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的通知

文摘   2025-01-03 17:29   重庆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

(2024—2029年)的通知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

(2024—2029年)

前    言

园区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对外开放的主窗口。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导性文件,明确加快建设全国统筹、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2023年10月,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转型、协调平衡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园区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指示,依据《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涪陵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园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园区开发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涪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涪陵高新区)、重庆白涛工业园区(以下简称白涛工业园区)、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涪陵综保区),规划年限为2024—2029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涪陵园区开发区加快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471亿元、增长6.7%,总量跃居全市区县第2;工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0%,总量跃居全市区县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位列全市区县第3、主城都市区第1。2023年园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88户,实现工业产值2304亿元。涪陵高新区拥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工业园区等12个国家级“金字招牌”。白涛工业园区先后获批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重庆市合成材料(聚酰胺与聚氨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合成材料(聚酯)特色产业建设基地。涪陵综保区成功获批重庆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重庆市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基地。

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围绕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园区开发区依托链主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加强纵向配套、横向协作,打造“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的集聚态势。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拥有华峰、万凯、建峰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194.1亿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产业集群拥有新铝时代、瑞浦兰钧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4.9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重庆正大、中粮油脂、一德粮油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43.9亿元;页岩气及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拥有中石化涪陵页岩气、通汇能源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33.7亿元;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拥有鑫源汽车、三爱海陵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84.8亿元;榨菜产业集群拥有榨菜集团、国色食品、洪丽食品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拥有太极集团、葵花药业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67.5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拥有华通电脑、特发信息光缆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68.7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拥有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03.6亿元。

新兴动能加速成长。围绕打造涪陵“1238”产业科创体系,园区开发区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重大项目清单,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入选重庆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慧谷湖科创小镇加快建设,万达薄板、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华兰生物、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5家企业获评“重庆市企业创新奖”,新动能正逐步成长为发展的新优势。截至2023年底,园区开发区共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1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16家,科技型企业375家;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建成智能工厂18个、数字化车间62个。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为园区开发区全面开放合作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园区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实现99.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417万美元,签约项目100个,协议资金637.2亿元,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开放正加速推进。

绿色发展成效初显。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成功创建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4个,涵盖新材料、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涪陵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1个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优于全市平均值。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持续叫响做亮“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深化“企业专员”全覆盖制度,对辖区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上线运行“一件事一次办”套餐80个,持续推进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建成“渝快办”涪陵专区小程序,实现企业与群众“掌上办事、指尖办事”。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帮办代办”等服务新模式,大幅缩短项目审批时限,变“企业跑腿”为“数据跑路”,逐步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园区事园区办”,进一步激发园区企业发展活力,市场主体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支持园区开发区完善标准化厂房、循环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完善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在资源要素配置、企业分类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运用。做好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建立“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的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体系,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信用承诺制”创新模式,建立“信用承诺+容缺办理”服务机制。按照“条件成熟一批、下放承接一批”原则,将行政审批权力事项逐步赋权给园区开发区。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从全球看,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业浪潮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到“硬科技”阶段,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通信、基因生命工程等新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产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重构,引领涪陵科技创新加速向培育新质生产力转化,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开放合作,推动科技招商、产学研合作、资源聚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从国内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有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配置优化,为新时期涪陵园区开发区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同时有利于涪陵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川渝共建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体系。

从重庆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涪陵“打造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定位,对涪陵园区开发区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涪陵园区开发区发挥辐射作用,强化对渝东北、渝东南的带动功能,为新时期涪陵园区开发区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涪陵落地生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国际形势与科技革命为园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少数发达国家的遏制和打压逐步加剧,新兴经济体的分流效应逐渐显现。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发展成本持续攀升,对涪陵园区开发区绿色集约高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园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更高层级上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实现园区系统变革、整体跃升,更好发挥示范、引领、支撑作用,成为新时代园区开发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园区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负增长数量达142家。化工、材料等主要产品价格走势较弱,叠加用能、物流等成本上升,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持续挤压,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增长7.1%,每百元营业成本达85.5元、较2022年同期提高1.5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3.6%,亏损面达20%、较2022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

园区开发区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较少,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基础研发领域投入缺乏,新兴产业培育还不足,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下降3.2%、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仅4.9%。制造业转型步伐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较慢,绿色化改造还需加强,能耗双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历次全会重要部署,围绕服务全市打造“两大定位”、建设“六个区”的目标,按照区委六届历次全会工作要求,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树牢亩均效益导向,加快实现由量的规模扩张向质的有效提升转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全国影响力,奋力将园区开发区打造成为全面推进涪陵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创新能力,以传统产业升级为主线,侧重研发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围绕创新链中端试验、应用环节和末端产业化环节展开创新,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化工材料等核心细分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产业引领,协调发展。加快由注重建设重点项目向更加注重打造产业生态转变,以整合技术资源为基础,集成各种产业要素,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据园区开发区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形成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从企业、产业、园区开发区三个层面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积极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和园区开发区建设模式,加速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加强合作,开放发展。坚持内引外联,以宽广的视野积极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战略建设,支持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推动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龙头带动,共享发展。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整合能力、配套集聚能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中的关键作用,着眼于园区产业链的完善,推动大企业平台化生态圈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合作、融通发展的企业生态群落。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优化、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新格局。其中,到2027年,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940亿元、19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年均增速继续保持在4%以上,涪陵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达150亿元。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工业产值达到4300亿元左右,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分别达到2150亿元左右,涪陵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达160亿元,亩均产值、税收和投资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增强,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链主”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高端创新要素加快聚集,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创新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家。涪陵经开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园区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区比重稳步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招商引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突破2500万美元。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白涛工业园区建成市级绿色园区。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

