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13日,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精英剧场联合举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题观摩研讨。
该剧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先后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李白烈士的最后一封电报发给西柏坡党中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归石家庄,不仅让“红色的电波”把上海和石家庄两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再次“系”在一起,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思索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初心使命与时代责任。现将本次主题观摩研讨的文章节选刊发,以飨读者。
邢建昌(河北省文艺评论家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荡气回肠、余味无穷,带给我们一场美学的饕餮盛宴,不愧是这些年来主旋律题材与艺术呈现达到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该剧跳出了主旋律题材的概念化、抽象化的窠臼,综合调动多种艺术元素和视听效果,大胆使用暗示、隐喻、象征、时空转化,将程式化的舞蹈动作与日常动作语汇相结合,传递出意向明晰、意蕴深厚,为信仰而献身的红色主题。
舞以宣情是舞蹈艺术的本质规定,动作性与表现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舞蹈动作性和表情性基础之上,增加叙述性的成分,这无疑挑战了舞蹈艺术的表现难度。《永不消逝的电波》巧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事件的时间逻辑和因果链条,从绵延的事件进程中挑选出最富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进行浓墨重彩的表现。如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呈现,舞剧只用了结识之初的“分居”、工作中的理解、彼此的牵挂、到最后的忠贞不渝几个阶段性事件来表现。而表现的目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故事中始终活跃和在场的人的情感。舞蹈所有的动作都在诠释、升华这种情感。于是,情感便成为舞蹈的灵魂。有了情感的贯穿,舞蹈的动作就成为富于美感启示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因为如此,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叙事是意象化、虚灵化了的,是精神性的。
我们不由感叹,主旋律题材也可以拍得如此唯美、现代,既有视、听感觉的震撼力,又意蕴深厚、回味绵长,直抵红色文化与艺术生命的本质。阴冷的色调、急促的节奏、匆忙的行人把观众带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场面的呈现与小单元的叙事完美融汇,既紧张惊悚,又温婉柔媚。两性之爱与革命信仰相互诠释,爱因信仰而有所附丽,信仰因爱而伟大、崇高。
当然,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把艺术当艺术。不论是红色叙事还是日常生活叙事,都应该建立在对艺术之为艺术的基本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舞,就是要舞出精神、舞出神韵、舞出生命深处的心灵悸动。
苑志强 (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二次来石家庄演出,谢幕场面热烈。笔者第一次观看这部口碑上乘、热度不减的力作,深受触动和感染。《永不消逝的电波》可谓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作为音乐与舞蹈完美合一的谍战大片,它的整个画质、色彩视觉呈现电影大片化特质,每幅画面、每个场景都精致、唯美,富有韵味。无论弄堂风俗画的《渔光曲》,还是革命伉俪生离死别的双人舞,化刚为柔,刚柔并济,都是艺术化、情感化的再呈现。无论是一段段群舞的大场面、大阵列,还是旗袍群像的华丽、道道街景的风味,都体现近代上海滩风情民族化国际化的兼具,都是把“硬”的题材以“软”的手法处理和强化。此外,该剧的舞美设计,从光效、道具到技术无不体现着主创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化风格,而这也是这部力作不同凡俗的看点和可贵之处。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繁花》,海派文艺无不展现城市文化底蕴、文艺重镇综合实力。这源于经典IP改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当然与艺术形式——如舞蹈设计、舞美创意也是分不开的。
姚建新(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走进剧场之前,我的脑海里还在浮现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孙道临主演的“李侠”——头戴耳机,向西柏坡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时冷峻的英雄形象。但是,想象不出舞蹈将如何呈现风云诡谲的上海滩,神秘、惊险、刺激的谍战,以及哒哒作响的摩尔斯电码。
在摄人心魄的音乐中,剧中人物一一出现,幽暗的夜幕下,机警的李侠和妻子兰芬,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穿行,幕布上依次映现出他们的身份介绍,一串串电码投满舞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始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展示出的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群视死如归的战士们为了党和国家,坚定信仰、不怕牺牲的革命情怀,他们永远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这部红色舞剧,令观众不禁唏嘘,潸然泪下。无论是群舞,三人舞、双人舞还是独舞,都在精准、轻盈的肢体语言中传达出作品的情绪,节奏把控完美,意境出神入化。作为核心意象的红色围巾,表达的不仅是李侠和兰芬爱情的忠贞与热烈,更隐喻着革命者对党的信仰和忠诚,隐喻着红色精神的不朽。正如剧中所言:电波永不消逝,唯爱与信念永存。
刘治宗(河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再次走进剧场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仍然充满无限的期待和敬畏,甚至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观众常常把这部舞剧简称为《电波》,然而就是这个简略的称谓,表现出了观众对这部舞剧的喜爱、亲切和认可——永不消逝的除了李白发出的电波,也是观众对迎着胜利曙光悄然离去的英雄们的无限眷恋,是艺术家们用真诚演绎着的饱满情绪,更是中华儿女在烈火淬炼中的赤子之情。
