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学的四种药:阴阳气血如何补?

健康   2024-12-13 00:03   辽宁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中医专题集中学习

04

中医学习书籍在线阅



一、补阴药
1.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性能、功效、应用:
沙参:沙参有北沙参与南沙参之分。北沙参味甘微苦而性微寒,主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北沙参甘寒能养肺、胃之阴,清热生津。可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劳嗽久咳,咽干音哑;胃阴虚或热伤胃阴的口渴咽干,舌红津少,胃脘嘈杂、干呕、隐痛等症。南沙参:功效养阴清肺,化痰,益气。南沙参味甘而性微寒,主归肺、胃经。南沙参亦能清润肺之燥热而化痰止咳,并能益气养胃生津。对肺阴虚的燥热干咳,痰少而粘,不易咯出者;胃津亏耗,气亦不足的咽干口燥,舌红少津,或食少不饥者,皆可应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主归心、肺、胃经。麦冬对心、肺、胃三经,无论是阴虚有热,或温热病邪伤及其阴,皆为常用要药。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常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的口渴咽干,大便燥结,常与玉竹、沙参、玄参、生地黄配伍;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少痰或痰粘,常与阿胶、杏仁配伍;阴虚有热的心烦不寐,或热邪扰及心营,身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证,常与生地黄、酸枣仁、黄连等配伍。

龟甲:味甘、咸,性寒,主归肝、肾、心经。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本品既能滋补肝肾之阴而退内热,又可潜降肝阳而息内风,为滋阴潜阳要药。对阴虚内热之骨蒸盗汗,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风动之手足蠕动等证,皆为常用,常与生地黄、牡蛎、鳖甲配伍;本品既能益肾健骨,又可补血滋阴。对肾虚之腰膝痿软,小儿囟门不合,齿迟行迟,亦为必用,常与熟地黄、牛膝等配伍。本品既能滋补肾阴以固冲任,又可清热与止血。对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用之甚效,常与黄柏、香附等配伍。本品能养血补心。可用于心虚的惊悸、失眠、健忘等,常与龙骨、远志等配伍。

鳖甲:味咸、性寒。主归肝、肾经。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本品善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对阴虚发热之夜热早凉或劳热骨蒸,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及热病伤阴之虚风内动,皆为要药,常与青蒿、秦艽、知母等配伍。又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症瘕积聚、疟母等证,常与柴胡、丹皮、土鳖虫等配伍。

2.天门冬、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功效、主治病证:
天冬:功能养阴润燥,清火,生津。主治阴虚肺热的燥咳或劳嗽咳血;又能滋肾阴,清降虚火,生津润燥,故又治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石斛:功能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主治热病伤津,低热烦渴,口燥咽于,舌红苔少等证;本品又善养胃阴,生津液,故治胃阴不足,口渴咽干,食少呕逆,胃脘嘈杂,隐痛或灼痛,舌光少苔等证;本品又能补肾养肝明目与强筋骨,故还可用治肾虚目暗,视力减退及肾虚痿痹,腰脚软弱等证。

玉竹:功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本品又能益胃生津止渴,故又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及消渴。本品养阴而不恋邪,为其所长,故又可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证。

百合:功能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主治肺阴虚的燥热咳嗽及劳嗽久咳,痰中带血等证;又能清心安神,可用于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证,常与知母、生地黄配伍,以增强养阴清心安神之功。

枸杞子:功能补肝肾,明目。主治肾虚遗精,肝肾阴虚,视力模糊及消渴等证。

3.黃精、墨旱蓮、女貞子藥物功效:
黃精:功能滋腎潤肺,補脾益氣。
墨旱蓮:功能補肝腎之陰,涼血止血。
女貞子:功能補肝腎之陰,烏須明目。

4.石斛、龜甲、鱉甲藥物的用法:
石斛:入湯劑宜先煎。
龜甲:入湯劑宜先煎。
鱉甲:入湯劑宜先煎。滋陰潛陽宜生用,軟堅散結宜醋炙用。

5.沙參、石斛、龜甲、鱉甲使用註意:
沙參:虛寒證忌服。反藜蘆。
石斛:石斛能戀邪,使邪不外達,故溫熱病不宜早用;本品又能助濕,若濕溫尚未化燥者忌用。
龜甲:脾胃虛寒者忌服。孕婦慎用。
鱉甲: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忌用。