营商环境更加优越。政务、市场、法治、要素、信用等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基本实现生产经营“零干扰”、服务企业“零等待”、办事效率“零延迟”,“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叫响,营商环境质量达到重庆领先水平。

体制机制更加优化。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效率更加高效,主责主业更加聚焦,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更加灵活,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更加健全。

到2035年,园区开发区现代管理制度全面完善,建设运营效率、营商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实力达到全市园区开发区领先水平,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第三章  总体布局

聚焦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涪陵高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金属材料、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白涛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材料、能源、消费品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现代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涪陵综保区进一步提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功能。统筹规划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涪陵综保区功能布局,强化分类引导,构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格局,为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定位

按照园区开发区建设要求,发挥区位条件和基础优势,着力在更高层面上谋求自身突破和特色发展,努力打造立足成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产业创新中心。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先行地。着力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打造渝东综合服务中心。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涪陵样板。

渝东新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着力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形成涪陵“十百千”产业和经济量级,强化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在现代化渝东新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主城都市区创新创业策源地。持续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推进双创特色载体建设,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打造区域性创新辐射源与创业新高地,推动涪陵双创升级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全市重要产业科创人才高地。

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新高地。逐步突破“放管服”改革难点,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对协同创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协同创新生态链,构建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格局。

第二节  产业布局

涪陵高新区:全面增强涪陵高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成渝地区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试验地、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全市“一区”带动“两群”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电子信息3大主导产业优势能级,培育发展金属材料、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科创CBD、长江软件园和长江生命科技城等产业平台建设。到2029年,力争工业产值达到2150亿元。涪陵经开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白涛工业园区:全面推进白涛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围绕材料、能源、消费品3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放大特色优势,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化工材料、冶金材料、绿色建材、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材料产业;依托页岩气、LNG、电池配套原料基础,巩固提升能源产业;围绕健康食品、高端纺织等领域,培育壮大消费品产业。依托临港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到2029年,力争工业产值达到2150亿元。

涪陵综保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物流交通条件,以促进涪陵综保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功能,全力打造总部结算、灵活用工、国际贸易物流、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五大产业示范园。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冷链物流、总部结算三大特色新兴业态发展,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深化区域联动和跨区域协作,努力将涪陵综保区建设成为重庆市新时期开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到2029年,力争进出口总额达160亿元。

第三节 功能优化

深化区域功能结构。进一步优化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涪陵综保区主要功能定位。涪陵高新区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将涪陵高新区建设成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地。白涛工业园区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加快汇聚工业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加快推动蝶变跃升,努力将白涛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涪陵综保区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与贸易方式,推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引进更多外向型重大项目和高端资源要素,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由单一加工制造基地向多元功能区转变。

推进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支持,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和外部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国有平台公司综合实力,提升平台公司发债能力,联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反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发挥特许经营权政策优势,加快园区道路、供气、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各大产业基地道路设施;优先安排通往各大产业基地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化变革,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快5G、千兆光纤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布局行业专用边缘数据中心,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园区开发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为企业及时提供有关行业动态、产业政策、融资需求、环保及安全生产指引、技术标准等信息,提升项目合作、供需匹配、交易服务、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服务水平,提升园区开发区在招引项目、吸引投资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深化“亩均效益”改革,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探索“工业上楼”模式,做强“涪陵制造”品牌,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质效水平。

第四章  立足特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构建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立足涪陵产业基础,突出园区开发区特色,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向高端、技术向高新、产品向高质迈进,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提升园区开发区产业发展能级。

第一节  涪陵高新区

涪陵高新区大力发展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摩托车、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以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为重点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PCB、特种光电缆、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智能终端等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发展金属材料、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打造成渝地区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和全市“一区”带动“两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摩托车、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关键技术产品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建设成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积极引育动力电池企业,促进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产品开发,推动CTP(电芯直接封装)等技术研发应用,打造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产业链,发展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体系。加快电池级磷酸铁锂、高纯陶瓷电容等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重点引进锂电材料和系统制造企业,培育高强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动力电池生产链。支持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轻量化车身盖板、合金类压铸件、镁合金汽车零部件、高强钢轮毂等产品。汽车电子领域积极布局车载电子装置、ECU(电子控制单元)、车载传感器等汽车电子元器件。

