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乡”约|共赏百年戏服,同逐徽剧余音

文摘   2024-07-29 20:44   安徽  

NEWS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组建了“共赏百年戏服,同逐徽剧余音”赴伏岭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绩溪县伏岭村探寻当地徽剧文化足迹,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传承弘扬的生动画卷。




NEWS

走进大美伏岭,传承徽剧薪火

天下之事唯有躬身入局,方能探寻破解之道。实践团在伏岭村团委书记胡澄清带领下参观绩溪博物馆,了解徽剧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及徽剧特色,实践团成员们被徽剧扑面而来的庄重古朴的历史所震撼。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村里的古戏台,在戏台前实践团遇到了前村党委副书记邵名农,他热情洋溢地向众人描述道:“每年正月要连唱4个晚上哩,一晚上3台戏,一唱就是三四个小时,伏岭村的新年第一台徽剧《万花献瑞》就在这里拉开帷幕!”

在伏岭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陆续采访了当地村民,调研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徽剧传承的认识与了解,却遗憾地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对这方面知之甚少,大多数中年人则为生计奔波,表示没有时间去看徽剧表演,只剩下老年人对徽剧文化犹有感怀,聊起来的时候津津乐道。揆诸当下,这样非遗文化逐渐失传的现象越来越多,不禁让人唏嘘惋惜。



NEWS


    戏服载戏情,修复助传承

梦衣冠者,谓戏衣也。戏服作为戏剧表演不可忽视的要素,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对戏剧的深沉情感。徽剧作为“中国第一戏之母”,其服装色彩浓烈,并绣有由多种刺绣手法绣制而成的花纹,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伏岭村作为徽剧之乡,保有多套自清朝传承下来徽剧戏服,即使戏班师傅们细心保存,但这些戏服被多次穿着表演加之年代久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实践团队在服装工程系刘娜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历时一周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对破损戏服的修复还原,并将其送回当地文化站。此外,实践团成员们还对经典戏服进行了尺寸测量记录,以便返校后进行复刻工作。成员们衷心期望能通过戏服修复工作,让这些戏服在未来舞台上再现辉煌。



NEWS

 文创焕新彩,“犭回”注新生

文化寄脱民之情,创新要中民之意。文创产品作为一种将文化元素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际产品,越来越受到现在当代人的青睐。团队通过查阅伏岭村的历史资料和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到,村里有一种流传至今的图腾——“犭回”,实践团成员结合“犭回”的斑驳颜色、威慑性形态等象征性元素,巧妙的运用刺绣、缝纫、印花等技术,让“犭回”以更加生动可爱的布偶和帽子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实践团成员们带上自主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与村民们交流设计理念,一位年老的长者说:“你们这一辈年轻人真是不错啊,点子好!让古老的“犭回”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生机与光彩,为你们点赞!”村口一男孩戴着实践团成员设计的“犭回”头帽子,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当青春遇上非遗,传统遇上创新,迸发出非遗文化传播和延续的火花。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安徽农业大学“共赏百年戏服,同逐徽剧余音”赴伏岭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通过深入了解绩溪县伏岭村历史文化、扎实开展戏服修复及复刻活动,不仅提升了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运用专业知识助力徽剧文化这颗璀璨之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新光彩,促进了绩溪县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炬在田间地头、在时代潮涌中依然熊熊燃烧。

文图丨许雅倩

丨张勋

张续

 |


AAU材料与化学学院
材料与化学学院始于原安徽农学院森林系、蚕桑系等相关学科专业,组建于2023年,现设有林产工业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纺织工程系、服装工程系、包装工程系等6个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