6.相似藥物性能功用的同點與不同點:
南沙參與北沙參:南沙參與北沙參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但就養陰、清熱、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參力不及北沙參;就化痰作用而言;則南沙參優於北沙參,且有益氣之功。

麥冬與天冬:兩者藥性均為寒涼,均能養肺陰,常相須為用。但天冬寒潤之力強於麥冬,長於滋腎陰而清降虛火;麥冬則寒潤之力較弱,偏於養胃生津、潤肺與清心除煩。兩者在作用部位上尚有偏上偏下之分。

龜甲與鱉甲:兩者均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用治陰虛發熱,陰虛陽亢與陰虛風動等證,常相須為用。但比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異,即滋陰以龜甲為主,潛陽則以鱉甲為長。故欲其滋陰為主之方多用龜甲;欲其退夜熱早涼、骨蒸為主之方多用鱉甲。

鱉甲能軟堅散結,常用治癥瘕積聚、瘧母等癥,則為鱉甲之所長,而龜甲則無此作用。但龜甲能補腎健骨,治腰膝酸軟,囟門不合,及固經止血,養血補心等,鱉甲很少應用。

二、补阳药
1.鹿茸、淫羊藿、杜仲、續斷、菟絲子性能、功效、應用:
鹿茸:味甘、鹹,性溫。主歸腎、肝經。鹿茸乃血肉有情之品,既能補督脈之陽氣,溫壯腎陽,又能生精補髓,健骨強筋,故為治元陽不足,精血虧虛的要藥。功效: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主治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陽痿早泄,遺尿尿頻,宮寒不孕,頭暈耳鳴,腰膝酸痛,筋骨痿軟。

小兒發育不良,囟門過期不合,齒遲,行遲等證。因其尚有補肝腎,調沖任,固崩止帶之效,故又可用於沖任虛寒,帶脈不固的崩漏帶下之證。對陰疽瘡腫內陷不起,或瘡瘍久潰,因精血虧虛,膿稀不斂之證,可用本品溫補內托和生肌。

淫羊藿:味辛、甘,性溫。主歸肝、腎經。淫羊藿甘溫能助陽益精,強健筋骨;辛溫能祛風除濕,散寒通痹。功效: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可用於腎陽虛的陽痿、不孕,肝腎不足的筋骨痹痛、風濕拘攣麻木等證。現代常用於腎陽虛的喘咳及婦女更年期高血壓等癥。

杜仲:味甘,性溫。主歸肝、腎經。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凡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軟,妊娠胎動不安,或習慣性流產等用之有較好療效,為臨床常用要藥。此外,腎虛陽痿、尿頻等,亦可應用。據現代研究,杜仲有降血壓作用,故臨床又常用治高血壓癥,對腎虛型尤為適宜。

續斷:味苦、甘、辛,性微溫。主歸肝、腎經。本品補而不滯,行而不泄,為補益肝腎,宣通筋脈之要藥。本品味兼苦辛,補中有行,以調血脈、續筋骨為重。功效: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主治肝腎不足腰痛腳弱,風濕痹痛,胎動欲墜,崩漏經多,及跌撲損傷,骨折腫痛等血脈郁滯不宣之證。

菟絲子:味甘性溫,主歸肝、腎、脾經。本品甘溫質潤,不燥不滯。功效:補腎固精,養肝明目,止瀉,安胎。因其既能補腎陽腎陰,又可固精縮尿,養肝明目,安胎,止瀉,故為補肝、益腎之良藥。主治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帶下,肝腎虧虛的目昏目暗、視力減退、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及腎虛消渴等證。