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发展纯电动、混合电动、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以构建完整产业链为主线,发挥整车企业带动效应,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聚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齐产业链上下游短板,提升整车高性能模块化集成制造能力。引育一批高端电机电控、车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智能化电池管理、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布局完善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服务模式。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以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检测验证、示范应用与生产配套等体系为目标,以整车制造企业为引领,加快引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技术配套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与整车企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大数据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精度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线控底盘、智能驾驶舱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水平。谋划建设基于5G的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涪陵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辆和设备研发测试。

(二)汽车及智能装备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瞄准汽车整车制造,依托华晨鑫源、盛时达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中高端整车制造,重点布局10万元及以上轿车、SUV(多功能运动车)和MPV(多用途汽车)等乘用车产品,以及物流快递车等商用车产品。推动现有整车企业加强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高效内燃发动机、碰撞安全、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技术研发,提升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档次。积极引进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领军企业和产业化项目,聚焦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制造,推动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摩托车。顺应国家鼓励新能源交通工具发展趋势,培育发展智能化、换电标准化新能源摩托车整车,探索发展中短途智慧出行新业态。重点引进中置电机、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车架、塑件、调速器等基础零部件,提升智能技术、电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研发能力。

能源装备。聚焦智能电网建设,推动变压器企业加强在线检测、数字仿真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智能配电设备等新产品。依托区域页岩气资源开发,布局发展气井口装置、仪器仪表、钻井辅助设备等装备制造,培育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引育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分布式能源装备。

节能环保装备。把握装备制造绿色化发展趋势,积极布局高效节能电机等通用节能装备。面向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固废处置,加快布局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废处理装备等环保装备,配套发展环境污染处理药剂和材料制造。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引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重点企业。

二、创新发展现代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生物技术产业,聚焦常见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以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为研发创新主要方向,支持现代生物药企丰富药品结构,利用涪陵化工产品原料优势,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延伸发展智能监测检测、医疗耗材等新兴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现代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现代中药。着力培育金荞麦、前胡、紫苏等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逐步建立“互联网+中药材”种养平台,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质量可溯源的中药材数据库,加快中药材标准制定及检测平台建设。开展面向心脑血管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临床用药需求较大的慢性病中医药新产品开发,推动传统经典名方二次开发,提升中药生产加工智能化水平。围绕提升药材供应链体系质量,支持中药企业建设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生物技术药。发展面向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需求较大的生物技术类药物。发挥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水平,加快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品生产,丰富现有血浆制品产业结构,加快血液制品注册申报,推动血液制品精细化、智能化生产。

特色原料药。发挥涪陵本地化工产品原料优势,开发可药用页岩气天然化工产品,生产特色原料药。以市场相对稀缺、技术难度较高的化学药为导向,研发和引进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类高端化学仿制药及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物。加快“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构建从起始物料-高难度中间体-特色原料药—制剂全链条生产平台。顺应化学药清洁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原料药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绿色化生产水平。

医疗器械。抢抓医疗与5G、AI等技术快速融合机遇,布局发展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医疗器械。面向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即时检测设备、高通量测序仪等体外诊断产品及配套检测试剂。积极引育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骨科材料、创伤护理、感控设备及耗材等手术器械生产项目,培育发展骨科、心脑血管、微创介入与植入等耗材产品。

三、开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巩固提升特种光电缆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发展PCB、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特种光电缆。重点发展矿物质绝缘防火电缆、柔性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特种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规范发展3kV以下低压电缆及附件,提档升级6kV-35kV中压电缆及附件,积极布局110kV以上高压及超高压电力电缆及附件。把握5G基站等新基建建设机遇,提升发展层绞式光缆,探索布局光纤适配器、光纤配线箱,以及超高速、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光纤高分子材料及预制棒等。

PCB。发挥涪陵本土新材料产业优势,加强铜箔、树脂、覆铜板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做强HDI电路板主业,以高纯度、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电路板为导向,积极引育关键技术企业,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探索布局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IC封装基板、柔性电路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PCB产业集聚发展。

半导体。培育壮大芯片设计企业,完善芯片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聚焦半导体芯片生产环节,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应用需求,引育一批硅晶片、靶材、基材、光刻胶、专用气体等关键核心材料及器件生产企业。围绕化合物半导体及功率半导体生产方向,加快建设重庆市半导体产业园。

新型显示。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小间距LED和Mini LED显示,向上游延伸材料、封装、LED芯片等核心配套产业,探索发展电子纸显示、OLED、Micro LED、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领域。同步推进超高清内容建设,构建“硬件+软件+内容”产业生态。面向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柔性面板需求,积极引育新一代触屏显示一体化产品项目。

新型电子元器件。面向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重要应用领域,着力引进培育阻容感类元件、频率元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及模块、电子防护器件等电子类元器件,控制继电器、开关按钮、节能微特电机等机电类元器件,以及敏感元件、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电声器件等传感类元器件。

