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ON MENTAL HEALTH
关注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早已成为事实,
但难题是:
家长怎么判断什么是
孩子出现 心理问题 的不良倾向?
如果孩子有 心理问题,
又该如何干预?
Chapter. 01
第一章-什么是青少年心理问题
衡量青少年心理病理性发展的一个标准,就是 负性情绪以及与这些负性情绪相关的想法和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主宰了孩子的心理世界 。对痛苦情感的体验,特别是羞耻感和愤怒,已经习惯化、泛化,越来越多地塑造着孩子情绪和行为、人格和性格以及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孩子无法“消除”这些痛苦情绪,情绪生活通常是急迫、没有弹性的;与痛苦情绪相关的生理唤起一直保持或更容易被激活;不能耐受痛苦情感或不能重新振作,表现为持续地、迫切地抗议和需求,或持续地回避和退缩。
有些孩子没有建立起情绪复原力, 无法从情绪伤害和痛苦中恢复, 表现为攻击性、反抗行为或持续的回避和退缩, (无法消除糟糕的感觉, 继而发展出适应不良的方法以应对这些感觉) ,痛苦的情绪主宰着他们的情绪图景。当父母来咨询时,孩子已经变得意志消沉、愤怒,情绪生活表现出紧迫和僵化的特点。孩子及其家庭越来越“难以自拔”,深陷破坏性的情绪反应模式中,恶性循环的互动模式维持或者加剧了孩子的负性情绪、态度和行为。
心理健康的特点是 积极情绪和积极预期占主导地位 ,积极预期是与兴趣、兴奋、愉快、自豪和爱等情感有关的想法(或脚本、信仰)的扩展。在良性发展中,孩子的体验通常以充满兴趣的心境为情感基调,同时期待愉快和肯定的互动。孩子能表达一系列情绪,并且乐观,更期待生活中的事件,将其视作有趣的事情或机遇,而不是焦虑或威胁。
心理健康良性发展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 情绪的复原力 。发展一种从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中快速恢复或者“重新振作”的能力。在这一基本的成熟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和他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感受的能力,我们将此称为情绪复原力。这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变量。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了解情绪痛苦只是暂时的,通过自身的行为,或通过身边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来改善处境,因此他们不需要一直焦虑、悲伤或者愤怒。以这种方式,青少年通常能够发展出一种复原能力,耐受负面情绪,并能够从不可避免的失望和挫折中快速恢复,重新振作。
心理健康包括你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感受以及思考方式。 当青少年的行为 、 感受和思绪频繁地给他们的生活造成障碍时 ,他们就会有心理健康问题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认为, 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 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控制会影响终身 。首先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功能,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厌学拒学。其次,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好的话可能会影响终身,也就是说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受到了影响,所以早期干预非常关键。
很多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残等行为时,大家都会问:他们的家长难道没有发现孩子的反常吗?这些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啊!其实,家长未必没有察觉到问题,但他们并不关注那些。在有些家长的眼里,成绩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总而言之,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像一次感冒 , 可以变得很严重 , 也可以很轻松就度过 。 只是 , 有些时候 , 青少年真的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 。 毕竟 , 在成长关键期去面对难以自己解决的困难 , 很容易出现偏差或是钻牛角尖 。
Chapter. 02
第二章-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救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时常会遇到他们情绪波动或行为变化的情况。但你是否知道,这些日常中的细微差异,可能正是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以下是家长应当细心观察的十二大心理健康信号,确保我们能及时发现并介入,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1. 校园逃避:当孩子突然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或许意味着学校里藏有他们不愿面对的挑战或困扰。如果这种态度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家长需警惕,这可能是心理健康亮起红灯的信号。
2. 情绪波动之谜: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若变得郁郁寡欢,情绪波动剧烈,家长应深入探究,是否是校园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触动了孩子的敏感神经。
3. 网络沉迷的隐忧:在数字时代,孩子对网络的依赖难以避免。但若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甚至牺牲学业和社交,这可能是心理逃避的征兆,需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4. 师生关系与同学交往的困惑:孩子若频繁表达对老师的不满或抱怨被同学孤立,这是他们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提供情感支持和解决方案。
5. 拖延症的背后:偶尔的拖延或许只是孩子的小懒惰,但持续不断的拖延行为,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家长需用科学方法引导孩子,而非简单责备。
6. 社交退缩的隐忧:内向的孩子虽不善于表达,但仍有与人互动的需求。若孩子完全回避社交,与亲朋好友渐行渐远,这可能是心理困扰的表现。
7. 身体伤痕的未解之谜:孩子身上的伤痕,若不能合理解释为意外,可能是遭受欺凌的线索。家长需保持警惕,及时了解真相,保护孩子免受伤害。
8. 行为异常需关注:孩子的情绪不稳、极端反应、恐惧或自我伤害倾向,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体现。家长应及时干预,避免问题恶化。