2.巴戟天、冬蟲夏草、紫河車、補骨脂功效、主治病證:
巴戟天:功能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主治腎陽虛弱的陽痿、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及肝腎不足的筋骨痿軟、腰膝疼痛,或風濕久痹,步履艱難等癥。

冬蟲夏草:功能益腎壯陽,補肺平喘,止血化痰。主治腎虛腰痛,陽痿遺精,肺虛或肺腎兩虛之久咳虛喘,勞嗽痰血,及病後體虛,自汗畏寒等證。

紫河車:功能溫腎補精,益氣養血。主治腎氣不足,精血虧虛的不孕,陽痿遺精,腰酸耳鳴等;肺腎兩虛的喘嗽;氣血不足,萎黃消瘦,產後乳少等。此外,還可治癲癇及某些過敏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癥。

補骨脂:功能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膝腰冷痛、陽痿、遺精、尿頻等;脾腎陽虛泄瀉。因能補腎陽而納氣平喘,又可用於腎不納氣的虛喘。此外,還可治白癜風。

3.肉蓯蓉、仙茅、骨碎補、狗脊、益智仁、蛤蚧、沙苑子功效:
肉蓯蓉:功能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仙茅:功能溫腎壯陽,強筋骨,祛寒濕。
骨碎補:功能補腎,活血,止血,續傷。
狗脊:功能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益智仁:功效暖腎固精縮尿,溫脾開胃止瀉攝唾。
蛤蚧:功能助腎陽,益精血,補肺氣,定喘嗽。
沙苑子:功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4.鹿茸用量用法:鹿茸:1-3g,研細末,壹日三次分服。或入丸散,隨方配制。
5.鹿茸、肉蓯蓉、補骨脂使用註意:
鹿茸: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取“大虛緩補”之義。如驟用大量,易致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助火動血,而致鼻衄。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盛或肺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均應忌服。

肉蓯蓉:肉蓯蓉補陽而不燥,藥力和緩,入藥少則不效,故用量宜大。因能助陽,潤腸,故陰虛火旺及大便泄瀉者忌服。腸胃有濕熱之大便秘結者亦不宜服。

補骨脂:本品性質溫燥,能傷陰助火,故陰虛火旺及大便泄瀉者忌服。

6.相似藥物性能功用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杜仲與續斷等相似藥物性能功用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杜仲與續斷:均能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杜仲以補肝腎為重,故壹般治肝腎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胎動不安等,以用杜仲為優,且可降血壓;續斷補而不滯,行而不泄,為補益肝腎,宣通筋脈之要藥。

凡肝腎不足腰痛腳弱,風濕痹痛,胎動欲墜,崩漏經多,及跌撲損傷,骨折腫痛等血脈郁滯不宣之證,均可用之。續斷功用近似杜仲,但在使用中各有側重。續斷味兼苦辛,補中有行,以調血脈、續筋骨為重,故常用治跌撲損傷,骨折腫痛,又能止崩漏。

三、补血药
1.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性能、功效、應用:
當歸:味甘、辛,性溫。主歸肝、心、脾經。本品其質柔潤,有良好的補血、活血作用。當歸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並善調經、止痛,養血潤腸,又可止久咳氣喘。為用治血虛,或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證的要藥。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對虛寒諸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證,可利用其活血、止痛、溫散寒滯之功而獲效。

亦可用治血虛腸燥便秘,久咳氣喘等癥。血虛與氣血兩虛者皆可應用當歸,但其配伍有所區別。壹般用治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常配熟地、白芍等。治氣血兩虛,神倦無力,或有低熱,脈大而虛,常配黃芪、人參等,以益氣生血。當歸為婦科調經要藥,既能調經,又善補血活血,散寒止痛。故無論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之因於血虛或血虛而有瘀滯,及兼有寒凝疼痛者,皆可應用。對月經不調、痛經,因於氣滯血瘀者,常配香附、桃仁、紅花等;因於寒凝者,常配肉桂、艾葉等。