新型智能终端。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面向行业智能化、交互式应用需求,积极布局智能家电、家用安防、能源管理、环境控制等智能家居产品。结合涪陵本地文创产业IP,积极引育硬件生产企业,大力开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AR/MR头显等智能穿戴产品。

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金属材料。优化高精度轧制、智能化热处理、全流程质量管控等工艺技术,提高薄板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高品质“锌铝镁”镀锌板和高强度工业建筑型材等新品开发,推进全智能化热轧项目建设。积极引育优特钢、不锈钢板带卷、流体焊管等项目。

数字经济。发挥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优势,加快布局涪陵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运用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建设关键行业、重点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应用,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探索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强化数字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建设,推动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娱乐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积极引育动漫游戏、数字影音、VR/AR/MR体验、全息展览等新业态,积极承接科技会展、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会展等会展服务,培育一批数字化文化创意企业。依托互爱科技孵化产业园,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和孵化功能,完善互联网+产业软件研发、市场推广运营、游戏测评发行和电子竞技全产业链条。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工业设计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融合。

检验检测。面向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能力建设,引进和打造一批分析、测试、计量、检验企业,加快产业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推进特色中药材标准制定及检测平台、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生物医药中试生产服务平台、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建设。支持检验检测机构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探索发展视觉设计、激光、太赫兹等检测方式,推动向云检测、智慧检测、一站式服务、快检服务等服务模式转型。

榨菜。加快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攀华西南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发挥“涪陵榨菜”“Fuling Zhaca”等国际注册商标优势,组建榨菜海外市场联合体,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着力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推动涪陵榨菜提质增效,加强未来食品、大健康食品等产品研发,丰富产品种类,提升附加值,拓展手工榨菜、胭脂萝卜、川式调味酱等领域。加强榨菜文化研究,开发榨菜文旅融合产品,持续提升涪陵榨菜品牌影响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广应用榨菜废水低成本处理工艺。

烟草制品。重点提升烟叶质量和加工工艺,推进中式卷烟产品精益研发,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努力将“天子”打造为全国一类品牌,推动烟草制品“小而精、优而强”。整合智能化烘烤技术,积极开展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燃煤烘烤技术研究,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推进节能低碳烘烤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实施烘烤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加大天然气、电能、生物质颗粒等替代燃煤烘烤技术推广。

第二节  白涛工业园区

白涛工业园重点发展以化工和冶金为主导的材料产业,巩固提升页岩气、LNG、电池配套原料等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健康食品、高端纺织等消费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打造千亿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材料产业园。

一、科创赋能材料产业

持续壮大化工材料产业、推动聚氨酯、聚酰胺、聚酯产业链延伸发展,巩固提升铝合金、铁合金、棕刚玉等冶金材料,推动建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布局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27年,力争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化工材料。做大做强优势合成材料产业链,推动聚氨酯、聚酰胺、聚酯产业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完善聚氨酯上游原材料供给,补强聚氨酯产业链助剂、HDI异氰酸酯环节,拓展聚氨酯下游泡沫、弹性体等应用领域。补齐聚酰胺产业链下游应用环节,大力招引细长和超细长丝制造、高端PA66纺织和改性PA66工程塑料项目。做优聚酯产业规模,着力扩展聚酯薄膜等高成长性应用领域,招引中游薄膜级聚酯切片、PBT、PBAT等下游柔性显示用、触摸屏用高端光学级聚酯基膜等领域重点项目,深化与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积极布局生物基化学品制造,主动切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新赛道。围绕配套全市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依托氯碱化工、磷化工、氟化工基础,瞄准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和化学助剂等精细化工领域深耕细作,积极培育新兴增长点。

冶金材料。推动冶金材料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提质升级轻合金材料产业,充分发挥铝液原料直供优势,推动电解铝绿色生产,稳步扩大再生铝产能,壮大铝热传输材料、铝合金压铸件、新能源电池托盘、铝合金车厢、建筑铝型材等下游精深加工产业规模,积极引进铝箔材、铝镁合金等项目。引进发展高档特种铜箔、高性能覆铜板、高端裸铜丝等铜基新材料项目。巩固壮大铁合金产业,强化煤气、余热蒸汽、硅锰渣等资源综合利用,做优做精锰系铁合金,打造全球最大铁合金生产基地。推进棕刚玉产业向下游拓展,延伸发展硬度大、耐磨性好、强度高的高档磨料和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耐火材料。

绿色建材。重点推动干法水泥窑替代燃料等技术研发,发展新型水泥产品和高强度混凝土。推进建材产业绿色化发展,推动硅锰渣、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在建材领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部品部件生产、机电管线集成、工业化装修等产业,推进智能制造广泛应用,构建名企汇集、上下贯通、集约集聚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

新材料。瞄准新领域、新赛道,积极谋划布局生物基化学品、特种橡胶、膜材料等先进化工材料,钛合金、镁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材料产业项目。

