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你看了吗?

文化   2024-07-15 09:32   河北  

7月12—13日,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精英剧场联合举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题观摩研讨。

该剧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先后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李白烈士的最后一封电报发给西柏坡党中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归石家庄,不仅让“红色的电波”把上海和石家庄两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再次“系”在一起,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思索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初心使命与时代责任。现将本次主题观摩研讨的文章节选刊发,以飨读者。


李佳(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斑驳摇曳的灯光,残缺破碎的幻影,细腻深情的偎依,坚定无畏的诀别……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绝美的肢体语言、极致的舞台调度、风格化的视觉呈现、蒙太奇手法的超强运用,拓展了叙事、抒情和人物塑造的最大可能,巧妙融合了青春色彩、悬疑谍战、红色故事、浪漫唯美等艺术元素,将观众熟悉的故事,以陌生化的“打开方式”进行表达,给人以惊艳奇妙的震撼。

剧中的“红色”意象展现出的丰沛的叙事张力,给我很多创作启发。剧中的红色一方面暗示着“危险、恐怖”,这也是舞台剧创作的常用语汇。女特务柳妮娜的红色服装,她的“红”,毫不隐晦地标榜她的“狠”,时刻高调地显示她的心机和手段。在编辑部展开大搜捕,清查联络站的场景中,红色的灯光辅以低沉压抑的音乐,令人揪心。之后,红光将舞台分割成前后两个空间,后排群众在阅读共产党被捕的“号外”报纸,舞台前区被触目惊心的红光铺满,一排共产党员站在光区中随着枪声一个个倒下,直白地表现敌人的凶残狠毒。而与此同时,信仰的红、幸福的红也同样给人希望、给人信念,给人光明。无论是李侠与兰芬在床边起舞,平行蒙太奇展开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时那红色的“喜”字,还是四个不同阶段的他们共同望向的红色的党旗;无论是象征他们坚贞爱情的红色围巾,还是李侠发出最后电报时,天幕上红色的“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红色既触目惊心又如此坚定,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对鲜血之“红”的无所畏惧,对对信念之“红”誓死捍卫,在深邃的历史中留下了他们坚定而壮烈的身影。


邵珠峰(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由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讲述了解放前夕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在上海开启12年的潜伏生活,并光荣完成了党交给的重要任务,以宝贵生命捍卫中国共产党光荣使命的故事。

全剧虽然没有台词,但是无声的肢体表达和创造性的舞台设计,仍然以震撼的效果征服了观众,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舞美与灯光的创造性使用,不仅增强了叙事的表达维度,也扩大了舞剧的叙事表现时空,保证了叙事连贯性和人物关系的逻辑构建。比如四组男女主“同框”的舞蹈展示李侠和兰芬不同时期的相处状态,编导将舞台的蒙太奇手法用到了极致,拓展了舞台叙事的可能性,不仅呈现了他们的革命爱情,也让舞台充满了层次感、时空感,舞蹈语汇和舞台调度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刘微鹏(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政治文化研究所所长):“廊桥架夜空,语密电波盈。险恶浑不顾,从容待晓明。”这是12年前我给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烈士写的一首小诗。如今,再次观看上海歌舞团的同名舞剧,这首诗又浮现了出来,并伴随着深深的敬意和感动。

如何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主题突出,形式新颖,表现力强,虽然没有台词,但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艺术语言,辅以丰富的音效和光影,红色经典得到了艺术化的呈现。每幕结束,观众无不致以热烈的掌声,整台舞剧结束,所有观众更是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敬,不愿离去。