當歸可廣泛用於血虛、血滯而兼有寒凝,月經失調,跌打損傷,風濕痹阻,以及瘡瘍等諸多疼痛證。當歸既可用於瘡瘍初期,以活血消腫止痛;又可用於瘡瘍潰後,氣血虧虛,以補血生肌,為外科常用藥。瘡瘍初期,紅腫痛熱者,常配金銀花、連翹、炮山甲等,以解毒消腫止痛;治瘡瘍已潰,氣血虧虛者,常配人參、黃芪、熟地黃等,以益氣補血生肌。本品還能養血潤腸通便,多用於血虛腸燥的便秘。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主歸肝、脾經。功效: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因其能養血斂陰,調經止痛,故可用於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失調,經行腹痛,崩漏等證。因其能養陰平肝,緩急止痛,可用於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的頭痛、眩暈、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等證。治療脘腹手足攣急疼痛,常配甘草以緩急止痛。另外,本品尚能斂陰和營而止汗,可用於陰虛盜汗及營衛不和的表虛自汗證。治陰虛盜汗,常配生地黃、牡蠣等,以斂陰止汗。治營衛不和,表虛自汗,則常配桂枝,以調和營衛而止汗。

阿胶:味甘、性平。主归肺、肝、肾经。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多种出血证,尤以兼见阴虚、血虚者为宜;本品能滋阴润燥,故常用于阴虚证及燥证(如温燥伤肺,热病伤阴的虚烦不眠及液涸风动等)等。

2.龙眼肉功效、主治病证:
龙眼肉: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性质和平的滋补良药。主治心脾气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3.当归、熟地黄、阿胶用法:
当归: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作用则酒炒用。
熟地黄:宜与健脾胃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炒炭用于止血。
阿胶:用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应烊化冲服。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4.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使用注意:
当归: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熟地黄:本品性质滋腻粘滞,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白芍: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阿胶:本品性质滋腻粘滞,有碍消化。如脾胃薄弱、不思饮食,或纳食不消,以及呕吐泄泻者均忌服。

5.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当归与熟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白芍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当归与熟地黄:均为补血常用要药,用治血虚诸证。但当归又入心、脾两经,味辛,能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又可止久咳气喘。对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均为要药,对虚寒诸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证,亦可因其活血、止痛、温散寒滞之功而有确实疗效。同时,血虚肠燥便秘,久咳气喘等,亦可用以为治。

当归既可用于疮疡初期,以活血消肿止痛;又可用于疮疡溃后,气血亏虚,以补血生肌,故是外科常用药。而熟地黄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为滋补肝肾阴血不足的常用要药。既能补血,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证;又善滋阴,治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证。对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又可益精填髓。

生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均能养阴滋阴。但生地黄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治温病热入营血,舌绛烦渴,血热吐衄发斑,及阴虚内热消渴等为主。熟地黄则甘而微温。专主肝肾阴虚,补血滋阴而益精髓。以治血虚阴亏,精血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腰膝酸软,心悸失眠,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及消渴等为主,而无清热凉血之功。

白芍与赤芍:白芍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入肝经,均能止痛。但白芍则长于敛阴、养血、平肝;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散瘀和清泻肝火。在应用上,白芍则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如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虚汗不止,肝阳偏亢的眩晕耳鸣,烦躁易怒等。

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如热入营血的斑疹吐衄,血热瘀滞的经闭症瘕、痈肿疮毒,肝火上炎的目赤翳障等;两者虽皆能止痛,但白芍主治血虚或阴虚肝旺所致之痛,赤芍主治血热瘀滞所致之痛。

四、补气药
1.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甘草性能、功效、應用: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主歸心、脾、肺經。人參主要是大補元氣與脾、肺之氣。為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危重證候的要藥。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現代用於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亦甚有效。亦是治療脾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及肺氣虛弱、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等證的常用藥。因其尚有益氣生津,益氣安神,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之效,故又可用於氣津兩傷的口渴及消渴證,氣血虧虛、神誌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證,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和陽痿等多種病證。對正氣虛而邪氣留戀不去者,可用人參補益正氣,使邪氣自不能容,故又常作為扶正祛邪藥使用。