9. 攻击性行为的警示:无论是破坏物品还是攻击他人,都是孩子内心情感宣泄的极端方式。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引导他们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情感。
10. 考试压力的阴影:考试综合征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1. 睡眠与饮食的失衡:孩子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变化,往往是心理健康状况的直接反映。家长需细心观察,及时调整孩子的作息和饮食,保障其身心健康。
12. 综合信号的重要性:若孩子同时出现多个上述信号,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寻求专业帮助。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不容忽视。
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Chapter. 03
第三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些家长来咨询的时候带有很强的愧疚,觉得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但随着咨询的深入,你会发现,父母普遍「在潜意识层面抗拒改变」,内心还是不想承认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他们往往觉得,如果是我的问题,那这么多年我不是也正常过来了?我怎么没有要去精神科呢?我们愿意配合,但问题还是出在孩子身上。」
有位精神科医生发现过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儿童、青少年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情绪恢复正常了。但出院之后,哪怕他们按医嘱服药了,依旧会在不久后再次到医院来就诊/住院。再追问就会发现,刺激主要来自家庭。为什么会这样?在家庭治疗的概念里,生病的不只是孩子本身,还有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家庭就好比一个系统,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仅对孩子进行治疗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因为,一旦他们回到“生病”的旧系统,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他们,孩子才会自然地信任我们。 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健康、积极快乐地成长!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的就是,观察(observe)、思考(think)、交流(talk)」,即:观察孩子在经历什么,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与孩子交谈。看见你的感受如何,是一种如此重要,又如此稀缺的能力。
比如,妈妈正在喋喋不休地控诉孩子存在的各种行为问题:……你现在不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怎么办?……这时孩子坐不住了,开始站起来,在咨询室的角落东躲西藏,拒绝有任何回应。这时,我会帮母子共情和表达需求,帮他们看到刚才的互动中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退缩和焦虑?其实往往是妈妈在表达焦虑时,孩子开始无法承接和消化这种感受,并产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是去告诉父母,你的孩子在这样、是那样,而是让父母去体验自己被听见、被看见、被允许、被接纳、被支持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另一方面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需求。回到这个需求,如果这个需求不能这样满足,那么他可以怎样满足。很多父母会纠结孩子过度玩手机这个问题,虽然我也认同玩手机不可以无节制,但是,当一个孩子无节制地玩手机时,他在满足怎样的需求?如果家长仅仅是把手机拿走,或者每天只给他玩 10 分钟,那这部分需求,孩子有哪些合理的渠道去满足?想明白这个问题,很多家庭中非常紧张的议题,可能就会有新的灵感和出路。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生活中有些事情我无法选择,那至少要有人可以看见我在经历什么,我才可以安心地经历它。比如你病了,没有灵丹妙药让你明天就好起来,但朋友、家人知道你在经历什么,知道你很难受,这就可以让你安心养病。要是周围所有人都说:你快给我好起来!但没人管你哪里难受——这种体验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可能打击更大。
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绝不能仅仅通过『审判这是哪一方的问题』来解决,有时候需要进行整个家庭都在场的家庭咨询,遇到渴望独立的青少年,也会单独与青少年咨询,定期进行家长访谈,才可以艰难地帮助所有人制造一点点心智化空间。
Chapter. 04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干预
( 1 )心理咨询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与来访一起讨论相关问题,也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证据显示,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精神动力学疗法对抑郁症有效。而通过心理咨询,青少年可以获得专业的引导和帮助,学会更好地处理情绪、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能力和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
1.宣泄情绪,获得支持与共情,增强管理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方法;
2.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调整自知不妥却无法停止的行为;
3.探索导致抑郁的个人化原因,挖掘心理潜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识别适应不良的信念和行为,并建立功能良好、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5.探索自我和关系,协调人际关系,改变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建立对生活的控制感;
6.获得重新生活的力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护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 2 )药物治疗
脑刺激疗法
喜欢就奖励余小卫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