革命理想高于天。回望百年党史,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我们必须始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远牵(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该剧以高度凝练的舞蹈语言,再现了以李侠、兰芬为代表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剧中人物表演以独舞、双人舞、组舞、群舞等形式,呈现出一幕幕动人心魄的舞台画面,有革命者忠贞浪漫、生死不渝的爱情,更有激荡汹涌、置生死安危于度外的英雄主义革命激情。具有传统老上海元素的舞美氛围使人恍如置身于民国解放前夕,沉郁中的暖光布景体现出了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对革命的坚定赤诚,整齐划一的圆扇舞、桌椅舞体现出了地下工作严密的纪律性、隐蔽性,摇曳多姿的旗袍舞营造出裁缝店地下工作者的接头环境,黄包车场景动作舞令人眼花缭乱,高超的打斗设计,激烈悬疑的追捕使剧情充满了惊险紧张的震慑力。此外,该剧的音乐以大中提琴醇厚沉郁的弦乐为底色,背景音乐时而低沉,时而昂扬,雄浑的革命乐章与浮华的老上海舞曲形成截然对比,烘托了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功塑造了李侠这一革命形象。


孙志敏(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守望常青藤书院创始人):舞剧伊始,舞台上昏暗的灯光和灰暗的色彩将我迅速拉入了那个充满风险与紧张的谍战年代。主人公在风雨摇曳的上海,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明知前方的道路充满艰险,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保大家,通过一个个动作、一个个眼神以及一幕幕精彩的舞台转换传递着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演员们用丰富而又灵动肢体动作,细腻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没有一句台词,却胜过千言万语。


杨培伦(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读博士):作为一名石家庄本土的观剧爱好者,看到舞剧如此受观众认可,心中感慨而激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第二次来石演出依旧高朋满座,可见在近年来舞剧精品的引导推动下,这个并不热门的艺术门类也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

区别于一般的舞台架构,《永不消逝的电波》借用了光影、冰幕等现代舞台技术,并巧妙地利用影视蒙太奇的叙事语言进行叙事,有效地创新了传统舞剧的叙事范式。剧中运用了大量的强光、逆光,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光影来表现彼时上海波谲云诡的政治生态。“小裁缝”牺牲后,李侠夫妇在家中的片段导演运用一种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用“闪回”的形式在同一戏剧空间展现了两人从相识、相伴、到相恋的故事。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物的成长,看到了普通人到革命人的蜕变与升华,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奠定了牢固的人物基础。


康文静(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紧张刺激的谍战为背景,将观众带回到解放前夕的上海。舞台上,演员们用优美而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生动演绎出地下工作者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主角李侠与兰芬的每一次舞动,都传递着他们的坚定信仰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舞蹈编排巧妙且富有创意,将紧张的谍战氛围、细腻的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舞蹈编排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编舞巧妙地将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种舞蹈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舞蹈语言和风格。舞者们的动作时而刚劲有力,展现出革命战士的英勇与坚毅;时而优美婉约,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特别是李侠与兰芬之间的双人舞段,将夫妻间的深情、相互扶持以及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托举、旋转、拥抱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人为之动容。而群舞部分同样精彩,无论是表现上海街头熙熙攘攘的市民生活,还是紧张激烈的追捕与战斗场面,舞者们都配合默契、整齐划一,以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剧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耀华(文艺评论爱好者、高校教师):作为一部以谍战为题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鲜活地再现了老上海那段充满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历史。巧妙的舞台设计使舞台空间瞬息万变,大量的移动幕布和多媒体技术地运用,以及灯光和空间的分割与融合,营造出了不同的场景和时空转换。该剧还把电影叙事技巧融入到舞蹈叙事中,倒叙、插叙和平行蒙太奇的组合,使观众在美轮美奂地舞蹈中清晰地理解了剧情和人物关系,以及角色细腻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高校表演系的教师,我深感这部舞剧对于学生的艺术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它不仅让更多的社会观众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和不屈,以及他们为了理想和信仰所做出的牺牲,同时能够启发更多的青年学生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郝雪莹(文艺评论爱好者、高校教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堪称舞蹈与戏剧的完美结合,这次全新的艺术呈现也完全颠覆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带给我的印象和认知。这部以李白等地下工作者为原型编创的主旋律舞剧,情节跌宕紧凑,舞美动人心魄,在两个多小时的演绎中,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一重震撼来自于舞台呈现,全剧可谓一场声光影的视觉盛宴,迤逦多变,美不胜收。除了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光影效果,还融合了电影镜头的艺术创意,多场景叙述、时空交叠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为舞剧增添了影像化的魅力。街头雨夜的穿行追逐紧张得让人屏息,曼妙的板凳蒲扇舞又让人感受到老上海弄堂里平民生活的日常。另一重震撼来自于主题和情节的鲜明、准确——原本担心舞剧的肢体语言和意象的隐晦表达会导致理解障碍或歧义,但本剧叙事明快,丝毫没有造成观众和剧情的疏离,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爱”与“信念”,让每一位观众都为李侠和兰芬的爱情动容,为无数个隐姓埋名、以生命丈量光明的革命工作者潸然泪下。于宏大叙事中能观照个体情感,又能以信念撑起时代洪流,用主创团队的话说,他们也是用坚定的信仰和坚韧的行动,完成了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崇高致敬。