黨參:味甘,性平,主歸脾、肺經。黨參補氣、生津、養血及扶正祛邪等功效與人參基本類似而力較弱。黨參不膩不燥,其補氣之功,以用於脾氣不足的體虛倦怠,食少便溏;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語聲低弱為主。主要功效為益氣,生津,養血。可用於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氣血兩虧的面色萎黃、頭暈心悸,以及氣虛外感、正虛邪實之證。古今方中凡用人參治療的壹般脾肺氣虛及津傷血虧證而證候較輕者,現多以黨參代之。但黨參並無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功,雖用大劑量,亦不能代替人參益氣固脫。

黃芪:味甘,性微溫,主歸脾、肺經。本品擅長補氣升陽,對脾胃氣虛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及中氣下陷的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諸證,均為要藥。本品又能補肺氣,益衛固表,對肺氣虛弱的咳嗽氣短,及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等證,療效均甚為顯著。黃芪既補氣,又能利水消腫,對氣虛水濕失運,而見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者,亦很有效。因其補氣而又能托毒外泄,排膿生肌,對氣血虛弱,無力托毒外出,瘡瘍內陷不起,膿成不潰,或雖潰而膿出清稀,久不收口者,亦常應用。主要功效為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另外,黃芪還能補氣以生血、生津、攝血、行滯,故又可用於氣虛血虧,消渴,便血、崩漏,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痹痛等病證。黃芪的臨床應用很廣,通過相應配伍,可用於多種病證。如配伍人參、升麻、柴胡,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治久瀉脫肛、內臟下垂;配伍防己、白術,能補氣健脾,利水消腫,用治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配伍白術、防風,能固表止汗,用治表虛自汗;配伍穿山甲、皂角刺,能益氣托毒透膿,用治瘡瘍膿成不潰,正氣已虛者。

白術:味苦、甘,性溫。主歸脾、胃二經。本品甘溫補氣,苦燥健脾,為補氣健脾要藥。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脾胃氣虛,運化無力,食少便溏,脘腹脹滿,肢軟神疲等證。白術既能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故又常用於脾虛水濕內停而為痰飲、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其固表止汗及安胎之功,均與補氣健脾作用密切相關,可用於脾虛衛弱,肌表不固之汗多及脾氣虛弱而胎元不固者。

甘草:味甘,性平。主歸心、肺、脾、胃經。本品應用十分廣泛,通過相應配伍,可用於多種病證。甘草甘平,能益心氣,補脾氣,並能入肺經祛痰止咳。用治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常以本品為主藥;治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常以本品益氣和中。主要功效為益氣補中,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清熱解毒。治痰多咳嗽,可隨證配伍應用。本品味甘能緩,壹則可緩急止痛,多用於攣急性疼痛,如脘腹及四肢的攣急作痛;壹則可緩和藥性,用於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其烈性或減輕其毒副反應,又可調和脾胃,故應用非常廣泛。其清熱解毒作用,以用於熱毒所致的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為主。

2.西洋參、太子參、山藥功效、主治病證:
西洋參: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西洋參功善補氣,性偏寒涼,又能養陰,清火生津。故氣虛而陰津耗傷有火者,用本品甚佳。主要用於熱病氣陰兩傷的煩倦、口渴,及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之證。

太子參:功能補氣生津。太子參為壹清補之品。因其能益脾氣,養胃陰,故可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口渴、心悸、失眠、虛熱多汗等證。

山藥:功能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山藥甘平,既補脾胃之氣,又益脾胃之陰,且性兼澀。故常用於脾胃虛弱,脾虛食少,體倦便溏,兒童消化不良的泄瀉;肺虛或肺腎兩虛的久咳久喘,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以及婦女帶下清稀、綿綿不止等;亦可用治消渴證。

