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些人话,少说些人类听不懂的话

文摘   2025-01-02 01:00   河南  
《南方周末》的2025年新年献词依旧是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辞藻华丽到令我这个半拉子文字工作者汗颜,用AI这个主题把过去一年的好些个重大标志性事件都给串联起来了,政治站位也够高、对于新世界的洞察力也够强。

主要的问题跟去年的献词一毛一样,就是读者们不买账。

我看了四五篇微信推给我的文章,没什么好话,一边倒地批评“用大词,却无大义”,都在劝《南方周末》既然写不好、明年就别写了。

舆论环境如此之苛刻,键盘侠们一年比一年勇猛,《南方周末》还愿意年年坚持逆水行舟,本身就是微言大义了,我佩服编辑们的勇气,但也失望于没看到下一篇《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白居易写诗的故事,说白乐天每写完一首诗,就会读给路边不识字的老太婆听,要是老太婆觉得过于佶屈聱牙,就会往容易了改,一遍一遍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所以才有个专门的成语叫“老妪能解”。

所以后来才有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管是卖炭、割麦子还是写江水滔滔,不管是五个字一句还是七个字一句,听了起码知道人家是在说啥。


而现在有些操文弄字者,已经高傲到不屑于让普罗大众听懂了。

你看看今年这篇《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听听这些句子:

生成式AI快速迭代,人机对话上演物我两忘

技术狂飙的欣喜与奥本海默式焦虑接踵而至

海量资源推动着信息平权,也制造着新的鸿沟。在人人都成为知识容器的一刻,如何保持智识的独特与人性的温暖?

我知道AI时代来临,可能会让很多人丢了工作,特别是那些机械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比如我和我的同行们。如果有一天AI替代了手工设计出图,我虽然也面临着失业,但我仍然乐见其成,我相信和我抱有同样态度的设计院的牛马们也不在少数。

可你描述这件事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写成“极致的赋能,令一切‘在场’都有‘离场’之虞”这种晦涩的表述。我们夜夜加班画图已经很累了,还是给点好消化的精神食粮——比如短视频网站上那些莺歌燕舞。


1919720,胡适先生在《每周评论》第31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开篇就讲到,“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始终觉得,写东西还是学学白乐天,别高高在上地寻章摘句,听听经济下行的年代黎民的呼声。

多说些人话、少说些大部分人类听不懂的话。


建筑电气人
纳米教育提供专业的注册考试辅导、设计类咨询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