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与禅境:苦瓜和尚的笔下神通

乐活   2024-12-19 19:01   天津  


点击图片
进入月雅书城


清初画坛被师古之风笼罩,画僧石涛为唤醒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对历史上关于“形神”的关系做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不似之似”的命题,继而以“不似之似”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表性,表现出绘画的奇妙境界。石涛“不似之似”的美学观点与禅宗“不即不离”之境在内在逻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石涛的画境理论主要来源于禅宗的“心性论”,而禅宗的“心性论”亦指导着石涛的艺术创作实践。


石涛山水立轴画精品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石涛的佛缘禅诣


石涛奉行的禅法,属于临济宗龙池正脉的“棒喝禅”。清初,禅宗内部反对“棒喝禅”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且禅门也存在着“坐禅”与“不坐禅”两种相对立的修持方法。


石涛显然属于“不坐禅”之列,他有题画诗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


从石涛“戒行全无”来看,可知他是反对坐禅这种形式化的修持方式的。当时的禅界,说人是小乘,其实是讥讽人不通禅、不懂禅的话语。实际上,石涛深明南宗禅的精髓,对禅修形式上的繁文缛节十分反感,他更注重内容上的“悟”

 

石涛《松柯罗汉图》之题跋云:“迷时须假三乘教,悟后方知一字无。石涛所作《巢湖图》题诗亦云:“且喜无家杖笠轻,别君回首片湖明。从来学道都非住,住处天然未可成。诗中透露出他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和他随处都可参禅悟道的思想。

 

石涛的《画语录》是其画学思想的结晶,其画学思想受禅学影响很大,如其中的“一画”论思想,可以说是该书的核心,也是石涛绘画理论的总纲。在“一画”的先导下,石涛又提出“不似之似”的命题,散发出深沉的禅学意味

 

石涛 西津野航图



画境营造的"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石涛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观点石涛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曰:“天地浑镕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不似”是指在视觉上艺术形象并不一定与所描绘的对象完全一样,艺术形象不只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照搬,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或笔墨本身的特性,对艺术对象进行调节、取舍、概括等一系列的加工,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作品不是对艺术对象逼真的复制,因绘画中注入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情感觉悟,虽然在形式上产生了客观的不似,但这种“不似”是画家根据表达的主题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和取舍的结果,是为了营造神似的境界

 

“之似”的“似”,应当指艺术神韵的真实,艺术应真实地反映出客观形象的精神本质。“不似”和“似”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石涛这里因注重内在精神的显现而得到了调和。“形似”与“神似”的审美辩证法在石涛这里得以深化,“形”与“神”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


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在这里,石涛因能与山川的精神气质相通,抒写山川“不似之似”的真趣,成了山川的代言人,山川的形象也因此生动起来,“不似之似”可以说是情与景相互交融产生的结晶。


石涛 水容侵古岸



禅境的"不即不离"

石涛“不似之似”的绘画理论与他长期修行的禅宗“不即不离”之境界当有密切的联系。《圆觉经》卷上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即”谓融合,“离”谓分别。禅宗主张修行不可执着两端,要保持“不即不离”的境界。
 
“不即不离”可以说是禅修的理想境界。就绘画而言,“不即”并非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是指不被现实生活所缚,“不离”指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恣意妄为、诳时惑众。
 
石涛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禅宗的妙悟一样,要充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感性体验,要能得其受而尊、得其画而化。石涛受到禅宗思想的启示,将禅理与画理熔铸一炉。由此,石涛论“不似之似”之绘画理论,可视为他对禅宗“不即不离”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石涛多年绘画实践的理论总结。他的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画学思想,正是禅家“不即不离”思想的翻版。
 
石涛作为一位资深禅师,在处理“形”与“神”关系时,自然而然受到佛家“不执一端”“不落二边”的“不即不离”辩证思想的影响,并把这种思想巧妙运用到绘画创作之中,成就了他高明的画境及“不似之似”之绘画理论。

石涛 松风草堂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画境理念的形成本源

进一步而言,石涛的画境理念主要来源于禅宗的“心性论”。《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十分强调“本心”的重要性,他认为“本心”中原本具有般若智慧,只有向内心观照,认识本心,呈现真如本性才是成佛的关键。

对绘画而言,石涛认为同样不能离开“自性”,他在《画语录》中云:“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石涛深厚的禅学修养,使他能突破局限,解放思想,从自我体会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不似之似”的绘画理论。可以说,石涛的“不似之似”与禅宗的“不即不离”在内在逻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禅宗的“心性论”指导着石涛的艺术创作实践,石涛的“一画”论传承了禅宗“心性论”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石涛的画学思想除了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之外,也多多少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晚年出佛入道就说明他对道家思想也是极为推崇的。而禅宗本就是吸收儒道两家文化之长,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宗派,是儒、释、道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因此,禅宗思想与石涛画学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儒、释、道与石涛绘画艺术的关系

石涛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这三大文化的支撑,这也正是石涛不宗一家、“法无定法”思想的体现。当然,本文重点在于找出石涛绘画与禅宗的关系,因此关于道家思想对其影响如何,便不再赘述。

画境与禅境,尽管两者在指向上不同,却又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处。禅宗认识世界、体察生命的方式,影响了具有禅学修养的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画家自在无碍的禅悟心境直接影响着作品画境“超以象外”的表达。石涛对画境的表达与他对禅的领悟或其禅境是息息相关的。

追根溯源,石涛“不似之似”的绘画理论的形成,受其长期修行的禅宗“不即不离”思想的影响,更受禅宗“心性论”的影响。石涛用实践和理论阐释了绘画作品画境营造的门径,辩证地对画境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揭示。

石涛(款) 深山秋水图



石涛 溪桥野色



石涛 南山为寿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石涛 松风涧水图


石涛 松山茅屋


石涛 松溪茅舍


石涛 松荫研读图


石涛(款) 松鹤隐居图


石涛 西樵苍翠图 1694年作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石涛 霜林扶杖图


石涛 山水


石涛 山水


石涛 山水


石涛 寒泉云深图


石涛 莲花峰图


石涛 松泉幽居


石涛 仿倪瓚秋山幽居圖


石涛 黄山紫玉屏图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石涛 寒山石径图


石涛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石涛 江上望南岳


石涛 垂钓图 立轴


石涛(款) 西樵苍翠图 甲戌(1694年)作


石涛 山水


石涛 山水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石涛 山水


石涛 山水


石涛 洞庭放棹 1697年作

长夏山居 石涛(清)

松阁临泉图

石涛 秋山行旅图

石涛 千山红树图

石涛 海潮图 1692年作

石涛 鬼面峻峰图

石涛 古树茅屋图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石涛 仿张僧繇访友图

石涛 法李成溪山寒林图

石涛 洞庭秋风

石涛 东苑菱花西苑藕 1695年作

石涛 东坡诗意图

山亭喜雨 石涛(清)

淮扬洁秋图 石涛(清)

窗读易 石涛(清)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石涛册页110幅

8开单片册页装

原价300,优惠价220


—— 月雅好推荐 ——




关联公众号

最美文房
《大學》中有曰:知止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止,而後方能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