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知旅丨“对话·盐城——传统文化营”开营啦!

旅行   2024-08-11 17:40   江苏  

______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恨河梁…8月10日七夕之际,中盐博开展了“对话·盐城——传统文化营”活动,从天文历法、民间传说、节日习俗和文学创作等多个角度溯源节日由来,感受七夕的独特魅力。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从诗经中就能窥见她的身影,七夕乞巧民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数千年历的史。彼时的七夕,姑娘们会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志愿者洑子敬老师首先给孩子们带了生动有趣的“七夕传统文化课堂”。






“但论七夕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观象制历的过程中对天体运行的观测,牛郎、织女就是其中某些特殊天体的人格化形象……”随后,洑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星宿列次分野之图」,并结合天球仪向大家介绍了日躔、斗建等天文概念和二十八宿中牛宿天区的诸多星官…在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也逐渐了解了天文历法与中国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




█████

下午的活动社教老师将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七夕民俗比拼”,比赛的项目有“穿针乞巧”、“投壶中巧”、“投针验巧”和“弓矢射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乞巧之俗产生于汉代,《西京杂记》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穿七孔针,即后世“乞巧”来源。

穿针乞巧,即大家手执五色丝线快速、连续穿过七孔针者称为“得巧”。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穿针乞巧的游戏中,小心翼翼地将丝线穿过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针孔,陶醉在“得巧”乐趣中。

投壶本是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就是把箭投向壶中,投中最多的为胜。活动现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经过几轮角逐之后,才分出胜负,不仅提高了注意力,还增强了身体协调能力,投中的我们谓之“中巧”。

投针验巧也是七夕的一项传统游戏。孩子们分别将一根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观察针在水底的倒影。如果针能浮在水面上,并且形成漂亮的花纹,就算“得巧”。“真的都浮起来了,好神奇!”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惊讶地说道。

最后一项则是武艺比拼——弓矢射巧,两组同学每人各持一箭,哪一队射中的靶心最多为获胜者,在激烈的角逐中,大家终于迎来了“最佳得巧组”。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体验,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使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追寻美好生活的执着。


█████

 ●●●

●●●

██████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以节日内核为基本内容的创新与传是播博物馆作为文化发扬阵地的重要任务。此次活动我馆依托中国传统历法文化,通过学习天文历法、认识节日本源、体验非遗民俗等方式,将研学课程系统化、趣味化,不仅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拓展了大家的文化视野。今后我馆将不断开发新的传统文化课题,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让传统文化之花绽放更为夺目的光彩。

█████


文稿丨陈锲 洑子敬

图片丨社会服务部

编辑丨卢昱颖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座落于盐城市区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是全国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批准的全面反映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