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诗词情感』关注我们哦!
惠能大师(638—713),俗姓卢,被尊为禅宗六祖。他出身贫寒,不识字却悟性极高,听闻客人诵读《金刚经》而有所悟,前往黄梅东山寺求法,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得五祖弘忍大师认可,密授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南方弘法,主张“顿悟”法门,使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其思想不拘泥于传统佛教的文字名相,强调对心性的当下体认,让禅宗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门下弟子众多,禅宗也由此分为多个流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其中,第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尤为璀璨,他的教诲深邃而直指人心。在与神秀大师的弟子志诚的对话中,六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戒定慧”的精髓: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这五句话,不仅是对修行者内心的指引,更是阐述了心性的清净与修行的重要性。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对话,感受六祖慧能的智慧与慈悲。随喜赞叹,功德无量!
“心地无非自性戒”,意思是当我们内心没有是非、善恶、对错的分别与执着时,这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戒。
通常意义上的戒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六祖这里讲的戒是从心性层面出发。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获得荣誉,内心没有嫉妒、嗔恨等负面情绪,不产生“他不应该得到,这对我不公平”等是非之念,这就是在持守自性戒。
因为嫉妒、嗔恨等心念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恶”,而当我们去除这些心念,让内心保持平和纯净,就是顺应了我们内在本有的道德良知,无需外在的条规约束,自然而然地做到了行为的端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戒”,是从心的根源上杜绝了恶念恶行的产生。
“心地无痴自性慧”,是说当内心没有愚痴迷惑时,自性的智慧就会自然显现。
痴就是不明事理,对事物的本质产生颠倒的认知。比如,我们常常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房产就能获得幸福,这就是一种痴。
当我们能够洞察到幸福并非取决于外在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安宁与满足,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被这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就是破除了内心的痴念,此时自性本具的智慧之光就会闪耀。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的聪明才智,而是对人生、宇宙真理的一种直观的、透彻的领悟,能让我们在生活的种种境遇中做出正确的抉择,不被烦恼所困。
“心地无乱自性定”,强调内心如果没有散乱、纷扰,就达到了自性的定境。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常常被各种事务所牵动,一会儿担忧工作的压力,一会儿陷入人际关系的纠葛,一会儿又被手机上的信息分散注意力,这就是心乱的表现。
而当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吃饭时就品味饭菜的滋味,行走时感受脚步与大地的接触,不被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焦虑所干扰,内心处于一种宁静而清明的状态,这就是自性定。
这种定不是枯坐冥想,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保持内心的安稳,不随外境的波动而起伏,具有强大的内心定力,能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干扰。
“不增不减自金刚”,是指我们的自性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坏。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起伏、得失、荣辱,自性始终不变。
比如,我们可能会因为失去财富而感到痛苦,认为自己变得匮乏,但从自性的角度看,我们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什么;同样,当我们获得成功和荣誉,自性也没有因此而增加。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超越外在的得失,不为一时的成败所动摇,坚守内心的本真,拥有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不被世俗的无常变化所左右。
“身去身来本三昧”,意味着身体的来去、行动都能安住于三昧正定之中。当我们的内心达到上述的戒、定、慧境界,那么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是忙碌奔波还是静处安闲,都能保持一种禅定的状态。
就像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看似是身体静止在那里修行,其实他的内心早已超越了身体的局限,安住于深深的禅定境界;而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行走、工作,也能因内心的清净安定,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时刻刻都处在三昧正定之中,这是一种身心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也是六祖惠能所倡导的禅法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现。
六祖惠能的这几句关于“戒定慧”的阐释,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心灵解脱与智慧觉悟的大门。
让我们明白修行不在别处,就在当下的一念心之中,通过对心性的修持,回归到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智慧、安定的自性家园,从而以一种超脱而又慈悲的心境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实现生命的自在与圆满。
你若喜欢,记得点个赞或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