二、巩固提升能源产业

以白涛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高效利用,培育发展页岩气、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页岩气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能源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传统能源。大力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推动火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鼓励火电企业创建“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积极推进灵活性改造,提升火电灵活调节能力和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健全电网体系,建设受端电网配套工程,争取新增三峡电入渝涪陵分配量,扩大黔电入涪、疆电入涪量。完善天然气输配气管网,增强天然气输配调峰能力。

页岩气。推进焦石坝、江东区块立体开发调整和老井重复压裂,保障页岩气持续稳产、上产。推进与四川长宁—威远、泸州、达州等地页岩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战略互动,深化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共同打造中国“气大庆”。持续提升页岩气本地加工转化率,实施页岩气制乙二醇、乙炔等项目,保障聚酯、聚氨酯等高端合成材料原料供给,布局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利用LNG尾气资源,发展高纯氦气项目。

新能源。积极引育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氢储运技术装备领域企业,布局发展制氢装置、氢气充装站等设施,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场景。充分利用基础化工材料优势,主动切入电池上游配套主材制造,围绕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

三、培育壮大消费品产业

促进粮油加工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拓展高端纺织品领域。到2027年,力争消费品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健康食品。聚焦粮油加工、饮料等食品领域,推进产品向绿色营养健康食品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依托新涪食品、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推动饲料加工产业快速扩张,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扩量。加快发展粮油加工、饮料、啤酒等领域,提升特色食品区域影响力。依托涪陵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榨菜等绿色有机食品、休闲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坚持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发展方向,围绕植物蛋白及食用油精炼深加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生产高品质植物蛋白、天然植物油、食用油、膨化蛋白粉等产品。

高端纺织。发挥高端合成材料产业优势,延伸布局中高档化纤、纺织产业链,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差别化纤维高档服装和装饰用纺织面料。加强汽车、电子、医药等行业协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汽车滤清器、空气净化器、吸尘器、净水器等用途非织造过滤材料的开发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健康、康复保健、老年易护理等功能性医疗用纺织品。

日用化妆品。顺应美妆消费持续升级趋势,高标准规划布局美妆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功能性护肤品、彩妆及复合化妆品。发挥现代中药产业基础优势,培育以中药配方为主的国妆产品。支持现有日化企业丰富品种,开发健康安全、功能多样的洗护洗漱产品。

智能注塑。围绕汽车、建筑、家用电器、食品、医药等领域,提高塑料配件制品配套规模,适应终端产品需求,加强轻量化方向研究,扩大功能性塑料颗粒使用范围,进一步提升多样性塑料制品供应能力。

绿色包装。重点发展水果无菌包装及罐装,低克重、高强度、轻量化的高档纸箱、纸盒,电化铝烫印箔等产品。加快研发新型纸容器、彩色印刷纸箱、模切成型纸箱等中高端包装产品。积极发展可降解包装袋、生物基材料包装袋、无胶带纸箱等绿色包装。

四、大力发展临港特色产业

依托临港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到2027年,力争临港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仓储物流。依托港口、铁路等交通优势,围绕运输、仓储展销、配送、信息交易、装卸搬运、包装与流通加工等重点领域,通过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短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构建现代物流产业生态。重点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和区域分拨配送组织能力,开展物流和大宗商贸交易等信息服务,完善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配套服务,实现物流各环节高效衔接,快速提升现代物流产业综合竞争力。

汽车零部件。推动汽车零部件补链强链,巩固汽车铝轮毂、车用饰品、车用结构件等产业基础,发挥轻合金材料产业优势,积极引进镁铝合金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气化部件等高附加值项目,不断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第三节  涪陵综保区

涪陵综保区优先发展食品粮油、生命健康等保税加工功能,加快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医药冷链物流等保税物流功能,提升跨境电商、总部结算等保税服务功能,全面服务涪陵开放发展。

一、优先发展保税加工功能

围绕食品粮油、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开展食品和粮油,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保税加工,促进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建设重庆重要的食品医药进出口加工基地。到202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35亿元。

食品粮油保税加工。重点发展本地榨菜、水果、猪肉和调味品等出口加工(非发酵工艺),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牛羊肉、水产品、乳制品等进口加工(非发酵工艺),培育发展以东南亚进口水果为原料的果汁和水果休闲食品加工(非发酵工艺)。重点开展以大豆、油菜籽等需大量进口食用油籽为原料的植物油加工,积极发展葵花籽油、亚麻籽油、橄榄油和椰子油等高端油脂加工。

生命健康产业保税加工。针对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等产品大量进口需求,重点发展抗感染、抗肿瘤和治疗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

二、加快完善保税物流功能

围绕食品生鲜、医药等产品进出口需求,重点规划布局冷藏库、恒温库、冷冻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到2027年,物流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25亿元。

食品冷链物流。重点发展果蔬、肉类、水产三大领域产品冷链服务,推动以涪陵榨菜为代表的本地产品出口,加大东南亚果蔬生鲜和水产进口,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肉类产品进口。依托跨境电商发展,加快提升涪陵综保区冷链物流运输、仓储、检验检疫等功能。