附:用药心法
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且能助心气下降。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10人参、当归得赭石则力能下行,有催生、开交骨之功。且当归与赭石同用,其滑润之力愈增。

11、赭石、牛膝与黄芪并用,能监制黄芪上升之性,而防止血之上升,用于脑充血证。
12、苁蓉、当归与赭石并用,润便通结甚效。
13、赭石、芒硝并用,能降逆、止吐、通便、下痰涎。又常用于癫狂。
14、赭石与山药并用,能和胃、降胃,义同于半夏秫米汤而力实优之。
15、赭石、干姜佐甘遂,使药力下趋。甘遂去燥结,力甚猛悍,以攻决为用,能下行,亦能上达,若无以驾驭,服后常致吐泻交作,因而气机不能下行,转而上逆,未得施其攻决之力,既而吐出。故以赭石之镇逆、干姜之降逆协力下行,以参赞甘遂成功也。

16、赭石、麦芽并用,降胃升肝。
17赭石、黄芩、瓜蒌仁、三七配伍,功近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而较之缓和。
18、赭石、磁石二者同用,相得益彰,能维系元气,入于补药之中,使补益之力直趋下焦,以治上盛下虚之证。19、赭石、滑石并用,治吐衄之因热者甚效。
20、滑石、茅根配伍,治温病肺胃有热伴津伤证。

21、滑石与土狗并用,可通利小便而消水肿。用治内蕴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
22、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真阴,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之证。
23、白芍、牛蒡子同用,以泻寒火之凝结。其中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泻寒火之凝结;牛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
24、芍药、干姜、生姜同用,治因凉而胃气不降所致的吐衄。用芍药以防干姜之热力入肝,肝为藏血之脏,得芍药之凉润以养之,则宁谧收敛,而血不妄行。芍药与生姜同用,且能和营卫,调经络,引血循经,使周身之气化流通。
25、芍药与附子并用,能收敛元阳,归根于阴,且能分利小便而疗泄泻。

26、芍药配熟地。芍药善利小便,故能行熟地之腻。再加龟板、地肤子,主治阴虚之小便不利。
27、熟地、茯苓,能止下焦不固之滑泻。
28、熟地与茅根同煎,治平素阴虚,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者。
29、熟地佐炒薏苡仁,治劳疾咳嗽。熟地以其大滋真阴,恐其多用泥胃,故佐以薏苡仁,健胃利湿,以行熟地之滞。
30、生地黄与竹茹配伍,可凉血、止血,盖生地黄有凉血之力,虽能止血,然恐止后血瘀经络,致生他病,辅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凉血、止血,是以有益无弊也。

31、生地、硼砂并用,治咽喉肿痛。
32、玄参与柏子仁、枸杞并用,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
33、山药、牛蒡子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
34、山药、薏苡仁并用,皆为清补脾肺之药。然单用山药,久则失于黏腻;单用薏苡仁,久则失于淡渗。唯等分并用,乃可久服无弊。若再合以甘凉润肺健脾之柿霜,可用治脾肺阴亏、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35、山药佐附子,可于补阴之中扶阳。若再与苦降之芍药同用,自能引浮越之元阳下归其宅,故可用于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之证。

36、山药与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阴以退虚热,一泻火以除实热,泻热补虚,一举两得。故可用治上焦有燥热而下焦滑泄之证。更可合芍药甘草汤同用。盖芍药甘草复真阴,补益气化之虚损。而芍药又善滋肝肾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调脾胃以固大便,是可汇集一方,故治阴虚滑泄之证,功效卓著。
37、山药、滑石、甘草同用,治暑湿泄泻。滑石、甘草能清阴虚之热。又重用山药之大滋真阴、大固元气以赞之。真阴足则小便自利,元气固则泄泻自止。山药、甘草能逗留滑石,不至速于淡渗,使其清凉之性,得以转输而宜于治暑。
38、山药、车前子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兼治虚劳有痰作嗽。盖山药能固大便,而阴虚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车前子能利小便,而性兼滋阴,可为补肾药之佐使,又能助山药以止大便。二药同用做粥服之,大能留恋肠胃。
39、半夏配山药,以止呕吐。半夏为降胃安冲之主药,山药在上大能补肺生津,则多用半夏,不虑其燥;在下大能补肾敛冲,则冲气得养,自安其位。且与半夏皆无药味,故用于呕吐甚剧、不能服药者尤宜。二者配伍为粥,食粥则借其黏稠留滞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药力之施行。若上焦有热者伍柿霜、凉者伍干姜。
40、山药配酸石榴,可宁嗽定喘。

