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地、傲地兄弟是藏王赤热巴巾派来安多地区征税的大臣噶·益西达吉长子的一系,二人出生于四川若尔盖叫浪道(作格浪哇)的地方。他俩聪明睿智,“些”在藏语里是智慧、聪明的意思,“傲”有坚韧、锋利的含意。
随着噶氏家族势力的壮大和一些地方势力的出现,在上下作格地方(今四川省若尔盖和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方)形成了很多势力相当、大小不同的部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宜于发展畜牧业的上下作格,由于受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争夺草场的部落之争此起彼伏,部落之间的互相侵吞和掠夺时有发生。时势所迫,些、傲兄弟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想借父辈在当地的影响和势力从长计议,认为仅靠单一的畜牧业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决定率领部众另图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些、傲兄弟率领家室部众,重辎乏马踏上了寻找发展农业沃土的征程。当他们历经艰险走出草地,来到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内部发生了分歧。部分人提议沿白龙江直下入住迭部沟,再图发展,而些地兄弟认为迭部沟气候温和,但山大沟深,森林覆盖面积太大,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很少。这样,在热东巴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些地兄弟率愿从者沿草地继续前进,其他人则顺白龙江上游进入迭部沟。
随些地兄弟的这一部分,很快到了作格曼玛(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美武、美仁一带)。这儿地广人稀,水草丰盛,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因此又有一部分人动摇了,认为为寻找一块发展农业的地方,奔波千里,如今还不知边际,不如在此定居下来,以牧为生,相传有五个小部落留了下来。途中的两次分裂也未影响些地兄弟发展农业的决心,他们径直向东迁移,初到洮州境内的达高坡暂时定居下来。此时他们的财力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已经消耗得近于枯竭。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是很艰难的。他们用松枝搭成窝棚,拓荒种地,经营农业。根据后来一些文献的记载,这时已不是土司的传说时代了,约到了元朝中晚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些地的苦心经营,他在当地的影响已经很大,加之他是藏王大臣的后裔和具有聪明的才智,受到当地汉藏群众的拥戴。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他始兴土木,在达高坡附近修城筑堡,估计在此居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对于在达高坡住窝棚的这段历史,后来的历代土司都把它作为一种传统,在每年的除夕都要在衙门大堂前搭一个松棚,以示纪念先辈创业的艰辛,并以此来教育后代。
达高坡山高地凉,地域狭窄。兄弟二人仍觉得不太理想,再作计议继续向南迁居,又到了雷马沟。这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于是作长远打算,准备于此再创业绩。
些地他们辗转千里,在达高坡没有立稳脚跟,又因发展的需要,南迁到雷马沟,其中的契机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1253年一1295年间,还在达高坡居住时(1253年是八思巴去京的一年,1295年是卓尼寺吉祥集密殿等竣工、开光的一年),些地得知在不远的洮河岸边有座佛教寺院,寺院的主持是西藏萨迦八思巴大师的随行格西(此时可能是他的传承弟子),因此该寺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时萨迦和噶玛噶举是藏族地区两个有势力的喇嘛教派。这两个教派的领袖八思巴和噶玛拔希于1253年同时被忽必烈召见。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给他象征权力的玉印。随之元世祖忽必烈把卫藏十三万户贡赋封赐给八思巴,作为“供养”
萨迦派在政治、宗教等方面不仅在整个西藏地区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且在上自中央王朝、下至地方政府和宗教团体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因此,以萨迦派格西为主持的卓尼寺院,在当地政教界有很高的地位,并受到地方势力的青睐。这时的些地“着藏簇”部落(《明实录》称卓尼土司世祖些地属部为着藏簇)已基本恢复了迁徙途中挫伤的元气,且在当地已有很高的威信。然而,当时的洮州番部林立,具影响者就有18部之多。况且迭部只一山之隔,迭番骁勇顽强,各部落之间的相互骚扰时有发生,存在着部落之间互相吞并的危险,与地方政府也时常发生冲突。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不仅要发展生产,扩充势力,同时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统治和统一人们思想的精神武器。因此,些地慕名前去寺院朝拜了萨迦派格西。格西询问了他来卓尼的目的及途中的遭遇,些地回答:“我来统治藏地,途中遇见大水的洪峰。”些地言简意赅的回答,既说明了他的目的,也显示了他的魄力,同时用“遇见洪峰”含蓄比喻所处的时势,暗示若要发展,必须迎合和赶上时代的潮流。当时,萨迦派引领整个藏区的政治、宗教,所以藏区各地方首领和寺庙集团都有依附萨迦派的一种趋势。元朝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西藏、统一全国的目的,也放弃了本民族古老的萨满教,在全国上下倡导和扶植佛教,要使人们在思想意识上高度一致,以配合其战略行动。
些地对当时时局的认识是清楚的。要使自己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达到各部落之间的统一,实现统领这一带藏族的目的,只有经济上的优势和政治上的权力是不够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根据当时的时局,也只有依靠宗教。何况,卓尼寺的主持正是在西藏政教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萨迦派格西。朝拜他,与其建立关系,才能赢得宗教上层人士的信赖,在宗教界占一席地位,扩大自己在政界的影响。
萨迦派的格西听了些地的讲述后,赞赏他的坚强意志,感叹他的艰难历程。最后格西似有所悟地说:“噢,你的后辈定像贡噶河(印度西部的恒河)一样源源不断,子孙旺盛,庶民会不断增加。从今以后,你就是藏人的首领和寺院的施主。”
从此,人们称些地为卓尼头人,他在当地政教各界的声誉就更大了。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权力和地位,统一当地部落还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他不仅需要安定地方,同时还帮助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事务。因他是地方首领,有时中央和地方不得不采取“以本土之人司本土之事”的措施。于是他就有了跻身政界甚至有直接和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机会。
明代洪武四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隶河州卫。些地头人之属部和地域虽不直接受洮州军民千户所的管辖,但作为洮州之外夷,受其影响很大。洪武十一年就有洮州底古族西番头目南秀节率领部落投曹国公(李文忠),南秀节是洮州“三土司、五僧纲”之一昝天锡的始祖。这种举动对各番部首领的震动很大。
在此之后,藏族地区的僧俗地方势力,都相继来到明朝的首都南京,请求对他们册封,明朝一律授给他们以新的官职。这样,明朝就把全国藏族地区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治理之下。
对于宗教,同元朝一样,明朝采取的也是利用和扶植藏传佛教的政策。但是不像元朝,只推崇萨迦一个教派,而是对具有实力的各教派的领袖人物,都赐加封号。
1379年,沐英征讨洮州十八叛番三副使,随之修筑新城,筑边墙,设暗门,防北方蒙古南下。在安抚地方、治边方面,些地部属是当时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诸千户中劳绩卓著者之一。
1404年些地收服迭番18族,后来又在守护藏马交易所(茶马司)和戍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418年,“西宁卫隆奔等簇扎省吉省、吉儿迦等及洮州卫着藏簇(卓尼簇)头目失加谛(些地的不同译音)等来朝,贡马。命扎省吉省、吉尔迦2人为指挥佥事,可鲁窝阿,失加谛等6人为正千户,你麻儿迦等14人为副千户。赐诰敕,冠带衣,币有差”,并授些地为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这时的些地已是集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的世袭土司和教主了。
来源/卓尼县杨土司纪念馆
编辑/张玉红 责任编辑/王淑霞
审核/刘学花 总审核/郑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