医药冷链物流。围绕涪陵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医药研发生产的关键原料和试剂等进口冷链服务,鼓励本地医药产品出口,重点发展中成药、生物制药、医药试剂等领域冷链物流,加快形成全程温控、标准规范、运行高效、安全绿色的医药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积极提升保税服务功能

集聚一批跨境电商、总部结算等服务贸易企业,积极发展保税研发、融资租赁、检测维修等保税服务新业态。

跨境电商。面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需求,重点发展以“安全防护”“五金工具”为代表的满足企业长尾非标类采购需求工业用品,和MRO产品(非生产原料性质工业用品)跨境出口电商。面向国内生活品质提升需求,大力发展生鲜、母婴用品、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领域跨境进口电商。积极发展食品、水果、医药、3C数码等产品跨境出口电商。

总部结算。重点面向榨菜集团、太极集团、川东船舶重工为代表的涉外企业,引导鼓励在涪陵综保区成立国际业务结算总部,加快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充分发挥涪陵综保区税收和外汇政策优势,面向“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新欧班列等,招引南亚、东南亚、欧洲国家企业及国内相关企业。积极引育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领域企业,提升税收、外汇结算服务效能。

第五章  科创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第一节  推动园区开发区数字化变革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数字化装备普及”行动,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进生产制造系统智能化、柔性化改造。部署打造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配置管理(SCM)等系统,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积极培育“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能源、材料、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依托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机构,着力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和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能力,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数字化交付、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溯源和防窜打假等功能应用,满足制造企业产品改进、预测性维护和精准管理等需求。

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平台。围绕数字游戏、网络直播、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孵化培育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加快引育数字经济领域孵化载体,集聚优质资源,面向初创企业开展产业链对接、研发平台共享、金融支持等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导向,着力构建“1238”产业科创体系,深入实施“345”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超过220户、740户,实现科创投入、科创产业、科创平台、科创企业、科创人才、科创生态“六个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实施一批战略目标明确、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跟踪服务,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国家、重庆市、涪陵区资金支持、项目管理、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研发投入等优惠政策,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节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

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平台优势,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建设涪陵高新区“智慧大脑”,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政务、交通、应急、综合治理等领域数字化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科技园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等模式在涪陵高新区建设一批合作园区。

布局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聚焦园区开发区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引导园区开发区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快科创CBD建设、提质打造涪陵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长江软件园、长江生命科技城。稳步推进慧谷湖科创小镇、太极创新中心、重庆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长江科创学院建设,加快创建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

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支持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等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和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推动园区开发区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技术转移中心,培育壮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技术转移、技术成果交易、专利服务、知识产权运营等服务能力。

第四节  集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加快汇聚创新人才。以“高精尖”为导向,加快引育科创人才,针对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引进一批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高级研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家。支持园区开发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提升人才政策竞争优势。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弘扬科学家精神,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鼓励冒险、宽待失败、乐于合作、公平竞争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六章  扩大开放,培育国内外合作新优势

第一节  提质升级开放平台

加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做实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涪陵联动创新区,积极承接自贸区投资贸易、金融改革等创新政策,联动吸引开放要素集聚。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发展经验,承接东部地区外商制造业产业转移,引进和承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市场主体服务机制和外贸外资企业联席会议制度。

高品质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和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助推涪陵加快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和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全力推动国市级平台建设,打造综合性国市级创新开放平台。高质量发展涪陵综保区,提质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涪陵产业园,持续打造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汽车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建设基地等。依托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提质建设船舶海工、榨菜两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挥开放转型升级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提升现代产业开放水平。开放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充分利用涪陵综保区等国际物流发展平台,打造区域国际冷链物流运营基地。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口岸服务功能,拓展自用集装箱运输、跨境班列、卡车班列等专用通道业务,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新型开放主体,鼓励企业设立独立贸易公司开展国际推广运营,搭建国际营销平台,扩大产品出口规模。

探索国际化招商引资。树牢招商“一盘棋”理念,统筹招引与服务、落地与培育、存量与增量、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国际化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拓宽国际化招商引资渠道,瞄准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着力引进创新型龙头企业和基地型、总部型项目。

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园区开发区自主品牌影响力,培育和集聚一批外贸经营主体,扩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现代医药、能源等优势产品出口,提升外贸质量效益和产品国际竞争力。谋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联动发展。

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等领域国际化战略,参与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业务,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运营效能和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拉美地区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第三节  提升区域协作能力

深化成渝地区合作共赢。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与四川相关城市(区县)各领域协同、全方位合作,加快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推动与川渝相关地区在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一区两群联结枢纽”总目标,紧扣“米”字型铁路网、“三环十四射”高速公路网、“1+3+N”现代港口水运网、军民合用空运网总体架构,加快构建起东西南北四向连通、铁公水空齐头并进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强化园区开发区联动发展。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建立与川渝园区开发区产业协作配套机制,积极参与成渝地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与四川相关地区园区开发区融合发展,通过“飞地建园”等方式,共建川渝非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与川渝园区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

