们负责更换道岔外锁闭装置。
“道岔外锁闭杆件换上去后,螺丝、垫片都要检查仔细,千万不能出现错装、漏装;拆卸外锁杆件过程中一定要双人配合,避免磕碰损伤。”施工前,张生周反复叮嘱道。
0时10分,施工“天窗”命令下达。张生周和工友们立即上道,一会儿,就将道岔外锁闭装置拆了个干干净净。随即人员立即下道,待捣固车对该区段进行捣固作业后,人员再次返回线路开始安装工作。
“往右再移动1厘米,对准位置再撒手,落槽时注意安全。”张生周提醒。施工现场,敲击声、联控声、机器动作声……相互交织,组成了一首美丽的“协奏曲”。
施工作业在精准和高效中有序推进。
高铁道岔决定着动车组前进方向,道岔的驱动装置——转辙机是张生周最看重的电务设备,对其检修,张生周认真得有点“轴”。检查转辙机时,他要求内部锁舌、检查柱等不易检查的部位,必须做到一项不少、一处不漏、一点不落;自动开闭器接点柱和接点座要像两只手那样“紧紧相握”,实现耦合完全。
转辙机中的“道岔缺口”数值是判断道岔动作是否到位的关键参数。普铁“道岔缺口”数值允许误差是±0.5毫米,高铁则是±0.1毫米。张生周说,原来在普铁工作时,他可以靠肉眼评判这项数值。“在高铁上肯定不行,必须有更精准高效的检测办法。”张生周严肃地说。
心中有责任,眼中有问题,手中有方法。张生周牵头反复试验,根据塞尺原理,研制出高铁“道岔缺口”专用检查工具——弓形“检查棒”,其两端厚度分别是“道岔缺口”被允许的最大、最小值。“数值是否超标,两头一试结果立现。”张生周介绍,这个小工具把“道岔缺口”调整、校核精度提升了近一倍。他还研究创立了“一次性‘缺口’调整法”,一体解决了“道岔缺口”数据采集校核误差偏大,以及标准化调整较难的技术问题。
如果说执行标准不走样,反映的是张生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那么,落实标准的创新做法,则彰显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高铁岗位工作期间,张生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四先四后”工作法,形成了“先分析、后处理,先测试、后判断,先室内、后室外,先机械、后电气,先启动、后表示”的“五先五后”工作法,并探索实施故障模块化处理,有效压缩了现场故障处理时间。
“高铁高标准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梢上。”在张生周看来,哪怕只增加了一句话,调整了一下检查顺序,但安全就多了一道保障。
守一方倾一力,毫厘必较显匠心。在高铁岗位工作的11年里,张生周负责的设备质量鉴定优良率达100%。入路28年来,他所检修、包保过的设备未发生过一起责任故障。
择一事终一生,扎根基层固匠心
7月8日凌晨,郑太高铁修武西站夏雨簌簌。此时,杨磊正带着数名新职工开展电务设备防洪巡查。
杨磊是焦作西高铁综合维修车间修武西工区副工长,也是张生周的徒弟之一。他讲述了张生周给他上的“第一堂课”。
在郑太高铁联调联试期间,修武西站有一组道岔采用的是ZYJ6型液压转辙机。在安装调试该设备时,施工人员忙了一整天也没有调好。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他们推荐了介入组的张生周。
张生周欣然领命。他一方面与设备厂商对接技术要点,一方面带杨磊到现场研究设备。不到2小时,他们就完成了道岔缺口调整和电路调试。事后,张生周还总结了ZYJ6型液压转辙机的技术特点,牵头制定了该型道岔日常养护的标准化流程。
这次经历让杨磊收获颇丰。“现场才是最好的老师。”杨磊说。
“只要当天有‘天窗’,你就能在现场找到张师傅!”焦作西高铁综合维修车间党支部书记王波说。
近年来,张生周坚持扎根现场吸收营养,又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法、新装备等创新成果“反哺”高铁运输生产现场。
今年4月26日,新建日兰高铁河南段动态验收工作正如火如荼。“兰考南至庄寨区间轨道电路发生Ⅲ级报警,需要立即处理!”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日兰高铁介入组发现,部分轨道电路小轨电压小范围波动,他们立即联系施工单位及设备厂家人员到现场检查,但只得到了一个反馈信息:轨道电路室外设备正常。
眼见波动现象依然存在,大家意识到这是一处隐患,但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在破题乏术之际,一个电话打给了张生周。
张生周接电话后马上乘高铁赶往现场。经过实地调查,张生周将目标锁定在监测采集系统上。他组织厂家更换采集线后异常现象消失。张生周又一次成功解决了现场偶发的“疑难杂症”。
中国高铁科技迅猛发展,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离不开无数像张生周这样的基层技术型人才的支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已成为高铁电务领域“蓝领专家”的张生周经常把自己比作是一台转辙机。“一个1/12型的普速道岔需要2台转辙机牵引,一个1/42型的高速道岔则需要9台转辙机同时牵引。”张生周说。他认为,要实现高铁电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转辙机”共同发力。
近3年来,张生周培养高级技师、技师等技术骨干近30人。他手中的那本“辟邪剑谱”,已成为青工心目中的“武功秘籍”。2023年,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32名青年职工在他一手培养下,顺利走上了一线工班长岗位,成为护航高铁安全的中坚力量。
择一事终一生,扎根基层固匠心。2023年,以张生周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成立,他决心以此为新机遇,围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高铁的应用领域继续攻坚,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火车头”新征程上再展作为。
对未来,张生周充满期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从“学徒”到“名师”
从“名落孙山”到“摘取桂冠”
张生周与道岔电务设备为伍
以骄人的业绩诠释了
“匠者以技艺铸魂”的内涵
转自:人民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