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开始!请为新乡候选人丁永祥点赞!
文摘
2024-12-30 22:08
河南
2024年第四季度
“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
通道开启
时间从即日起持续至2025年1月1日
我市19年做非遗文化“守艺人”的高校教师丁永祥
参加展示评议
请大家一起为他点赞吧!
点击首页下方菜单栏
参与评议
↓↓↓↓↓
关注“凡事不凡”公众号
↓↓↓↓↓
丁永祥,男,1965年生,中共党员,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永祥19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原非遗保护,足迹遍及河南二十多个乡村,深入调查并记录300余万字文字资料,拍摄近2万张照片及5万多分钟音像资料,搜集整理300多本民间剧本,助力21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2006年,他指导成立大学生非遗保护协会,举办40余场宣传演讲、30余场专家讲座及20余场社区宣讲,惠及6万多名师生与群众。丁永祥以实际行动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力量,不仅丰富了非遗保护研究资料,更有效提升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热爱。
1987年,大学毕业后,丁永祥来到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一次海外学习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一些文化遗产在国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危机感。回国后,丁永祥决心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打算从老家武陟县冯丈村的怀梆艺术入手。老家的怀梆剧团,当时健在的艺人仅有五六个,还面临资金、设备短缺等难题。丁永祥回到村子后,立即召集老艺人们到自己家中开会,商讨重建怀梆剧团。
在冯丈村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挂牌仪式上,怀梆剧团团长激动地表示这是怀梆剧团停演多年后的首次表演。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成立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冯丈村在丁永祥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怀梆、哼小车、火神祭祀三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冯丈村成为河南拥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村庄。期间,丁永祥带领着村民们举办农民文化节、怀梆擂台赛、哼小车比赛等活动,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冯丈村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知识分子不能只躲在象牙之塔中,还要关心国家命运,以社会需要为己任。”丁永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社会需要”。冯丈村只是一个起点。19年来,他义无反顾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奔波。
非遗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丁永祥带领团队成员坚持奔走在民间,对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调查,记录了大量资料,并帮助多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2016年,他带领团队前往焦作沁阳市冯翊村进行“两家闲”的抢救工作。这是一种拥有独特方言唱词、唱腔的地方戏曲。“我们当时的任务是把已经泛黄破损、字迹模糊的手抄剧本,逐字逐句整理录入电脑。”团队成员回忆道。丁永祥师生的到来让村里的老艺人们看到了希望。师生们不仅整理了资料,还在一个月内学会了一出戏,并得到了村里人的称赞。随后,他们还把“两家闲”带回了校园,并帮助其寻找演出机会。
丁永祥还帮助了大司马二股弦剧团等濒危剧种,使其重振精神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非遗保护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家人也充分理解和支持他的选择,多次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
近年来,丁永祥积极探索保护非遗的新途径,参与多个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并多次与相关单位合作策划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由于他在非遗保护与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多个省级科研基地成功获批并落户河南师范大学。他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
“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摇篮,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丁永祥说。2006年9月,在他的带领下,河南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这一创举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与参与度。协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活跃于非遗宣传与实践的最前线。通过非遗进校园、暑期非遗社会实践、传统才艺培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学子踊跃加入,共同探索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协会还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校园,举办知识讲座与现场表演,使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历经十余载的不懈努力,协会已成功为六万余名师生及群众普及了非遗知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