41、山药、水蛭并用。山药饶有补益之力,水蛭善通瘀。水蛭稍有刺激性,屡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药能防其开破伤正,且又善于调胃腑。
42、怀山药配鸡内金,久服治虚劳。
43、怀山药、山楂、鸡内金、蔗糖配伍,功似大黄虫丸而补虚化瘀。
44、白术、鸡内金,治脾虚生痰。白术补脾胃,然土性壅滞,故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又能开胃增食,久服可消融腹中积聚。
45、炒白术、鸡内金、天冬、山楂配伍,以治癥瘕坚结及月事不通。

46、生鸡内金、生于术、鲜茅根、生姜并用,治水臌、气臌并病。茅根善利水,又善理气,故能佐鸡内金以奏殊功。加生姜,恐鲜茅根性微寒,且其味辛,能理气,其皮又善利水。
47、鸡内金与生酒曲并用,可消积,治胃脘有硬物堵塞。
48、鸡内金与芡实并用,治老人气虚痰盛。鸡内金能补脾胃、化饮食、消积滞,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脾胃强健,痰涎自除。
49、黄芪配知母,可退虚热。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劳瘵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善也。然遇阴虚、热甚者,又必须加生地黄同服。又黄芪佐知母,补气而不热。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唯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恒辅以知母。
50、黄芪与桑寄生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51、黄芪、桑寄生、续断,可补肝气。
52、黄芪与赭石、虫并用,可治肢体痿废。
53、黄芪与桂枝相助,为理则善逐风。黄芪能逐入脏之风外出,且善补气。桂枝亦逐风要药,因其善平肝,故尤善平肝家之风,二药并用则逐风之力愈大。
54、黄芪、桂枝、干姜同用,能助心肺之阳。
55、桂枝、干姜并用,善补少阴君火,而桂枝、黄芪并用,又善补少阳相火(即胆中寄主之相火)。又桂枝、干姜能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

56、桂枝、龙胆草并用,治肝热,胁下兼胃口疼痛。桂枝能舒肝气之郁结而止胁疼,更能平肝木横逆恣行,则胃疼亦可愈。唯其性偏温,肝胆有热者不宜,故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57、桂枝、川芎,以舒肝气。
58、桂枝、柴胡,皆为舒肝之妙品,合用能助脾气之升,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四药并用,能使清升浊降,满闷自去。
59、人参、威灵仙并用,治气虚小便不利甚效。灵仙可行参之滞。
60、苏子、瓜蒌仁、赭石、芒硝配伍,治伤寒、温病结胸。

61、芒硝、鲜莱菔同煎,可治肠结。莱菔味甘性微温,煨熟食之,善治劳嗽短气,其性能补益可知。与朴硝同用,可化朴硝之咸寒,其补益也可缓朴硝之攻破。脉虚不任通下者,可辅以人参以扶持保护。
62、朴硝、白矾、炒麦面三药配伍,可治心火炽盛、热痰凝郁上焦而为胸满恶逆之证。朴硝味咸寒,禀寒水之气,水能胜火,寒能治热,为心家对宫之药,为治心有实热者之要品。白矾能助朴硝以消热痰也。调以炒麦面者,诚以麦为心谷,以防朴硝、白矾之过泻伤心,且炒之则气香归脾,又能防硝、矾之不宜于脾胃也。
63、干姜、朴硝并用。干姜性热,朴硝性寒,二药并用,善开寒火之凝滞。寒火凝滞于肠间者开,宿食停滞于肠间者亦易开也。
64、大黄、赤石脂并用,可治吐衄有热象者。
65、大黄、肉桂并用,亦治吐衄有热象者。