加强园区开发区省际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与东部沿海省市合作,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方式。依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利用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立健全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机制,吸引一批外迁企业入驻。扩大与云南、贵州、陕西等周边省(市)合作,依托园区开发区打造省际合作平台。

第七章  低碳转型,夯实绿色发展底色

第一节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园区开发区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园区开发区产业耦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争创国家级和市级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园区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生态发展指标全面达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求。

加强资源集约化管理。深入推进园区开发区高耗能高耗水行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能效和水效对标达标。改善园区开发区能源使用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适当规划建设天然气、生活垃圾、生物质等热电联产项目,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加快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充电桩、综合能源供应服务站等项目和配套工程建设,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应用,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第二节  加快建设绿色园区

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园区开发区重点领域和行业合理确定碳达峰目标,深入贯彻全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和碳中和规划。探索建立碳达峰倒逼机制和碳排放“双控”制度,推动园区开发区高碳产业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查和监测试点,依托能源大数据,把企业生产经营用电、用气、用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建立可测算、可分析、可追溯的排放数据库。

高标准建设绿色工厂。全面布局绿色建筑,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绿色生态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打造一批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的绿色工厂。

全面提升园区环境水平。以环境卫生、市政设施为重点,推进园区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园区开发区环境和风貌长效管控机制。重点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处理全覆盖。提升园区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推进园区开发区绿道串联成网,建设公共绿地、滨水景观、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提高园区开发区道路、公共建筑、居民住宅、企业厂区等绿化水平。

第三节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园区污染物防治。深化落实园区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强化环评结果在空间布局、总量管控、环境准入等方面的运用。加强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相符性、协调性分析,在园区开发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过程中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园区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污水纳管改造,加快实现“污水零直排”。加强企业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以化工等行业废气排放为重点,推进企业提标改造,实现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固体废弃物及垃圾中转或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固废资源化规范化处置。

完善风险防治应急体系。提升园区开发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防灾指挥系统、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生命线工程、应急救灾物资等综合防灾应急保障系统。加快完善园区开发区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快速响应、综合救援、安全保障、专业指导等能力。推进海绵型园区建设,科学布局排水管网,建立雨污分流排水机制,推行下沉式绿地,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提质升级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消防设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机制。

落实安全生产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对有较大及以上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情形的,按规定实行一票否决。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园区开发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从严从实加强安全防范,坚决遏制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加强园区开发区电油气供应和通信保障,做好设备巡检维护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重要基础设施平稳运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两单两卡”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严格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八章  创新模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第一节  深化政银企合作机制

健全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对接合作机制,定期组织政银企专题调度会,深入园区、企业举办银企融资对接活动,针对性解决制造业融资难题。用好“长江绿融通”“长江渝融通”等平台,完善制造业企业(项目)融资需求白名单推送机制,定期收集整理制造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一项一策”组织精准对接落实。统筹用好各类贷款风险资金池,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发特色信贷产品及服务,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积极性。

第二节  推进市场化转型发展

发挥企业主体功能作用,利用涪陵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聚焦产城融合、企业服务等功能,创新市场化发展模式,全力培育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围绕战略重构、资产重组、业务重塑,推进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加速向产业投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转型。积极推进“去行政化”,巩固政企分离改革成果,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推进运营公司债务减规模,创新运营公司投融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管控,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争取打造一批信用评级3A级国有公司。

第三节  强化上市服务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梯队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做大做强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形成“培育一批、股改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企业上市发展格局。采取“一企一事一议”方式帮助企业协调上市访谈、合规性证明开具、IPO绿色通道、战略股权融资等问题,推动园区开发区管委会与市、区金融管理部门协调配合,“一门式”协助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政府“多服务”、企业“少跑腿”。

第四节  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做强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以区级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为主体,推进国有担保资源合并重组,增强融资担保服务能力。健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推动融资担保机构深度融入“国-市-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积极参与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风控、信息整合共享、数字分析决策等能力。拓宽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增强小微、“三农”经营主体融资获得感。健全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机制,搭建完善直担机构、再担机构、国担基金、银行4︰2︰2︰2风险分担机制,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贷款获得率。

第九章  夯实基础,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第一节  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依托重点项目招商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以“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方案、一个专班、一个特色园区、一个智库支撑、一个责任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招商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园区间联动配合,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落实招商工作主体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园区招商任务,完善招商激励机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产业政策与公平竞争政策协同,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加强招商评估,探索制定科学管用的招商绩效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园区招商引资水平。

第二节  深化精准招商集群招商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招商引资重点,深化精准招商和集群招商,围绕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补齐创新链、增强人才链、优化供应链、强化生态链,着力引龙头、聚配套、建生态,持续推进央企入涪、民企入涪、外企入涪、涪商归涪,实施龙头招商、强身招商、独角兽招商、瞪羚招商、育苗招商五项工程。推进平台招商工作,创新招商聚才引资模式,创建招商引才联盟,强化资本招商,支持采用基金跟投、增资扩股等方式筛选引进优质项目。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强化各类合作方沟通交流,高标准举办系列招商投资促进推介活动,积极引进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第三节  完善招商项目落地机制