整部舞剧娓娓道来,舞蹈语汇与舞台调度完美结合,把观众第一时间代入剧情。如,该剧进行角色交代时,并没有把“李侠”和“兰芬”两位主人公放在队形的核心位置,这不只是舞台调度技巧,同时也隐喻着两位主角是无数英雄中的代表。当剧中人站成一排,伴随凝重的音乐缓慢的从“远处”走来时,朴素的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简洁的舞台布置与深沉的爱国情感相互映衬又形成巨大张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共情。
观众理解并喜爱这部舞剧,也源自于主创对于舞蹈语汇的创新性提炼,生活化的审美经过编导的组合处理,在朱洁静等优秀舞蹈演员的演绎下,为舞蹈语汇注入了丰沛的叙事能力,所以不仅专业观众喜爱,普通观众也能看懂,甚至中小学生都非常投入。这是舞剧创作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重要突破,舞剧创作也绝不是舞蹈语汇的叠加,对于当代艺术的融入、声光电的运用以及电影等其他艺术手法的吸纳都让《永不消逝的电波》更加立体,它节奏分明、意蕴深远,人物关系简洁同时情感浓烈,具备成为舞剧“爆款”的重要元素。
对于艺术创作的社会效益而言,“看懂”才是“硬道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走近舞蹈,这是新时代舞蹈创作留给我们的命题。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理解、喜爱,才能用文艺形式种下爱国的种子、艺术的种子,才能真正发挥文艺作品滋养心灵、提升审美的独特作用。
王丽(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都说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以其巧妙的动作停顿拓延出了舞蹈艺术的叙事时空,也升腾了革命精神的美学意涵,为当代艺术如何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做了成功探索。
动作的停顿不是静止,而是另一种时空叙事的展开。《电波》通过临别前的“回忆”补充了李侠夫妇的成长史。在这段表演中,舞台被切割成四个部分,舞蹈演员的动作停顿,实际上开启了另一段情节。四对舞蹈演员在光影明暗间,流畅地讲述了这对革命夫妇从刚开始执行任务的青涩、日常相处中的摩擦与坚定,到遭际牢狱时的生死与共和最后升腾出的爱与信仰全过程。这种生死别离前对往昔的回忆,更能向我们提示出李侠牺牲背后厚重、深沉而又热烈的人性、人情与仁爱。
这种“停顿+倒叙”看似打断了叙事节奏,实际上不仅抓住了观众的视觉焦点,也在舞台布景的错落中、人物的动静中、情节的设迷与解密之中,丰富了舞蹈叙事的层次感、增强了观众的剧场感。《电波》中《渔光曲》的舞蹈片段展示的是上海独特的风物石库门,节奏缓慢,动作流畅,更有多处停顿。例如演员在板凳上展示单脚站立,不仅显示出她们扎实的舞蹈功底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观众能在这种缓慢和定格中、将对旧日风情的沉浸式审美契入当下,体认到一方风土与文化。石库门里不仅有底层的辛劳,也氤氲了不少文学艺术作品,更是革命党人战斗过的地方,真可谓一把蒲扇生出一片烟火、一个板凳守住一个家、一袭旗袍镌刻一方风华、一条弄堂熔铸一片赤诚。
总的来说,在流畅的舞蹈动作中制造稳稳的停顿,是《电波》重新打开舞蹈叙事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停顿中,故事与情感、过去与未来、经典与现代尽情交织,共同成就了对“电波”故事的当代讲述,成就了对革命的、浪漫的、信仰的、爱的力量的赓续。这或可是《电波》六百余场演出场场爆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断共聚于此的原因。
郝春柳(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副主任):《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情节我们耳熟能详,然而用舞剧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给人创造了另一种“生存场”。在这个生存场中,虽没有剧情对白,但舞剧独特的结构叙事却仍然可以流畅地推进故事;蒙太奇、倒带式回放的舞台场景,让人身临其境般在现实和回忆中穿梭;演员炙热而又克制的肢体语言,让人体会到革命爱情的呢喃与壮美。这个“生存场”让整场舞剧转化成观众自己的生命感受,直指“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仰永恒”的主题。
最喜欢剧中买花女孩的哼唱,唱的内容没有听太清,但是那种清丽的声音和曲调,明亮、温暖,后面《渔光曲》的舞蹈片段与之相承接,两个片段把上海弄堂里的平凡生活刻画出来。再通过与后面黑与红的舞台场景下特务制裁,形成鲜明的戏剧冲突,让观众直面感受到那时的革命者誓死守护的是什么,直接升华了这部剧所要表达的意义。
看到最后李白与爱人的诀别,两人用舞蹈语言细腻地表达着“爱与怨”“悲与痛”,我脑子里一直闪现周恩来和邓颖超往来书信的内容。革命者之间的爱情针对不是狭隘的小情小爱,而是融入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大爱。庆幸的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再现了这种价值观,让这份“爱与信仰”永远流传下去。
除了去感受这部剧带来的生命感受外,它确实还有着鲜明的当下时代的风格,用灯光设计、音效配合、道具移位等技术手段,来表达处理空间变化、人物关系。这种充满科技感的新奇创意也是该剧大热的原因之一。
董子凝(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家庄日报》副刊编辑):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再次返场石家庄,依旧观众如潮,掌声如潮。艺术家们用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对红色经典进行的再度演绎,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故事的深度和情感的张力。剧中的三个背影,印象至深,感人至深。第一个背影是李侠作为地下党情报员,在与敌人斗智斗勇、获取重要情报后,沉着自若地乘坐黄包车向弄堂深处远去。这个背影,让人读出了主人公的机智、果敢,和对即将到来的曙光充满了信心;第二个背影是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抓捕、杀害地下党时,浑身是血、拖着手铐脚铐的战友向李侠坚定点头,随即一个个转身离去,渐行渐远,每一个脚步,都重重踏在李侠的心上,也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第三个背影,则是年仅15岁的地下党小光为了掩护李侠,选择自我牺牲时,此时暴雨倾注,于天幕、移动条屏和光影的转换中,李侠内心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拖着沉重的步伐,踉踉跄跄向远处走去,只留下漫天大雨和无尽的悲哀。为了这沾满鲜血的嘱托,他发誓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舞台上,字幕无声,却在人的心里发出震响;舞台下,于激情澎湃和泪眼迷蒙中再次望向光影交错的舞台——李侠,以及无数个“李侠”的背影再次出现,他们信仰坚定、目光坚毅地转身离去,背影越远,形象却越高大!
(长按上图,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记住,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