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脉开方

健康   2025-01-05 00:01   辽宁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中医专题集中学习

04

中医学习书籍在线阅


凭脉开方:一个脉象对应一个基础方

(一)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左手[阴血]

右手[阳气]

寸脉

心/包络

肺/膻中

关脉

肝胆/膈

脾/胃

尺脉

肾/膀胱、小肠

命门/大肠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黄汤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

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
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导赤散主之;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唯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二)

《权衡图书》


(方后数字为书后序号,无特殊用意)


此图展示的用药法,不过略示邪正虚实的补泻法、治病的规矩准绳而已。至于邪正虚实的辨别,虽可以参考脉的有力、无力,但是正虚易于辨认,而邪则难于分别,因为邪的种类不一样。且此图之用药法,仅据其热邪而论,尚有阴寒积滞等证,亦见有力之脉者,诚恐误会,故再续陈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热邪脉必滑数且实,寒证脉必弦紧或迟缓:若左浮弦且紧者,宜用麻黄汤类右浮弦且紧者葛根汤类迟缓或沉紧之脉见于左者,用大顺散类见于右者,四逆汤类


又有积滞之脉,必沉牢且实:见于左者,用伏梁丸肥气丸等类;见于右者,息贲丸、痞气丸等类。更有痰饮水气之脉,必系沉弦:见于左者,用五苓散类见于右者,控涎丹类再有沉涩有力之脉:见于左,属瘀血,用抵当汤类;见于右,属气滞,木香顺气汤类。


以上简单说了下,至于审病酌宜,惟在医者神会而变通之,未可拘于一定也。更有时症,应汗应利而误下,应下而误汗及利,亦属大逆,不得不再说一下。


左部所见之邪脉,浮弦或浮紧宜发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间,只有汗之、利之可去,决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肠、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驱从膀胱之边门而出也;利之者,即驱其从膀胱之大门而出也。是以仲景治伤寒,脉浮缓用桂枝汤汗之,浮紧用麻黄汤汗之;脉沉弦系邪入于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概可见矣。


热邪传入于胃腑,右关脉现沉实且滑者,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与大肠之脉,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与大肠而出也。其右脉沉则不可利,那么为什么右脉浮亦可发表?


因为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间,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于皮毛肌肉间,驱之亦易也。故右部脉见浮实则可发表,惟见沉滑且实者,可下而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亦犹左部脉见沉弦且实,可利而决不可下,下之反损其胃。以上所述,是我数十年经验而得,且竟历历不爽,特此与大家分享。


【附】小儿方脉对应

钱仲阳云∶小儿之脉,气不和则弦急,伤食则沉缓,虚惊则促,急风则浮,冷则沉细,脉乱者不治。《水镜诀》云∶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分既别,逆顺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始无差误。

未至三岁,看虎口食指,第一节名风关脉,初见易治;第二节名气关脉,见病深难治;第三节名命关脉,见死不治。三关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紫色泻利,黄色雷惊,三关通度是极惊之症,必死。或青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必发惊热。左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或散,是肺生风痰,或似声。

有赤是伤寒及嗽。如红火是泻,红黑相兼主下痢,青多白痢,红多赤痢。紫色相兼加渴,虎口脉纹乱,主胃气不和。青是惊与积,青黑发慢惊,脉入掌乃内钓。指纹曲里风盛,弯外食积,此论三岁以上之法。若三岁以下,更用一指按高骨,乃分三关,定其息数呼吸,八至为平脉,九至不安,十至危困。

浮主风。沉迟主虚冷。实主有热。紧主癫痫。洪主热盛。沉缓主虚泻。微迟有积有虫。迟涩主胃脘不和。沉主乳食难化。沉细主乳食停滞。紧弦主腹中热痛。牢实主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有热。弦长是肝膈有风。紧数乃惊风为患,四肢掣颤。浮洪乃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有寒。虚濡者有气,又主慢惊。芤主大便利血。

四岁以下,用一指根据转寻三部以关为准。七八岁移指少许。九岁次第根据三关部位寻取。十一、十二岁亦同。十四、十五岁根据大方脉部位诊视。凡看脉先定浮沉迟数、阴阳冷热,沉迟为阴,浮数为阳。更兼看部位,青主惊风,白主虚泻,赤主痰热,黑色病甚,黄主脾疳。以此相按,察病治疗,庶无误矣。

又《全幼心鉴》云∶小儿半岁之际,有病当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曲按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三指俱热,主感风邪,鼻塞气粗,发热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若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之疾;食指热,主胸满食滞,又当参辨脉形主之。

流珠形∶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用助胃膏消饮食分阴阳。若食消而病仍作,用香砂助胃膏以补脾胃。

环珠形∶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用五味异功散加山楂、枳实,健脾消食,后用六君子汤调中气。
长珠形∶主脾伤饮食积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先用大安丸消其积滞,次以异功散健其脾。

来蛇形∶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此疳邪内作,先用四味肥儿丸治疳,后用四君。
去蛇形∶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气短喘急,不食困睡,先用六君子汤加枳实,健脾消积,次以七味白术散调补胃气。


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哽气出气,惊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涎,先用惺惺散助胃气祛外邪,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茯神、当归,养心血,助胃气。若外邪既解,而惊悸指冷,脾气受伤也,宜用七味白术散补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脾虚甚故也。

