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音频关注节目吧!
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我们的出行、生产、城市建设以及灾害预防等息息相关,而气象行业的法律法规则是保障气象事业有序发展和公众利益的坚实基石。
《气象法》的诞生与法规体系构建
《气象法》于1999年10月31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它是我国第一部气象法律,也是规范气象工作的基础法律,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与保障,涵盖气象设施建设管理、探测、预报预警、灾害防御、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多方面内容。此后,一系列气象行政法规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各级气象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也完善了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形成了相互联系、补充且协调一致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设施保护的法律规范与案例警示
这些法律法规在生活中的作用无处不在。比如在气象设施保护方面,某建筑公司在自动气象站附近施工致使气象设施受损,某个体户操作挖机损坏气象观测站设备,均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关规定受到处罚。气象设施是气象探测等工作的关键,其正常运行对保障生产生活、农业耕种、城市建设意义重大,该法明确禁止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设施等行为,违法者将面临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罚款等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气象信息发布:权威与规范并行
气象信息发布也有严格规定。某网络科技公司开发的App传播虚假气象预报,因违反《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被处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公众气象预报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国家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媒体传播气象信息也须使用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信息并标明来源,以确保信息准确可靠,避免误导公众引发社会恐慌或干扰正常秩序。
气象探测环境的法律守护
气象探测环境同样受法律保护。王某在国家基准气候站附近建设农家乐,某村民在气象观测站围栏内种蔬菜,均破坏了气象探测环境。气象探测环境需避开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取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在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采石、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等行为,违反规定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若因工程特殊情况需迁移气象台站,也有严格的申请程序和技术要求。
防雷工作的法规约束与监管
在防雷工作领域,也有相关法规约束。某防雷检测公司在检测项目中弄虚作假被处罚,某加油站未办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擅自施工被查处。防雷检测规范对易燃易爆场所至关重要,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雷电灾害防御管理,防止和减轻雷电灾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大理市气象局将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23年)》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气象法治建设融入发展大局。加强普法宣传队伍建设,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安全法律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强化全民普法力度。将普法与防雷安全监管工作相结合,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调动各方参与气象治理积极性,形成社会合力,同时做好涉外气象探测安全监管和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为构建安全、有序、科学的气象环境不懈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气象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气象秩序,保障生产生活安全,让气象事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精准、可靠的气象服务与保障。
来源:大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