温玮璇(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光影交错中,舞蹈演员们流畅的舞姿、交换的队列,为台下的观众展现出一曲无名英雄们用鲜血写就的署名为“信仰”的伟大悲歌。优雅的提琴响起,是男女主人公在相互安慰、怀念相知相识的美好岁月;阴暗的鼓点响起,是着黑色长衣的国民党特务们密谋包抄、即将动手的阴谋诡计。“红旗为什么这么红?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她。”翻开历史的书页,满溢着革命者们用鲜血写成的信仰,白色恐怖背景下,数万革命群众倒下了,却依然有千千万万的心怀理想的革命者们又站了起来。上一秒还是裁缝和他的小伙计在欢声笑语的日常,下一刻就是反动派特务用冰冷的子弹屠杀的血色大地。身躯倒下了,但信仰不会倒下,革命的精神不会消散,再危险的任务也会有勇敢的继任者完成,再困难的传递也阻挡不了地下党员们信仰的力量。这是“永不消逝”的历史意义,也是跨越时空的电波经由舞台传递给我们的前行力量。


金淼(文艺评论爱好者、桥西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场视觉与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刻触动,它以独特而创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英勇无畏的红色历史,让观众在舞蹈的韵律与情感的交织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与不朽精神。

全剧没有台词,灯光、舞美、服装、音乐等艺术元素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在场和丰富的抒情空间。尤其是那些充满现代感的舞台设计和光影效果,不仅增强了舞剧的观赏性,也巧妙地隐喻了革命事业的曲折与光明。激昂的旋律与柔和的曲调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革命斗争的激烈与残酷,也表达了革命者内心的柔情与坚定。该剧既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的再现,更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颂扬和传承。通过这部舞剧,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信仰”二字的重量,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王昭聪(文艺评论爱好者、省图书馆“我观书”读书会会员):这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场事关生死与信仰的较量,更是一组为迎接胜利曙光而牺牲的英雄群像。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回忆和叙述,而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的人性光辉的艺术演绎。作品通过李侠这一角色,生动地展现了地下工作者的生活与战斗。他是潜伏在敌占区的地下党员,也是报馆职员;他是好丈夫,也是一个准父亲;他有坚定的信仰,也有苦恼和挣扎。空间的间隔、色调的变换、音乐的节点都让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让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


翟林芝:(文艺评论爱好者、省图书馆“我观书”读书会会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舞台上的大胆创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该剧作为谍战题材,其戏剧核心仍然是在有限\密闭空间传递多维度信息,而着对于舞剧这种没有台词的艺术形式而言,难度陡然上升。主创采用了影视剧的蒙太奇手法,将舞台分为四个空间板块,灯光、道具不仅打通了时空的界限,也连接了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达,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转自:滹沱艺评



精英剧场
为您提供精彩的剧目,新鲜的演出信息,聚经典,剧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