落实成渝地区协同招商机制,推动与川渝相关地区协同招商,合作开展政策对比和产业研究。实施招商引资服务提升工程,联动打造特色园区开发区,完善项目承接载体,主动靠前服务,为项目落地见效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完善融资渠道,加强跟踪督促,落实项目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项目调度和服务工作。用好重点项目招商工作专班等机制,针对招商引资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能耗指标、土地、能源、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切实推动招商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落实平台支撑,以大数据智能化赋能招商工作,整合多维信息打造招商引资大数据平台,为招商项目研判、机遇抓取、接洽商谈、跟踪服务、项目调度、绩效评价等提供助力,持续优化园区招商引资环境。

第十章  深化改革,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园区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园区开发区与行政区关系,合理确定政府与园区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责边界,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功能定位,突出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主责主业,加快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镇街开展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园区开发区管理机构经济管理、发展规划、协调服务、招商引资等职能,提高园区开发区管理效能,统筹园区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进一步提升管委会“大部门、扁平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  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

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支持园区开发区探索“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合理划分园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公司权责关系,支持园区开发区改组、组建、引进专业运营公司或服务公司,承担产业培育、运营、专业化服务,与管委会实行政企分开、管运分开。探索推动重点企业对园区实行整体化建设运营或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

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园区开发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存量资产盘活,进一步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鼓励重点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积极推动开发运营公司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

第三节  优化人才工作机制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机构人事改革,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逐步推进领导班子任期制。创新人员管理方式,探索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等管理制度,建立以员额总控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员管理制度。放宽园区开发区用人自主权,支持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

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在严格执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制定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内部分配激励办法,突出业绩导向,建立与岗位职责相统一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基础绩效奖励部分和超额绩效实行总量管理、自主分配”的规定,内部分配不得根据岗位设定分配系数等直接与岗位等级挂钩。针对急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和团队,探索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同步建立薪酬约束机制,对工作成绩不理想、成果未达到预期的相应扣减发放水平。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办法发放绩效工资的工作人员,不再执行基础绩效固定部分,不再参与基础绩效奖励部分和超额绩效分配。

第四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政策集成优势。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重点领域开放,放宽外资准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和变更备案管理服务,减少门槛、消减障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的行业领域。探索实行统一区域评估,区域内投资项目共享使用区域评估报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政策兑现流程,打通惠企政策从部门到企业的绿色通道。建立园区开发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园区开发区市场主体守信联合激励措施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让优质企业享受到好的政策,违法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探索推行市场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市场主体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健全完善园区开发区管理容错机制,为新业态创造发展空间。

全面开展简政放权。落实常态化“三服务”机制,搭建政商沟通和企业诉求反映、办理、反馈平台。凡园区开发区有需求且有承接能力的区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权力下放、权责一致、承接有力、监管到位”原则,以直接下放、授权或委托形式,依法有序向园区开发区下放。健全完善园区开发区权责清单,实行清单动态管理。深化园区开发区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手续,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加强园区开发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加快实现“办事不出园”。

第五节  树牢亩均效益导向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参评企业名录及用地数据库。推广应用“提升亩均效益十五法”,加速处置闲置工业用地。建立健全涪陵区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统筹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综合评价。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坚持结果导向、分类管理原则,注重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在资源要素配置、企业分类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运用。实施低效用地改造、能源要素保障、企业分类帮扶、重大项目资金配套等差别化政策,建立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结果导向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综合评价高的优质企业集聚,规范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

深化标准地改革。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完善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管理制度,配套完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分行业分区域明确新增工业用地投资产出、税收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占比等准入标准。

第十一章  党建统领,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组建园区开发区发展工作专班,加强对涪陵园区开发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推进园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涪陵园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研究制定园区开发区建设发展重大政策,强化重大事项、重点任务的统一调度。各园区开发区管理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创新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实施。

第二节  完善规划落实体系

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结合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市级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的指导约束,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目标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提升园区开发区规划水平,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规划约束,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健全园区开发区统计制度体系。

第三节  健全科学考评机制

落实全市园区开发区考核评价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联动亩均效益评价与“标准地”改革,推进资源要素区域差别化配置,引导园区开发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强全方位监督管理,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规划宣传,增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详细内容
(来源:涪陵区政府网)
往期推荐
01

涪陵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坚定信心 用好政策 干字当头 争先进位 努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挑大梁作贡献

02

浙涪对口支援这一年

03

涪陵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冬春安全烤火取暖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新闻发布会

编辑:蒋   莹 | 校对:张小月
责编:刘继柱 | 审核:晏   伟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由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涪陵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区领导重要政务活动信息,以及与涪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