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夹惊夹食,风痫痰盛,先以天麻防风丸祛外邪,又用五味异枪形∶主风热生痰发搐,先用抱龙丸,如未应,用牛黄清心丸。若传于脾肺,或过用风痰之药,而见一切诸症者,专调补脾胃。

鱼骨形∶主惊痰发热,先用抱龙丸治之,如未应,属肝火实热,少用抑青丸以清肝,随用六味丸以补肝。或发热少食,或痰盛发搐,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补脾土以制肝木。

水字形∶主惊风,食积胸膈,烦躁顿闷,少食,或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而木克土也。先用大安丸消导饮食,次以六君、钩藤钩补中清肝。若已服消食化痰等剂,而病不愈者,用四君、升麻、柴胡、钩藤钩,升补脾气,平制肝木。

针形∶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顿闷,困倦不食,痰盛搐搦。先用抱龙丸祛风化痰,次用六君子加钩藤钩平肝实脾。

透关射指形∶主惊风,痰热聚于胸膈,乃脾肺亏损,痰邪乘聚,先用牛黄清心丸清脾肺、化痰涎,次用六君子汤加桔梗、山药,补脾土,益肺金。

透关射甲形∶主惊风,肝木克制脾土之败症,急用六君、木香、钩藤钩、官桂,温补脾土。未应,即加附子以回阳气,多得生者。

尝闻古人云∶小儿为芽儿,如草之芽、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最难投剂。当首察面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流珠只一点红色,环珠差大,长珠圆长,以上非谓圈子,总皆经脉贯气之如此。来蛇即是长珠散,一头大一头尖,去蛇亦如此分上下朝,故曰来去。

角弓反张,向里为顺,向外为逆,枪形直上,鱼骨分开,水字即三脉并行。针形即过关一二粒米许,射甲命脉向外透指命脉曲里。虽然余常治之,亦有不专执其形脉而投剂者,盖但有是症即服是药,而亦多验。

治验一小儿发热吐泻,腹胀不乳,其纹如流珠。此脾胃气伤,先用香砂助胃膏,后用六君子汤痊一小儿寒热作呕,饮食不入,按其腹乃哭,脉纹如长珠,此饮食停滞也,用大安丸吐泻宿滞遂安;但唇目抽动,大便稀黄,此病邪去而虚热所迫也,用六君子汤加钩藤钩而愈。

一小儿胸腹膨胀,发热顿闷,脉纹如环珠,以手按腹即哭,此属脾胃虚而饮食停滞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症如失,更加烦渴,按其腹而不哭,此宿食去而脾胃复伤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治之顿瘳。

一小儿不时干呕,乳食不进,肚腹膨胀,脉形如来蛇,此脾胃虚而成疳也。用四味肥儿丸治疳,佐以四君加芜荑健中而痊。后伤饮食吐泻完谷,形气甚困,四肢微搐,视其纹如去蛇,余曰∶且勿用药。次日吐止,但搐而泻青黄,此脾土虚而肝木胜也,用六君子加钩藤钩而瘥。

一小儿未及周岁,气短喘急,乳食少进,时或吐乳,视其形如去蛇,乃脾伤而食积。先用六君子加山楂、枳实,渐愈;后乳食复伤,吐泻作渴,先与胃苓膏,继与白术散而愈。

一小儿睡卧惊悸,发热痰盛,脉形如弓之向外,此因惊木旺伤脾,而食不消也。先以天麻防风丸,祛风定惊;后用五味异功散,壮脾止搐全瘥。

一小儿沉默昏倦,肢冷惊悸,其纹如弓之向里,此属胃气虚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调胃气,诸症顿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汤,调补元气而安。

一小儿患咳嗽,服牛黄清心丸,加喘促腹胀。余视其右脸色赤,纹指如枪,属脾气复伤,用六君子汤顿安。
一小儿沉困发热,惊搐不乳,视其脉纹如乱鱼骨,此风热急惊之症也。先用抱龙丸少许祛风化痰,后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壮脾平肝而愈。


一小儿咳嗽发热,右脸赤色,作渴烦闷,倦怠少食,肚腹作胀,脉纹如针,此风邪伤肺而饮食伤脾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杏仁、柴胡一剂,诸症少愈;后去杏仁、柴胡,再剂而安一小儿发热夜啼,乳食不进,昏迷抽搐,痰盛口噤,脉纹如水字,此脾肺气虚,风木所乘,痰食积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加钩藤钩而愈。

一小儿发热,右脸赤,咳嗽痰盛,其脉纹透关射指,余以为风邪蕴结于肺而痰作也。用二陈加桑皮、杏仁、桔梗治之。自用发散降火之剂,风痰不退,发热益甚。余曰∶此脾肺气虚,治失其宜。遂用五味异功散加炒桔梗渐愈,又用六君子汤而痊。

一小儿停食发热,服芩、连、三棱、浓朴等剂,饮食日少,胸腹膨胀,其纹透至指甲。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钩藤钩,温补脾气,平制肝木,数剂渐效;又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治之而安。其间,间泛用金石脑麝祛逐之剂,变惊而殁者,不胜枚举。惜哉!
来源/《王雨三治病法轨》)

大医至简倪海厦
学习中医,宏扬中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