66、肉桂、大黄、代赭石配伍,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单用之则失于热;降胃之药,以大黄为最要,单用之则失于寒,若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顾无遗。再加入代赭石之降逆镇肝、力专下行,故可用于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衄之证,屡用他药不效者。
67、肉桂、黄连等分并用,能交阴阳于顷刻,以化其互争,实为燮理阴阳之主药,即为解寒火凝滞之要品。况肉桂原善平肝,黄连原善厚肠,二药相助为理,则平肝不失于热,厚肠不失于凉。如佐以芍药、甘草则善愈腹疼,亦即善解寒火凝滞而用于痢疾迁延不愈。
68、干姜与厚朴同用,治寒饮堵塞胃脘,饮食不化。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呼吸短气;与黄芪同用,治寒饮渍于肺中,肺痿咳嗽;与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气不降,喘逆迫促;与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气不降,吐血、衄血。
69、厚朴与桔梗、半夏并用,善除湿满。
70、厚朴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

71、厚朴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而白浊。
72、治冲气上冲,并夹痰涎上逆之证,必于龙骨、牡蛎、半夏、赭石等降镇药中少佐厚朴以宣通之,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73、金银花、牛蒡子并用,善解疮疡热毒,又可预防肠中溃烂而用于痢疾。
74、牛蒡子、三七合用,治脏腑内痈。
75、三七与大黄并用,外敷治疮疡初起肿疼。

76、三七、土鳖虫并用,治瘀血腰痛。
77、三七、赭石配伍,治咳血难愈者。其有热者,加鲜生地。
78、重用生地黄止血,必用三七辅之,因生地黄最善凉血,以治血热妄行,犹恐妄行之血因寒而凝,瘀塞于经络中也。三七善化瘀血,与生地黄并用,血止后无他虞。
79、三七、花蕊石、血余炭配伍,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三七、花蕊石为止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至血余炭,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
80、三七、鸦胆子并用,能化肠中腐烂而止痢。盖久痢肠中或有腐烂也,若加山药做粥,治久痢,肠中欲腐,下虚滑脱。又,三七、鸦胆子合用治力小任重,血瘀膈上,常觉短气之证。

81、鸦胆子、三七、鲜小蓟根并用,治血淋。
82、鸦胆子、硫黄并用者,因鸦胆子善治下血,而又恐单用失于寒凉,故少加硫黄辅之,况其肠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致腐败酿毒,二药之性皆善消除毒邪。
83、鹿角胶辅以生硫黄,治相火衰微之下焦觉冷及阳痿。
84、硫黄、赤石脂配伍,治下焦寒凉泄泻及五更泻。若加炒小茴香,可引其温暖之力以入奇经,用治女子血海虚寒不孕。又,因硫黄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唯其性能润大便,于大便滑泻者不宜,故辅以赤石脂之黏腻收涩,自有益无弊也。
85、花椒、硫黄同用,能大补元阳。可配合四神丸以治五更泻。花椒目配生硫黄,治因凉成水臌者。

86、椒目、小茴香、威灵仙三药配伍,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利尿也。
87、核桃仁、柿霜并用。核桃仁性善补肾,柿霜甘凉滑润,甘能益肺气,凉能清肺热,滑能利肺痰,润能滋肺燥。二者同用,肺肾同补,金水相生,宜于肺肾两虚之喘咳,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
88、续断、菟丝子并用,可代鹿角胶、虎骨胶治骨痿。
89、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或用参、芪,使补、破之力相匹敌,不但气血不受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又,参、芪得三棱、莪术以流通,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以消瘀血。

大医至简倪海厦
学习中医,宏扬中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