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版”中国年,在实践中继往开来

时事   2025-02-01 20:12   安徽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乙巳蛇年大年初三,合肥城隍庙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悦。“逛庙会唱大戏”活动正红红火火地举办。走进非遗集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亮“绝活”,从精美的木板水印到灵动的庐阳糖画,这些凝聚着无数代中国人智慧与心血的作品,依然大受欢迎。
铜勺一倾,如琥珀般晶莹剔透的蜜糖便游走在光洁的石板上,变幻成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甜蜜亦然。

“这是祖传手艺,我做了一辈子了。现在看到不少小朋友们喜欢,我很高兴,说明这项手艺仍在被看见、被传承。”庐阳糖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正友以铜勺为笔、糖浆作墨,一条“小金蛇”跃然眼前,孩子们将他团团围住,不时发出一阵欢呼。
一辈子、一件事。正因为刻着时光的年轮、有着岁月的沉淀、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心血与创新,非遗才能如陈年佳酿般底蕴深厚、醇厚芬芳。“非遗版”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锦,早已超越了一个节日的范畴,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乙巳蛇年春节——首个“非遗版”春节,它从历史长河漫步数千年,正带着深厚底蕴和耀眼光芒,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传承,贵在“实践”二字。春节申遗项目的副题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何要强调“实践”?因为春节之所以热气腾腾、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是在千百年来由千千万万的人们在实践中塑造而来,人们通过种种仪式、习俗、文化创作,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丰厚了它的内涵和底蕴,而且历久弥新。

今天,这场实践仍在被创新续写,更是鲜活的、生动的。今年春节,在合肥,人们可以在逍遥津公园新春灯会上看非遗“洋蛇灯”腾空而去,也可以在三河古镇感受“三河明月夜”,与舞龙、舞狮、闹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不期而遇,还可以前往安徽博物院,通过科技的力量与文物隔空对话,触摸悠久历史。无论是写春联、贴福字、拜大年,还是赏非遗、看演艺、观文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舞台上都焕发勃勃生机。在这场“实践”中,春节的表现形式跟随时代而不断变化,在变化中融入了时代精神,促进了文化繁荣。

首个“非遗版”春节,与过往的每个春节都不同,又蕴含着相同的文化内核。今年春节,非遗唱主角。在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整场晚会出现了百余种非遗,呈现一出别开生面的“非遗版”春节,承载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而始终不变的,是春节寄托着的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对安宁的向往与家国情怀的共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文化内核,春节的各项“实践”才会让人感到亲切与温暖,也正是因此,这种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传统节日才会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文化符号。

非遗,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需要在实践中和生活中传承和创新、延续和升华。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代表,春节依然在变化,在“生长”,在人们丰富的实践中深根固柢、枝叶繁茂。它也将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希望、天下大同的情怀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让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融入其中,在红彤彤、喜洋洋的气氛里感受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在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中开启温馨美好的崭新篇章。



文字/摄影 | 合肥日报评论员 潘子璇
剪辑 | 全媒体编辑 何姗姗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出品|巢湖观澜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一审 | 吴青培;二审 | 束芳;三审 | 叶琳玲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