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足跟痛发病以肝肾渐亏、气血不足为根本,以外感风寒湿邪、气滞血瘀、外伤劳损为诱因,导致经脉痹阻,气血凝滞,筋骨失养,发为本病。正确养护足跟,不妨试试以下8个小招。
适度运动
不要让足跟过度疲劳或受到外力侵袭,每天适度户外运动,步行、慢跑时尽量选择健身步道。
过度锻炼会损伤跖筋膜,加重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
锻炼后如出现足跟痛,应及时调整运动量,适当休息3~5天,防止进入“越痛越走”误区。
自我拉伸
勤做足底筋膜拉伸,将足趾前部蹬住床头或用手施加阻力,做脚趾缓缓背屈(伸展)动作。
此法可改善足底跖筋膜张力,加强抗劳损功能,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每次做15~20个,每日做2~3次。
不要跺脚
随年龄增长,跟骨老化、长骨刺难以避免,但大多老年人都可与骨刺“和平共处”。
如采用跺脚跟、踩碎石、养生锤敲打等过激的“土办法”试图消掉骨刺,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加剧局部炎症水肿,使疼痛加重。
减少承重
《素问·宣明五气》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足部承受着人体大部分重量,体重大、常负重、久站、穿硬底鞋等因素,均可造成足跟承受压力过大,跖筋膜损伤水肿,所以应注意改变这些生活方式。
防寒保暖
不论在户外或室内,都应注意防止足踝裸露,以免风、寒、湿邪侵袭,阻遏经络,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诱发或加重病情。
食疗调补
饮食上,可经常吃点高钙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
此季节不妨多吃点羊肉,喝点羊骨汤,还可配合人参、鹿茸、山药、肉苁蓉、枸杞、核桃、栗子、海参等同食。
中药浴足
取当归、威灵仙各10克,醋乳香、醋没药各8克,制川乌3克,加水1500~2000毫升,煎煮10~15分钟,倒入盆中泡足。
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功效。
足部按摩
选取穴位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悬钟(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涌泉(在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内庭(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阿是穴(足部压痛点)等。每穴按揉2~3分钟,每日1~2次。可起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
END
往期回顾
NO.1
01
02
03
04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