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表演者 段振杰
《手术》是非常精彩的一部戏,这次入选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而且将作为第一个被邀请至天津分会场的剧目,到天津人艺演出。编剧太千老师入选了“独角戏之光”八大奖项中的最佳编剧提名,将在10月13日最终公布结果。在这里采访两位主创人员。首先,想请问太千老师,您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独角戏和其他类型戏剧有什么区别?
以前没有写过独角戏剧本,写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比多人扮演的剧本难度大,一个人能同时扮演这几个角色对演员要求也很高。在创作过程中,每个角色的转换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写的时候就需要调度上的想象。我和段振杰合作过,我认为他的肢体动作很优秀,是可以完成这个表演的。
下面想采访一下段振杰老师,段振杰老师演戏很多,在石家庄我就看过很多场。请问段振杰老师以前是否有演出独角戏的经验,演独角戏和其他多人戏剧的区别是什么?
我之前有一次类似于独角戏的演出经历,它是一个20分钟,由一个人表演的小品。那次表演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太千老师的这个剧不太一样。剧本文字量很大,有两万多字,每个文字都很有力量。我很喜欢这个剧本,所以想尝试着挑战。舞台调度设计在剧本台词的基础上可以很通顺的完成,所以相对记忆台词,舞台调度会轻松一些。
请问段振杰老师,在演的过程中感觉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的就是角色转换时,共鸣腔体的切换。不同角色的变化,我没有刻意的让它特别明显,比如:父亲和儿子,没有特别强的对比。只是调整了一下发音位置的不同。这个还是比较难完成的。
这个(角色转换)确实难度比较大,我们在评选剧本的时候,专家们定义这个剧(《手术》)更偏向于心理剧。心理剧相比《象棋的故事》那种类型,情节上冲突没有那么强,所以对于演员的挑战更大。
首先,想向段振杰老师致敬,在90分钟里,两万多字的台词,带我们沉浸式体验这个故事。没有因为角色的转换和场景的切换让观众出戏,代入感非常强。然后,向编剧老师致敬。这部剧既是独角戏剧目,同时又从剧目中放大到社会现实的林林总总。您把握矛盾冲突,把握每一个人物内心的质感、独白,以及人物关系的能力、技巧,让观众体会到匠心独具。
我第一次看独角戏,想请问段振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分饰这么多角色,对每一个角色把握时的核心点是什么?如何表达能拉近和观众的关系?
对于把控角色,首先要多排练,通过练习让一些表演形成“肌肉记忆”。排练之外,对于每个角色的内心和表演,在我们表演上有一个词叫“最高任务”。虽然我在台上演的不同的角色,但其实是每个角色,他在台上的“最高任务”是不同的。由于他们(角色们)这些不同的“最高任务”,使我可以在表演的时候区分角色。
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河北场的三部剧,我都有观看。这部《手术》是对我触动最大的。想请问编剧老师,剧情上,大卫他从被原生家庭困扰的执念,到放下、接纳的转变是如何形成的?
大卫认不认母亲,他在来手术的时候其实是犹豫的,而不是决定一定要相认。所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去想怎么去做。但是其实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不做。那么大卫其实是选择了不做,而不是手术前相认亦或是手术后相认。触动他放下的点,主要来自他奶奶对他的教养。
请问编剧老师,在这个剧中是否反应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母亲这个角色,也是一位职业女性,她不想放弃自己医生这个职业。孩子最后的和解是否也是尊重母亲的选择。
今天的问题质量都特别高。我觉得人都会有困境,在具体的情节中,不止是母亲的困境,也是奶奶曾经的困境。奶奶和母亲虽然是有矛盾,但是他们两个是能够互相理解的。有些东西可能不是一定要去说明,当人在一个很高的认知的时候,彼此的理解会更容易。这种理解并不等于孩子去原谅他们什么,其实在孩子心里也没有想这是一件需要原谅的事情。它没有对错,就是一种选择。所以我一直说该剧只是讲述,没有评判。
北 京
演出时间
2024年9月28日(Sat)—29日(Sun)19:30
演出地点
北京·鼓楼西剧场
购票二维码
微信扫码即可购票
【主创名单】
编剧/导演:太千
表演者:段振杰
制作人:李杉
舞美设计/灯光:刘少军
平面设计/统筹:刘巧茹
巡演经理:韩璐
宣传:付音
舞台监督:唐永帅
音响师:张维林
多媒体:杨滨歌
出品制作公司:精英集团·精英剧场
(长按上图,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记住,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